体育课程内容是课程的核心要素,是培养学生的重要载体,体育课程内容的确定,需要依照国家文件要求,充分考虑各学段学生发展特点。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中提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将健康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把健康教育作为所有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以中小学为重点,建立学校健康教育推进机制。构建相关学科教学与教育活动相结合、课堂教育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经常性宣传教育与集中式宣传教育相结合的健康教育模式。”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文件精神,体育学科在课程内容方面,除了体能锻炼和技能学习的要求,还要充分考虑文化传承与强化健康和安全教育。尽量做到让学生通过体育课程学习达到“文武兼修”,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
一、体育课程内容现存问题分析
1.课程内容缺乏衔接性,低级重复现象较为突出。长期以来,体育课程内容上下不衔接,如同铁路警察各管一段,体育学习内容出现低级重复现象。如,前滚翻从小学到大学一滚到底;接力跑的传接棒技术从小学到大学,几乎各个学段都有学;篮球基本的运球技术,小学学、初中学、高中学、大学依然还在学。这些现象都说明,体育课程内容编排不当,未能呈现出由易到难的逻辑顺序。学生的体育学习也就不连贯、不系统,1~2项运动技能的掌握就存在一定的难度。
体育课程内容缺乏衔接性,也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体育课程一体化研究项目组2018年对全国13210名中小学生、3200名体育教师、380名校长和512名体育教研员的调查中,一致认为缺乏衔接性是影响学生体育兴趣的主要因素。其中,小学生和中小学校长还将该影响因素排在首位,其他人群将其排在第3位。
2.课程内容出现现行课程标准、教材、教学不一致现象。一体化研究过程中统计分析了大中小学体育教材和教师用书共14个版本的36册。其中,基础教育教材5个版本,大学体育教材9个版本。从目前对现行课程标准、教材、课堂教学内容的研究中发现,教材的编写有一部分内容脱离现行课程标准,在教学中,同样有一部分脱离教材,产生这一突出问题的根源在于,一是现行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利用率不高,项目组在2018—2019年对全国部分省(区、市)调查了解到,大部分教师手中没有现行课程标准,还有的学校购买了教材但教师不看、学生不读。二是现行课程标准中建议要学的内容,有的教材未将其编入,如,滑冰和滑雪,多版教材中并没有编写此内容。三是现行课程标准中建议有小学生要学的内容,但并没有编入小学教材。四是现行课程标准有建议,教材中有编写,但学校却很少开展,如,抽陀螺、荡秋千、抖空竹等项目。
3.体育中考内容设置出现考什么教什么的现象。通过对我国部分省份义务教育阶段的体育课堂教学内容的调研获悉,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主要是以田径、球类、体操等为主,初中阶段,随着体育中考的临近,教材内容的选择逐步趋于单一。因为中考评价多数以素质为主,缺少对运动能力和知识的评价。而且,大多数省份体育中考采用的是一次性考评,容易造成学生突击训练。初三体育课变成了中考训练课,不利于实施现行课程标准,多数也未能依照教材进行教学。
项目组通过对我国辽宁省、安徽省、贵州省等14个省份24个区县的140所学校实际教学中开展的内容情况进行词云分析,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小学一年级、二年级多数以跑步、跳绳、基本体操、小球类、游戏等内容为主;三年级、四年级逐步开始将体操、球类纳入课堂教学,特别是随着校园足球的开展,足球项目的开展明显呈上升趋势;五年级、六年级逐步将田径、球类、武术、体操类项目纳入课堂教学的主要内容;七年级教学内容的多样化达到顶峰;八年级逐步接近中考,素质练习等内容开始逐步增多;九年级运动项目教学逐步减少,说明随着体育中考的临近,部分专项教学已经逐步淡出体育课堂,这对高中阶段的模块化教学会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
4.课程内容中缺乏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规定性。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是从民族共同的体育文化中剥离与凸现出来的一种民族体育文化形式,全面、系统地认识民族传统体育,是振奋民族精神、加强民族团结、发扬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促进社会进步与发展的重要保证。但目前课程内容和教学中对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容强调不够,如,《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1]中,只是在各水平段运动技能部分提及武术、民族民间传统体育,而且只有对技术学习的要求,至于如何弘扬和传承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思想体系未曾强调,如,水平三运动技能部分要求的是“基本掌握一些简单的武术套路”“基本掌握一些其他有一定难度的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项目的基本技术”。
5.课程内容安排起点不明、逻辑不清的现象较为突出。在实际教学中,不同学段的体育学习应该有着各自的特点与定位,但实践中并不明显。如,义务教育阶段尤其是小学阶段的体育学习,一方面处于打基础阶段,另一方面,很多项目也从小学阶段教起,但究竟是为什么?哪些项目应该从几年级开始学是最科学、最适宜的,既不影响学生健康成长,还能促进学生的技能学习和发展呢?目前,缺乏该方面的科学理论指导,导致运动项目谁想从哪个年龄段教就教,哪个阶段该教到什么程度也缺乏理论依据。先教什么、后教什么的逻辑也不够明确。这种现象得不到应有的解决,体育学科课程就难以真正发挥好为学生终身体育和身心健康发展服务、为健康而幸福的人生奠基的作用。
二、体育课程内容问题解决策略
1.注重文化传承,课程内容设置增加体育文化传承内容。体育文化是指人通过体育活动在改造客观世界、调节自身情感、协调群体关系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时代特征、地域风格和民族样式。[2]体育文化包含思想观念、规则制度、形象识别、人文典故等。思想观念是指与体育有关的哲学思想、价值判断、健康观、审美观、意识形态等,是体育文化的深层结构。如,“天人合一”“健康第一”“以体化德”等思想。与体育有关的规则和制度,以及组织要素构成的体系,是体育文化的中层结构。如,篮球体育规则、校园足球联赛制度等。形象识别、人文典故是体育文化的具体物化,表现为物质的形态、结构,人物与事件的历史典故等,如,运动会所使用的logo、队旗,运动场馆设计风格等形象识别。再如,顾拜旦、马约翰等人文典故。這些可以归纳为体育文化的表层结构。
体育文化有其独有的传承方式,是通过理念传承、身体练习、技能贯穿而实施。体育的属性决定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积极进取精神的坚守,体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主义精神,民族传统体育更是不同民族、不同体育项目祖辈相承、薪火相传,因蕴含文化内涵不同而特点鲜明。如,武术“未曾习武先习德”,诸多民族传统体育在不同地域“保家卫国、惩恶扬善”在历史上有着无尽的经典传说,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古代“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射、御”便是体育与文化最紧密的结合,传承体育文化在新时期体育教育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过程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课程设立体育文化内容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2.加强生命教育,将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内容独立设置。体育是生命教育,而不仅是身体教育,重视体育其实是对生命的敬畏。生命教育既有生命的保障教育,还有生命的质量教育,在体育学科领域,前者主要是安全教育范畴,而后者属于健康教育范畴。生命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们直接与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与生命息息相关,加强健康教育和安全教育是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与全面发展的关键。自从体育课程名称由“体育”更名为“体育与健康”,有些地区和学校逐步开始对健康有了一定的重视,但安全教育还有待加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中已明确提出:“学校要根据学生群体和年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安全专题教育。教育部门要将安全知识作为校长、教师培训的必要内容,加大培训力度并组织必要的考核。各相关部门和单位要组织专门力量,积极参与学校安全教育,广泛开展‘安全防范进校园等活动。”体育课程需要围绕学生应该具备的安全知识、安全意识、防范能力,设置相应的内容体系,除了运动安全,还要加大生活安全(如,食品安全)、生命安全(如,火灾、地震逃生等)的内容,组织开展多样化实践活动,提高每一名学生的安全保障。
3.明确设置必修必学、必修选学两大类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内容划分为必修必学、必修选学至关重要,在义务教育阶段,具体从体育课程内容的类型、学校资源条件,以及学生的发展需求上来看,建议在必修必学和必修选学方面分开设置。能进行统一规定的内容,可设置为必修必学内容。如,体能中的基本体能、运动技能中的基本运动技能、健康教育与安全教育内容等。这些都是每名学生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也是可以统一规定的。既不受场地器材条件的限制,也是学生必须要具备的。各运动项目考虑到地区之间的差异,无法做统一规定,因此,还需要设置必修选学内容。如,球类、冰雪类、游泳与水上运动类、武术与民族民间体育类、户外运动类、新兴体育类等,各校可以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学习。课程内容如此划分为这2种修学类型,在实施时也较为清晰、可操作。
4.依据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理论,合理编排课程内容。体育课程内容该如何编排,先排什么,后排什么,要充分考慮各运动项目与动作技能学习的“窗口期”,因为“窗口期”不同,在编排课程内容时就要有先后之别,一体化研究成果之一“窗口期”理论[3]的建立,能够为课程内容设置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因为,在“窗口期”的确定上,已经充分考虑到了人的动作发展、认知发展、生长发育、素质敏感期、运动技能形成规律、教学经验、竞技运动选材、教练员训练经验、前期研究等基本理论和实践依据,又经过了实验的论证。
体育课程体系的核心是课程内容,课程内容的完善程度决定着体育课程实施的质量与效果。长期存在的课程缺乏衔接、课程内容完整性缺失、课程内容起点不明等若干问题,不同程度地制约着体育课程实施效果。注重文化传承、加强生命教育、设置修学类型、确定学习起点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课程难题,从而有助于完善体育课程体系建设,更有利于促进体育课程的有效实施,更好地发挥体育课程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体育文化.百度百科[OL].https://baike.baidu.com/item/体育文化/975921?fr=aladdin.2015-03-08.
[3]于素梅.动作技能学习“窗口期”及理论建构[J].体育学刊,2019(9):1-7.
[本文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所级管理项目“运动技能学习‘窗口期的多元化探索”成果(课题编号:GYI2019073)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