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好的发展?
——发展的伦理之维*

2019-03-03 20:55贞,葛
阴山学刊 2019年6期
关键词:观念人类发展

曹 孟 贞,葛 宇 宁

(河南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 焦作 454000)

发展是一个本源于现代性的概念,在中古社会中,是没有“发展”这一范畴的。发展从根本上讲,起源于近代的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在其中,人的自我意识和理性得以觉醒和张扬。“启蒙”在某种意义上是近代社会的话语机制,是人类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表征。启蒙就是光明和解放的意思,它意指把人从过去的沉睡、昏暗、愚昧中解救出来,使人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状态。其实这也是发展的最初含义和最基本指向。康德曾经在启蒙的界定中表达了这层意蕴。他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1]然而,进步的这种本初含义,逐渐被简化,浓缩为一种经济发展、物的积累,只有单一性的维度。由此,发展出现了悖论、困境,引发了自身危机。从启蒙运动发生以来,几百年的时间内,人类经过辛苦的财富创造,带来的却是生态危机、贫富两极极端分化、国际恐怖主义横行、核威胁等,以至于有学者认为,正是人类的发展本身带来了自身生存的危机,现代发展的极端可能就是毁灭。

当前情形,正如习近平在联合国总部主旨演讲时所揭示的那样:“人们对未来既寄予期待又感到困惑。世界怎么了、我们怎么办?这是整个世界都在思考的问题”[2]537。应该说,细究起来,当今世界的发展观念是形成人类目前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之一,也即我们的发展观念本身是异化的,丧失了其伦理之维,异化为一种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和经济效益的活动,尤其看重的是各种经济指标的比拼,如经济增长率(RGDP)、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等,而忽视了人的发展。然而,我们不要忘记:“发展是关于主体的具有方向性意义的变迁重组过程,它不只是人类社会某一方面的变化,而是人之生存方式整体的变迁,在这样的变迁过程中,人永远处于核心地位。”[3]因此,今天我们重思发展的伦理维度,是十分必要的。

一、发展的伦理维度及其主要范式

揭示发展的维度,首先需要揭示出来什么是发展?它的本质是什么?也即搞清楚事物本身,才能进一步研究事物所具备的维度和特性。虽然发展是现代社会最常见的一个范畴,也是现代社会一个最基本的范畴,它和现代性和现代化都密不可分。但是,对发展的界定却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并没有形成一个根本的统一。

什么是发展?对其理解,我们从国人最大共识入手,也即从马克思主义入手,毕竟马克思主义对发展的界定,是目前最能获得广泛支持和接受的,也是我们习以为常的,乃至于“日用不觉”。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出:“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4]在这里,发展是一个“种概念”,运动是一个“属概念”,发展包含在运动之下。发展是一种运动变化,但并非所有的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发展有方向性要求,那就是“前进的、上升的”,换言之,也就是“好的”“向善的”。发展的本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如新社会形态取代旧社会形态、新物种取代旧物种、新人取代旧人等。当然我们对“新事物取代旧事物”不能进行形而上学式地理解——必须是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事物,即使是同一事物,如果后一阶段对前一阶段进行了超越,增加了新内容或者新要素,也是一种发展。

显然,这一定义是哲学上的,具体来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给出的,它是对具体发展的抽象,是适合于任何领域的事物的,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甚至还有思维领域。而我们通常所说的发展主要是社会领域的问题。但是,既然这一定义是哲学上的,它也就必然能够适用于社会领域。一般总是来自于个别,一般的一定是个别的。

如前所述,我们不难发现,这一定义本身直接就包括有伦理维度,发展在伦理上是“善的”“好的”“合理的”。但是,在人类社会的发展问题上,人们未必能够深刻把握这一点,尤其对“善的”和“好的”理解,可能出现极大差异。毕竟社会历史领域的存在不同于自然界,社会历史的存在更为复杂。

在自然领域内,人们对发展的理解争议不大,基本认同“发展”就是指“进化”。而对人类社会历史领域的发展,却是争议很大。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范式,也即多种发展观念和发展理论。

其一,以经济增长为准绳的发展范式。这种发展模式,把发展等同于经济发展,把经济的发展作为发展的标准。基本上从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开始,整个西方经济学都是主张这种发展范式的。在亚当·斯密那里,发展就等于物质财富的积累,社会通过劳动的增加,创造出更多的价值和财富。在20世纪中期,在讨论发达国家与欠发达国家问题时,经济学家更是把发展等于经济增长。如经济学家刘易斯和罗斯托就主要持有这种观点,在他们看来,“发展即是经济增长,意即国民生产总值和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5]。当然,完全说这种发展模式不考虑人的发展,对其来说也是不公平的。只是他们坚信,随着经济增长,人的发展的问题就会自然解决,即使贫困问题也是如此。经济学家和政治家要做的就是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劳动生产率,创造出越来越多的物质财富。这些经济学家提出一种渗透理论,认为经济增长会使各方面都受益,会有一定的好处渗透到底层,解决贫困问题。事实证明,他们的想法过于天真,无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内部,还是整个国际社会之间,贫富分化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扩大。

其二,以政治进步为标准的发展范式。这是近代启蒙运动中,很多思想家所勾勒出来的人类发展模式,那就是不断通过政治进步来实现人类的发展,更确切地说,人类的发展就是政治的进步,“发展”等于“进步”。在那个时代,以及今天的某些情境下,政治进步主要体现为人类由专制到民主,由奴役到自由的发展,建立起自由民主的政治架构。在启蒙思想家看来,专制和奴役是违背人类本性的,是非自然的。因此,专制社会就是人类的黑暗时代,而民主和自由则代表着光明,启蒙就是祛除黑暗,引导人们走向光明。

其三,以道德进步为标准的发展范式。以道德进步为标准的发展模式,更注重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考量,认为发展就是人类道德水准、精神品质的提高。虽然,以道德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的标准的观念,以古代社会为盛。中国古代社会就是如此,比如对秦朝和隋朝等朝代评价不高,把秦始皇和曹操视为历史的反动人物等,均是源出于此。但是古代社会并没有进步和发展的观念,而是认定“天道循环”,中西方古代社会均是如此。因此,那时的道德评价只是评论功过是非,辨析善恶黑白而已。但是,近代以来,从道德视角来看待社会发展的模式就开始出现了。比如法国大革命中的重要革命家、哲学家、启蒙运动思想家孔多塞就是如此主张的,他还“制定”出《人类精神进步史表纲要》。在孔多塞看来,社会发展就是人类理性的觉醒,就是理性本身摆脱各种束缚,如愚昧、偏见等,然后获得自由发展的过程。

其四,以人的发展为标准的发展范式。以人的发展为标准的发展模式,基本是从马克思的发展正义观开始的。什么样的发展才是发展呢?马克思哲学给出的答案就浓缩在《共产党宣言》那句经典的概括中:“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6]422在20世纪中后期,这种发展模式在西方世界出现了“回响”。比如倡导“新发展观”的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就把发展理解为促进共同体内每一个个体成员的个性发展。还有主张能力理论的玛莎·纳斯鲍姆也提出:“‘人类发展’这个词所表示的就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力量的伸展。”[7]17

二、当代西方主流发展理论的伦理之过

当代西方国家在发展问题上,长期以来沿袭的是以经济增长为准绳的发展模式,可以简称为经济增长模式。正如一些学者所言:“现代西方发展观是以经济增长为核心和基础建立起来的。尽管近些年来人们企图在概念上把‘增长’和‘发展’区别开来,并提出‘以人为中心’的发展观念,但都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现代发展观的实质。”[8]也即,虽然在现代西方也存在着其他不同的发展观念,但都不占据主流地位,西方主流的发展观念仍然奉行的是经济增长模式,这也是现代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发展观念。[9]这种发展观念,把经济增长,主要是把各种经济数据作为评判发展与否、发展快慢的主要标准,甚至是单一标准。同时,该观念还认为欠发达国家也必须走西方发展模式,它们的发展就是在经济上赶超西方发达国家的过程。

如前所述,这种发展观念对当今世界的发展问题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是造成各种社会危机,如生态危机、贫富两极分化的重要根源。细究起来,这种发展观念在伦理维度方面是存在问题的,具有一定的伦理之过,需要我们给予批判性分析。

其一,这种发展观念是反生态的。生产的目的是为了满足消费的需要,因此,需要就应该是生产的限度。这本是正常的生产逻辑。然而现代西方发展观念则颠倒了这种关系,需要成为满足生产的手段,商品及财富的生产本身却成了目的,生产的目的不再局限于满足需要。为了扩大生产,就人为地去“制造”“需要”,确切地说是刺激欲望,欲望成为加速生产的“动力”。在亚当·斯密、大卫·李嘉图等看来:“不管人类的劳动生产多么大量的财富,都永远不要害怕财富会充斥市场,因为人们的需要和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总是会把这些财富转化为享受的。”[10]既然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那么积累财富的冲动和渴望就不会有限度。从根本上说,这种发展观念信奉“发展是天然合理的”“能够做的就是应该做的”[11]。既然发展是天然合理的,那么只要能够促进经济发展,生产出更多的商品,增加国民生产总值,就可以不考虑其代价。既然能够做到的就应该去做,生产就应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扩大,不要为其增加限度。而我们知道,自然资源的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它不可能无止境地满足人类无限的欲望。只要人类一直学不会合理限制自己的欲望,依然把财富本身的增值作为生产的目的,就必将带来人类本身的生存危机,最终将失去美好的家园。

其二,这种发展观反价值理性,遵循技术理性,从而走向了工具主义。技术理性是和价值理性相对应的。价值理性导向一种目的合理性,在评价一种事物时,注重其对人的需要的满足程度与契合性。而技术理性,更多的是导向手段合理性,主张手段本身的有效性,在现代社会中,更是把评价标准具体化为一个个数据指标。现代西方主流发展理论的评价标准走的是一种技术理性路线,缺失价值评价维度。社会经济发展“快”(技术理性)的要求淹没了“好”(价值理性)的要求。毕竟发展的快慢,可以定量分析,进行数字化处理,建立数学模式,这符合科学主义和“数字经济学”的追求。一般来讲,在西方主流发展理论视域内,一个社会、一个地区是否发展,标准是清晰的、确定的,那就是各种具体数字指标等。这种评价标准,完全遗忘了发展的目标——实现人本身的发展,而把发展视为一种满足指标需要的活动,其导向是错误的。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为了满足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是为了过上一种美好的生活。“真正的人生意义不在于GDP,而是在别处。”[7]36

其三,这种发展观贬低人,甚至是反人类的。这种发展观本身主张发展就是增加财富,也即社会生产目的就是增加财富,积累财富和资本就是整个社会存在的意义。西方经济学理论的宗旨是探求如何快速增加社会财富的秘密,提高经济效益。马克思曾经深刻地概括过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那就是“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12]基于这一本质追求,西方主流发展观,就只考虑财富的生产,如何迅速增加财富,而不考虑财富分配问题,财富分配被剔除出主流经济学范畴之外。而且,在这种发展观视域下,不是经济发展服务于人的发展,而是人的发展服从于经济增长的需要,为了经济的增长,甚至可以牺牲人的发展和需要。它必然会出现这样一种既正常却又不正常的现象:“如果不能给企业带来利润,人的痛苦是无关紧要的”[13]50。所以,我们就看到了社会上铺天盖地的保健品和减肥药的广告,而在贫穷的国家每年却有大批儿童因缺乏基本食物和药品而夭折。[2]524其根源就在于,这种发展观的价值导向是:“穷人的疾病不值得关心,因为穷人的疾病所反映的是人的痛苦,不是有偿付能力的需求。”[13]51对此,马克思早就一针见血地指出:“物质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6]51。

三、新时代发展观的伦理之美

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是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最新的时代定位和历史判断。新时代是具有多种现实支撑的,如当前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4]新的发展观念的实施,也是新时代的重要根据和因素之一。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新的社会经济发展理念,这种新发展理念就是“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新发展理念是一个完整的观念体系,不但充满着科学的系统性,更彰显着高扬人性、以人为本的伦理之美。

其一,创新发展立足于人的素养的培养,有效节约资源,缓解生态危机,彰显着人的价值。社会要发展,就需要一定的财富创造,生产出满足人们生产生活需要的物质产品,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出一定的物质基础。而发展就需要动力支撑。如前所述,在动力机制选择上就体现出了伦理道德的要求。而新时代发展观,把动力机制赋予了创新,提出创新发展。创新发展就是立足于培养提升人的能力和素质,从而减少资源的浪费。通过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使我国发展能够逐渐淘汰对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传统能源的依赖,使用清洁新能源,既能保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能创造美好家园,保住青山绿水、蓝天白云。这是一种尊重人的创造价值,认可人的价值的选择。它的伦理之美就在于把发展的动力主体归于了人。

其二,协调发展讲究发展的充分性、平衡性,要求克服过去发展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彰显着一种平等均衡的价值取向。过去,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在发展观念上,我们有意地选择了效益优先,同时兼顾公平的原则。在政策安排上,有意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从而先富带后富,实现共同富裕。然而,结果却出现了社会经济发展的失衡,尤其是城乡发展失衡、东西部发展失衡等。同时,社会发展也相对失调,经济发展较快,社会发展较缓,物质文明成就斐然,精神文明成就相对较弱。在新的历史时代,党和国家着力推进的脱贫攻坚工程、乡村振兴战略、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工程、社会建设等,都是在解决这一问题。

其三,绿色发展就是发展与自然保护并重,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来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彰显着尊重自然,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价值选择。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而现代西方主流的发展观念,只看到了人对自然的征服,人是主体,自然是客体,而忽视了人也是自然的一部分,人应该与大自然交朋友,和谐相处。坚持绿色发展,就是要认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坚持绿色富国、绿色惠民之路。绿色发展,无论对整个人类来说,还是对中国来说,都是经验教训的结果。我们自觉意识到:没有绿色发展,发展最终会引发人类生存危机。

其四,开放发展是一种发展的共赢思维,在世界上相互合作、合作共赢,实现各方的利益关切和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它体现出一种“天下为公”“天下世界”的高尚价值选择。中国共产党素有“为世界谋大同”的价值情怀,我们的发展是为世界更好地发展,决不能像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把自己的发展建立在他者的不发展之上,“以邻为壑”“赢者通吃”,而我们“奉行双赢、多赢、共赢的新理念,扔掉我赢你输、赢者通吃的旧思维”“谋求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前景”。[2]523-524在新时代的发展理念中,我们既要自己发展,又好又快地实现社会经济发展,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现代化;同时,我们还要让世界分享中国发展的机遇与成果,促进世界的共同繁荣,共创人类美好明天。新时代开放发展的这种“天下为公”的价值情怀和价值选择,最终凝聚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这一美好愿望。

其五,共享发展直接关联着发展的正义,立足于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要让每一个人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的成果,从而更好地实现自身发展。西方主流发展观念的最大问题是不关注分配公平,导致社会贫富两极分化,穷人无法分享社会发展的成果。由此导致西方世界社会问题重重,矛盾不断激化,各种抗议活动不断,2011年在美国发生了占领华尔街运动,2018年在法国又爆发了“黄马甲运动”。在占领华尔街运动中,游行示威者打出的口号是“富人从我们国家拿走的东西太多了”“华尔街的人是吸血鬼”等。可见其社会公平正义已丧失底线。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阶段,“共享”已成为一个鲜明特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充分共享。”[15]这充分体现出新时代将会致力于实现社会的更加公平正义。

结 语

对现代人来说,“发展”已经融入了我们的血液,成为我们精神气质的一部分,不发展是不可能的,但发展有自身的伦理,要知道发展为了谁,是谁之发展,理清为什么发展。发展绝不是外在于人的一个独立实体,发展本源于人,其宗旨是为了人自身的发展。当然,这里的人,既不能做抽象主义的理解,也不能做个人主义的理解。抽象的人,触及不到现实生活,抽象人的发展,不是真实的具体的人的发展。如果一味地走个人主义的发展路线,最终也会出现个人和类的对立。我们既要关注每一个具体的个体的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也要立足于整个人类的生存发展。在新时代发展理念的指引下,中国人民一定会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化为现实,同时也会为人类的整体发展事业做出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观念人类发展
维生素的新观念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别让老观念害你中暑
人类第一杀手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健康观念治疗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