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适切”原则的开放性科学探究活动

2019-03-02 14:50俞维军
求知导刊 2019年44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

摘 要:开放性教育是一种要求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运用多种教与学的方法、手段,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形式。科学课的学习,應具有开放性。《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要求科学课应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经历。科学教师应遵循适切性的原则,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开放性处理教材内容,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实施开放的教学评价,有效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关键词:适切原则;小学科学;科学探究活动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24X(2019)44-0038-02

引言

科学课的学习应具有开放性。开放性教育是相对封闭教育而言的,新课程改革之前,较多出现的是过于强调教材内容和教师教学,而忽视学生学的过程。《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则要求更加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和经历。开放性教育就是一种要求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运用多种教与学的方法、手段,突破种种对学习的限制和障碍,使学生得到生动活泼发展的教育形式。

在日常科学学习活动中,教师该如何有效组织开展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呢?

一、把握尺度,遵循适切原则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阐述教材使用建议时指出:科学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各个地区的科学教学资源不同,不同地区的学生也存在差异,教师应据此对教材做适切性的处理和加工。这是科学教师专业素养的体现,也是科学教师发挥创造力的机会。

适切性原则的提出,是近年教育研究领域的常用词。所谓“适切”,即适合、贴切的意思。早在20世纪,在夏丏尊和叶圣陶的经典教育著作《文心》中,即出现了“适切”这个词语,原句为“我们现在要描写这条小溪,似乎只有‘明灭可见四个字最为适切”。课程标准的颁布,为一线科学教师自主开放地处理教材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为防止出现不负责任的“胡搞”,对自主处理教材提出“适切性”这一原则的指导意见。

二、与时俱进,开放教育观念

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决定什么样的教育行为。要真正开放性地实施科学教学、落实以探究为核心的科学学习活动,首先要解决活动组织者——教师教育思想上的问题。尤其是很多长期在教学一线的资深科学教师,已形成一套适合自己个性的教学方法。新标准的颁布实施,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不少教师可能暂时还不愿意接纳新标准,抱着“不管东风西风,我自岿然不动”的思想对待新科学课程改革。这是行不通的。新标准指导下编写的教材,较以往的教材内容,完全从“书本、教师为中心”转变为“学生学习为中心”。这既重视探究结果,又重视学生经历的过程。如果科学教师不领会这一主要精神,便会在新课程改革的路上停滞不前,甚至向后倒退。

转变教育观念,科学教师首先要加强学习,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其精神实质,认真阅读具有前瞻性、时代性的科学教育刊物;其次,亲身实践,从理论到实践有一段距离,科学教师要有敢为人先的拼搏精神,用先进的理论指导实践,并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形成适合并促进学生提高科学素养的教学风格。

三、多元选择,开放教学内容

小学科学课程包含物质科学、生命科学、地球与宇宙科学、技术与工程四个领域,教材内容涵盖面广,小到肉眼看不见的细胞,大到无限的宇宙。教学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科学课程的开放性。组织科学学习活动中,在适切的原则指导下,教师可开放性处理教材内容。

1.增删更换

各地的环境、气候、资源各不相同,很难做到用统一的教材进行授课。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农村和城市、南方和北方的不同,有重点地选择合适的资源加以开发和利用。我校地处农村,校园有一片学生种植基地,教师经常组织学生开展对植物品种和生长情况的实地考察、研究。另外,笔者还选用自编教材《桃树和梨树》《棉花的管理》等充实教学内容。教材上一些用来做实验的动物、植物,也完全可以用本地的常见动植物代替,如用樟树苗代替野菊花做“植物根可以吸收水分”的实验,现象更清楚、效果更好。

2.整合处理

笔者在教学中发现,有时候为了完成课堂设定的教学目标,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这样“蜻蜓点水式”的探究,只是在表面上完成教学任务,是不扎实的,会给学生的后续学习带来很多隐患。例如,在小学阶段的科学探究活动中,有较多的使用酒精灯开展研究的活动。笔者根据多年教学实践发现,现在的学生大部分没有自己动手点燃普通火柴的经历。教材中第一次出现使用酒精灯(不同版本有所不同,一般放在三、四年级)的内容时,也没有特别要求组织学生练习正确使用酒精灯。对此,笔者教学到这一个内容时,都会单独开设一堂课,组织学生开展正确使用酒精灯的练习。

3.变序学习

教材内容的安排,为科学课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很大的便利。教材中年级、单元不同的学习内容,均细致考虑了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科内容关联。组织教学活动时,科学教师一般要按照教材编写程序开展。但是,科学课程的很多内容与季节、天气相关,这些不可控因素可能会扰乱正常教学程序。所以,在适切的原则下,科学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科学教师可以在晴天组织学生学习测量太阳高度,在春季组织学生学习养蚕,在油菜花、桃花、梨花盛开的时候学习“花的构造”,在晴朗的天气学习星座的知识,让学生晚上观察……

四、营造氛围,开放教学过程

教学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育科研专家认为,小学科学教学活动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主动参与探究,而教师则以活动组织者的身份全程参与。教学过程中,科学教师要营造一个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有更多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1.开放探究活动的时间

正常一堂课的时间是40分钟,要想在40分钟内有效完成一个完整的科学探究过程、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属不易。这就要求科学教师组织并指导好实践活动,加强教学内容的延伸。

例如,在教学“根的作用”一课时,科学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观察基地中的植物生长情况,课上自行设计对比实验,并观察记录现象,进行交流。等学生明白根有吸收水分和养分的作用后,科学教师再设问“根吸收的水分跑到哪儿去了?”引导学生课后实验研究植物的蒸腾作用。这样的教学活动,围绕“探究植物根的作用”这一主线,整合课前、课中、课后的系列探究实践,有效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2.开放探究活动的空间

小学科学课程所涉及的许多内容是人们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如果科学教师带学生走出课堂亲临这个自然场景,那么学生的感受会更加深刻[1]。在考查水污染时,科学教师组织学生对附近的池塘进行调查研究;教學昆虫的共同特征时,科学教师可以带学生到草坪去捉昆虫……走出课堂,走进大自然,可以开阔学生视野,活跃学生身心,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科学素养。

3.开放探究活动的方法和手段

是否能够灵活应用教学方法和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能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自觉进入科学探究情境。开放性教育,要求教师积极采用多种发展学生主体学习能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尝试法、发现法、实验法、参观法等一系列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的教学方法,能很好地吸引学生参与科学探究活动。现代教育媒体技术也以其特有的优势,能一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此,科学教师要积极学习掌握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营造开放、民主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五、综合考量,开放教学评价

以考试为主的传统评价方式是标准化的静态评价,它忽略了学生的能动发展过程。《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科学课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法都做了全新的阐述,要求评价内容上,更重视人的发展过程,提出灵活运用教师观察、与教师谈话、杰出表现记录、测验与考试等方法进行综合评定。同时,还对评价主体给出多元化的建议,提出学生的自我评价,并将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有机结合起来。评价“能力”的内容,主要放在对科学探究的兴趣、技能、思维能力和活动能力上;评价“情感态度”的内容,要求重点评价学生的科学学习态度,彻底改变以往知识本位的做法,提出不检查学生记住了多少信息,而评价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评价的根本目的是全面检测学生在一个学习阶段的学习情况,激发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同时帮助教师客观了解学生素质发展情况,为下一阶段的教学提供参考。评价的目的不是甄别,不应成为学生的心理负担,而要成为发展学生科学素养的契机[2]。

笔者正在尝试对学生的科学学习开展终结性评价时实施综合性的评价方式,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做法是:将评价内容分成四部分,采用百分制的形式,其中上课表现占20%,作业或者课外实践活动占10%,现场实验考核占20%,考查卷占50%;师生为每个项目制定得分标准。开展终结性评价时,为保证评价活动的顺利进行,评价时间和形式是分散、灵活的。

结语

科学教育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要求一线科学教师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在适切的原则指导下,自主处理教材内容、合理安排教学时间、精心组织活动方式、灵活有效开展评价活动,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参考文献]

刘勋祥.解读《小学科学课程标准》[J].教学与管理,2017(29):31-33.

陈霞.小学数学“开放性”教学的实施策略[J]. 新课程:小学,2013(02):118-119.

作者简介:俞维军(1973.10—),男,江苏常熟人,本科学历,中小学高级教师,江苏省优秀教育工作者、苏州市名教师、姑苏教育拔尖人才,研究方向:小学科学高效能课堂教学。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
关于小学科学自主探究学习方式的探讨
如何提高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有效性
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现状研究
让有效交流彰显小学科学课堂的精彩
以“问”发展小学生科学学习能力
基于MOOC的小学科学教学模式的探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