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

2019-03-02 14:50刘开鑫
求知导刊 2019年44期
关键词:生物教学教学效果

摘 要:课堂是实施新课程、进行素质教育的主阵地;课堂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建构有效的课堂交流,对于提高课堂教学水平至关重要。本文旨在对新课程背景下的生物课堂教学如何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进行初步探讨。

关键词:生物教学;课堂交流;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53-02

引 言

课堂交流是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多边活动,是在课堂教与学的过程中最常遇到的问题。反思近几年的课堂教学,有些课堂交流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理想。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加强课堂交流、提高交流效益,促进学生的有效学习呢?本文试从以下方面进行探讨。

一、课堂有效交流的基础

1.教师准备

教师要能够落实新课改理念,并具备较高的学科素养。为了提高课堂交流的有效性,教师必须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做充分的教学预设,体现鲜明的生物学科特色;突破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脱去“权威”的外衣,放弃“指令”的权杖,变“讲”为“导”;努力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空间,鼓励学生采用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角度与同伴、教师和教材交流,教师要做的只是组织、指导和促进学生的交流。

2.学生准备

学生要在课堂上进行有效交流,必须预习、收集资料。只有认真预习,新课的学习交流才会有的放矢、言之有物[1]。所以,每节新课,教师都要做适当的预习指导,或引导学生阅读课本,或将本课重难点以问题形式呈现并要求学生在预习时思考。当学生对这些问题有所准备、有所了解时,新课学习也就不难了。收集资料还可以加深对学生这些问题的理解。学生有了这些准备,课堂上才能真正实现有效交流。

二、课堂有效交流的构建

1.学会倾听,学会交流

有些课堂上,可以看到这样的场面:当小组中的一位学生的发言还没结束时,旁边的学生就高高地举起了手;当教师点名一位学生回答问题时,其余举手的学生都垂头丧气,根本不听讲;当教师讲得津津有味的时候,有些学生却在旁若无人地做着其他事……这些现象值得教育者反思。试想一个不会倾听的学生,怎能学会思考,又怎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呢?听过这样一个小故事:一个小孙子问爷爷:“为什么人有两只眼睛、两个耳朵,两只手,却只有一张嘴巴呢?”爷爷告诉小孙子:“这是让人要多看、多听、多做、少说话呀。”故事很短,但形象而深刻地说明“听”对人的重要性。教学过程中,教师有必要让学生明白:科学家进行科学讨论时,都能尊重他人,注意倾听他人的意见和看法,然后才提出自己的见解进行交流,从而引导学生要像科学家那样,学会倾听。学会倾听包含两层含义:表层含义指听别人讲话时要专心、细心;更深层含义则是要会听,听的时候不能有耳无心,不能因为发言人不是自己就放弃对问题的思考。可见,有效交流是以学生的有效倾听为前提的,没有倾听就没有交流[2]。

2.提倡质疑,激化交流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质疑问难中,交流是学习的向导和动力。学生只有在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发展思维、培养能力、開拓智力。例如,教学“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时,笔者大致讲了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的概念以后,让学生做从基因型频率推算基因频率的题目。学生较好完成以后,再反过来推:“假设基因频率A=0.9,a=0.1,那么,相关的基因型频率是多少呢?”有学生马上报出答案:“AA=0.81,Aa=0.18,aa=0.01,但我用的是另一种算法!”其他学生惊讶地看着他。笔者问:“你是怎么算的呢?”“我假设AA为x,Aa为y,则aa为1-x-y,然后则有(2x+y)/2=0.9,[y+2(1-x-y)]/2=0.1。”“很好!”教师要及时鼓励。当笔者正要按计划继续教学时,谁知有学生提出,“老师,AA=0.8,Aa=0.2,aa=0,这个答案也可以的。”课堂出现片刻的安静。笔者问:“aa这种基因型没有可以吗?”“可以!”“为什么?”“像aa这种基因型可以使生物致死。”原来,该学生想到了自然选择的作用,淘汰掉aa个体。于是,笔者很快地给学生解释清了这个问题……由此可以看到学生身上所闪耀的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平添了一些精彩。

这个案例属于教学中出现的学生质疑。学生的质疑在教师的鼓励下,通过互动取得很好的效果,丰富了交流的内容。

3.围绕目的,有效交流

交流是信息互动的过程,无论是发送信息还是获取信息,都是有目的的交流活动。课堂交流的时间是有限的,教师必须避免课堂交流成为漫无目的的交流。所以,交流过程中,教师可以要求学生简单地围绕主题列出发言提纲,使课堂的有效交流时间得以最大限度的延长,且在交流时,观点更具有针对性。当然,这方面的要求应该是粗线条的,不能因此而抑制学生发言的积极性,湮灭学生灵感的火花。整个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交流的方向。例如,在教学“光合作用”的光反应阶段时,开始学生交流很活跃,慢慢地,教师发现交流偏离了主题,于是及时引导:“叶绿体中的色素吸收光能后可以使水光解,为什么池塘、湖泊中的水被光照射后却没有被光解呢?”由此引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回顾化学知识:水的分解必须通电,再进而联想,叶绿体中产生了电能,所以可以将水光解,而池塘、湖泊中的水没有电能产生,因而不被光解。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在水光解的同时,ATP和NADPH是如何形成的呢?”“极少数处于特殊状态的叶绿素a分子获得光能后又将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一系列问题,层层深入、环环相扣。学生非常兴奋地参与问题的讨论,大有收获。

通过这个案例可以看到,有了教师的及时引导,学生交流更加有效。这既加深学生对光合作用机理的认识,活跃学生思维,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达到有效交流的目的。

三、课堂有效交流的反思

1.为有效交流创设情境

教师应设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经历中提出问题,或从社会关注的与生物学有关的热点问题切入。

2.有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

平等、和谐师生关系的建立,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思维。学生也愿意提出个人的想法、见解和问题,并运用证据和逻辑展开交流。

3.寻找多元的教学方法

所有的教学方法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没有一种万能的教学模式能一统天下,因此,教师应注意教学方法的多元化。

结语

课堂有效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大文豪萧伯纳说过:“如果你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苹果,彼此交换,那么每人只有一个苹果。如果你有一个思想,我有一个思想,彼此交换,我们每个人就有了两个思想,甚至多于两个思想。”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应想方设法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在有效交流中更好地认识教材,从而掌握较系统的知识和技能,发展智力,培养能力。

[参考文献]

陈严,高一明.有效课堂互动需要教师做什么[J].中学生物教学,2010(10):13-15.

王荐.对热闹的生物课堂的冷思考[J].中学生物教学,2010(08):12-14.

作者简介:刘开鑫(1981.10—),男,安徽宿州人,本科学历,中教一级。

猜你喜欢
生物教学教学效果
基于产出导向法的大学英语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探究
案例教学法与标准化病人联合教学提高医学影像技术教学效果的研究
基于分形评估模型的实践教学效果评价方法
情感优教对中职护生老年护理教学效果的影响研究
多媒体辅助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效果探究
掌握“函数的表示”提高高中数学教学效果
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几点见解
从渗透人文素养的角度论新课改背景下的生物教学
对新课改下高中生物教学的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