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落实数学课堂中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2019-03-02 14:50陈梅
求知导刊 2019年44期
关键词:探究学习数学课堂合作学习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教学中应避免“满堂灌”,教师不能成为教学活动的包办者。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不同学生的差异,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取长补短,发挥互补功效,提高整体学习效率。本文简述若干课堂教学中落实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数学课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44-02

引言

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是课堂教学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自主学习,可让学生的学习更主动、更独立、更自律,弘扬人的主体性及自主精神;通过合作学习,可让学生在交流、互动、分享中培养合作精神和集体意识;通过探究学习,可让学生在质疑解难的过程中,形成内在的学习需求、批判的思维品质,以及养成思考问题的行为习惯。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彰显了时代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新时代所应具备的品质,提高整体素质。因而,新课程改革提倡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品质。以下针对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及探究学习,谈谈笔者的几点浅见。

一、创设合理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以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独立剖析、摸索、实践、怀疑、创新等办法,促成学习目标的学习方式。在此过程中,教师应该转变角色,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善于当学生的学习同伴、知音和欣赏者。在课堂教学设计中,教师应依据学生学情及教材内容创设情境,让学生融入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调动学生的学习激情。首先,教师应善于创设和谐、愉悦的课堂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众所周知,只有对客观事物充满足够的好奇心,才能让人更好地掌握这个事物的知识。恰当地创设教学情境,正好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自主地体验学习的快乐。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特性,把枯燥的数学符号、抽象的数学概念变成生动的教学内容。尤其在一节课开始时,为学生创设最佳课堂教学情境,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尤为重要。例如,教师可以利用讲故事、听音乐、跳舞、猜谜、做游戏等形式,创设愉快的学习情境,让学生融乐于学。此外,教师应善于创设质疑解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促使学生处在兴奋及求知的进取状态,提升学习积极性,以最佳的情绪状态投入摸索新知识的学习之中。同时,教师应善于创设成功体验的情境,激发学生获取成功的愿望。课堂教学时,教师应设计针对性强、形式多样、难易适中的练习,提供让每个学生“跳一跳”都能摘到知识点这个“果子”的机会,这样学生才能获得更大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学习才有更大的动力。只有创设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才能消除学生的消极情绪,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有意义的数学学习,使学习成为学生的自主活动,并从中学会从数学的视角思考问题及解决问题。

二、构建合作学习小组,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体里为了完成既定的共同任务,各司其职而又互相协助地学习。合作学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观念,是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及竞争能力最有效的途径。通过组内成员的互帮互助,达到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的目的。现代社会,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是人们应当具备的最基本素质。合作学习是现阶段世界上大多數国家普遍采纳的一种富有创意及实效的课堂教学方法。在合作学习中,教师要转变角色,既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又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中,学生才是学习活动的主导者。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学会积极思考、主动摸索,使得思维能力得到发展,交流表达能力得到增强。但是,合作学习的效果取决于教师的组织能力。

首先,学生的家庭因素和素质水平各不相同,学生所体现出的学习兴趣、行为习惯、智力水平等也各有差异。因此,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在学生自主选择合作伙伴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构建合作小组,以便发挥每位学生的专长与团队合作的优势互补功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心理特点、年龄特性及个性特征差异综合考虑,将全班学生分成“优等、中等、后进”三个层次,遵照“同组异质、组间同质”的准则,即一个组内应包括具备不同能力特性、学业水平、性格特征的学生,组员间的认知差异不宜太大。每个学习小组可按“一优、二中、一后”的比例组成,定期调整,创造学生交往的空间,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度,为课堂教学有效开展合作学习提供有利的前提。此外,学习小组应配备记录员,有条件的还可以配备协调员、监督员等。通过这样的分工,既有利于同伴之间的合作,又有利于公平竞争,互相学习、讨论、切磋、交流。在这样的学习小组中,优等生可以获得充分的施展,中等生可以获得锤炼,学困生也能获得启迪和帮助,促进对信息资源的分享、成功喜悦的共享。

其次,教师要转变学生观念,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遇到难解的问题时,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思考,再进行小组讨论,统一意见,意见相差很大的再继续讨论。学生畅所欲言,教师也走进小组参与讨论,适时引导,让意见不同的小组代表上台发表他们的结论与理由,并操作演示。这样不论遇到怎样的难题都会在教师的引导、同学的合作中得到完美解决。学生在讨论交流中不仅探究了新知,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还提升了合作学习的热情,让每个学生都获得发展的机会。

三、设置明确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探索需求

探究学习是让学生经历观察、对比、猜想、推理、验证等科学研究的过程,以理解深奥难懂的概念、结论的学习方式。探究学习也称发现学习,与之相对的是接受学习。相比之下,探究学习具备更强的问题性、操作性、互动性及开放性。专家做过这样的一个实验,让两组总体水平非常接近的学生学习教材中的同一内容。其中,对于第一组的学生,教师明确学习任务,再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对于第二组的学生,教师从头到尾都没有明确学习任务,只让学生自主学习。实验结果如何,大家可想而知,第一组学生的学习效率远远高于第二组。这便是著名的任务教学法。因此,进行数学探究性教学时,教师应当给学生设置合理的学习任务,明确学习目标,指引学生朝正确的方向前进,少走弯路,提高学习效率。设计具体任务时,教师要注意形式多样、层次分明,从学生实际出发,讲求实效。形式多样、灵活新颖的任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保证学生旺盛的学习精力,让课堂教学任务顺利完成。合理的任务设计应该合乎学生的认知规律,要让学生在探究任务过程中感觉到轻松解决问题的愉悦心情,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探究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喜悦[1]。

结语

总而言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无论是对教师的“教”还是对学生的“学”,都具有较大的启发意义。教师应依据自身课堂教学实际,结合教材内容,以自主学习为根底、合作学习为手段、探究学习为态度,采取多种方式有效落实高效课堂教学要求,这样教学工作才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贾培根.合作探究,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11):11.

作者简介:陈梅(1981.8—),女,广西兴业人,中小学一级教师。

猜你喜欢
探究学习数学课堂合作学习
浅析小学数学悦趣化探究学习的策略
关于导学案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浅谈语文课堂阅读教学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
推进合作学习激活中职英语教学研究
合作学习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体育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能力的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