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 军,周 海
(1.广西梧州市演艺有限责任公司,广西 梧州 543002;2.梧州市公安局,广西 梧州 543002)
粤剧是我国传统文化当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粤曲、粤语以及粤剧是岭南文化当中的核心要素。而粤剧也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曲目数量最多的剧种,其剧目的数量超过了万个,从其自身的特征上来看也有着比较浓厚的岭南文化特色。但是随着近几年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粤剧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出现了青黄不接、观众范围不断缩小的情况。而从很多研究学者的实际调查情况来看,年龄越小的学生往往越容易受到文化的熏陶,因此为了能够保证在新时代背景下粤剧的传承与发展,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今,粤剧已经成为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它的传承在如今这个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已经无法有效地开展,传统自然传承的方式显然也无法对其进行合理保护,因此很多地方的学校已经开展了“粤剧进校园”活动,让粤剧融入到学校教育活动当中,进而能够将这种艺术形式传递给年轻一代,而将这种文化逐渐的引入到校园当中,是一种为粤剧带来更多受众群体的主要途径,因此对“粤剧进院校”模式进行合理的分析就显得十分必要了。
在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影响粤剧传承和发展最为主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受众群体呈现出了老龄化的趋势,受众市场的容量与前几年相比也大大缩小。尤其是在广东地区,粤剧的继承与发展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依靠地方性粤剧团来承担,但是这些组织绝大多数都是由民间组织所构成,参与的主要人员也多以退休的中老年群体为主,尤其是在粤剧团转制走向市场化道路之后,整体粤剧市场一直以来表现不是十分良好。就以目前广东省为例,在广州市区内能够自费买门票观看粤剧的人数不足3000人,而且绝大多数为老年人,而农村市场基本都是依靠政府财政补贴支持。通过以上的相关论述就能够清楚地发现,无论是从社会参与情况还是从市场情况的角度上来说,年轻观众十分缺乏,而通过“粤剧进校园”这种方式则能够将其带到青少年身边,帮助学生们逐渐的学会欣赏这种艺术形式,让他们逐渐对其产生兴趣,从而为粤剧今后的传播奠定良好的基础。
人才匮乏问题也是目前粤剧传承和发展过程中遇到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其逐渐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就是目前粤剧界的很多名家、名师,年事已高,很多传统的功架以及角色也没有很好地传递给后辈。另外一个方面就是在编、导以及演等多个方面都普遍缺乏优秀的人才。一些粤剧团在进行日常巡回演出的过程中甚至出现了从别的粤剧团借人或者直接请一些已经退休的粤剧表演艺术家重新出山的情况,这些现象显然不利于粤剧今后的良好传承。而“粤剧进校园”的一个最大的好处就在于能够将粤剧人才培养过程逐渐的渗透到青少年层面当中,结合实际需要挖掘和培养出一批具有良好潜质、天赋的新生代人才。
如果想要保证粤剧今后的改革以及创新能够顺利进行,最为关键的一点就在于要保证演出经营者、创作者以及设计者自身的思维能够不断的创新,而难点就在于如何将传统性与时代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粤剧进校园”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通过建设学校平台,能够建立相关人才培养基地。而在艺术类高校当中开设粤剧演艺课程则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编剧,推动粤剧创新。而在中小学当中设置粤剧兴趣班,培育粤剧明日之星,最大程度上调动青少年自身的创新思维,对于传统粤剧的剧目、表现方式以及经营方式进行合理的探寻,对粤剧在新时代当中的传承以及发展也能够起到良好的帮助作用。
深圳市宝安区在2007年3月先后在福永、沙井两个街道当中的8所学校开展了“粤剧进校园”的实验研究,而截止到2012年12月,粤剧实验学校数量已经达到了12所,并培养出了300多名粤剧娃,虽然这与事先预想的效果有着一定的差距,但是从全国范围内的实际情况来看已是十分优秀的成果[1],因此,对这种模式进行合理的分析对于探索“粤剧进校园”模式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
首先一个比较显著的特点就是以“社团”“兴趣班”作为主要团队形式,并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了系统化的管理制度。宝安区成立了少儿粤剧团,引领了各所学校“粤剧娃”的健康成长,各个学校也建立了粤剧队,挑选了具有一定潜质和兴趣的学生入队,每支粤剧队都由一名副校长进行负责,并配置了一名音乐或者舞蹈教师作为粤剧队的辅导员。各支粤剧队的所有活动以及所使用的资源都是由教育局以及教科研中心进行统一安排;其次,结合本区粤剧队伍的实际发展情况建立了统一的粤剧专家聘用制度,力求对教师资源进行不断的优化;最后,采取了多样化的渗透式教学方法,教师在音乐课上传授粤剧选段,在舞蹈课堂当中练习动作身段,在美术课当中则学习粤剧脸谱的绘制,在语文课当中,则对唱词进行阐释,保证学生们在正规的课堂当中也能够随时随地接触到粤剧文化[2]。
广东省佛山市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已经有十几个年头,尤其是在本市的一些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在很多学校当中都开展了“粤剧进校园”活动,这也使得粤剧文化在校园的覆盖率普遍超高,而在这个过程中各所学校已经得到了包括政策、经费以及社会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大力支持。首先,当地政府对这项活动十分支持,在2015年7月颁布《关于支持粤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当中就明确提出要不断加强学校戏曲通识教育,大力推动戏曲校园工作的顺利展开。而这项政策也被佛山市作为了纲领性文件加以深入开发,让他们能够在这个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热情,不断地对其进行良好的宣传。佛山市教育局在开展粤剧进校园的过程中主要采用的做法就是对中小学生课堂进行积极改革,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采取了很多办法,例如创造性的实施多样化的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以及校本课程开发等等,打破了传统课堂对学生思维的桎梏。另外,从课堂教育的角度上进行了不断的优化,例如探寻真正适合学生们的粤剧题材,并开展了多种以学生作为主体的活动课程,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特点进行了因人而异的实教策略[3]。
从粤剧的表演内容上来看,绝大多数扮演的都是一些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而这些人物与中小学生日常生活以及接触的事物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导致学生不会产生较大的兴趣,因此在开展“粤剧进校园”活动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断地探寻出适合学生的粤剧题材。笔者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发现,目前很多小学所采用的少儿粤剧是一种比较良好的题材,其不仅会对学生产生比较大的吸引力,同时对学生们今后的茁壮成长也能够起到积极的帮助作用。例如佛山市第一小学排练的少儿粤剧《懒猪猪去开笔礼》,主要内容就是一只小猪在自己正式开学之前需要进行一个开笔礼的仪式,这个仪式是为了向学生们传递认真学习、尊师重道等很多美好的品质。显然,这些节目不仅十分有趣,同时,这个题材的粤剧也比较贴合学生们的日常生活,也比较容易提高学生们的表演兴趣以及好感[4]。因此,笔者认为在对粤剧教材进行选择的过程中应当遵循以下三个原则:选择一些十分经典的曲目,保证这些曲目不会被历史所淘汰;其二,选择那些贴近学生们日常生活的题材;最后一点就是要尽可能地发动学生们去对粤剧进行改动,发挥自身的创造力。
从粤剧自身的特点上来看,传统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方式对于学生们学习粤剧将会起到十分积极的帮助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教师们也已经早早的将重点集中在学生们的自主性学习当中,但是对于粤剧文化来说,必须要经过专业教师针对性的指导,这也是造成学生自主性存在欠缺的一个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在今后开展粤剧活动课程的过程中,可以大胆地放手让学生们去做,例如可以在班级内选择1到2名学习兴趣比较浓厚的学生,教师优先将这些学生教育好,之后,让这些学生回到班级当中教会其他同学。另外,除了保证要让学生们积极开展自我学习以外,学校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对目前本学校开设的活动课程进行改革,对整个教学体系进行合理完善。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的管理人员都不是十分重视评价体系所能够发挥的作用,在日常工作的过程中仅仅采取的是单向评价的方式,学生并没有对教师进行评价,缺乏良好的师生互评机制。因此,应当对目前的活动课程体系进行不断的完善,保证其朝着正规、科学的方向发展,这种方式也更加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从粤剧相关知识传播的角度来说,学校也应当结合学生自身的个性化特点,让他们扮演比较合适的角色,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提高学生们参与到粤剧表演的积极性,例如有些同学的性格比较开朗,因此可以安排他们进行功架练习以及进行大量的实际表演,有些同学相对来说比较喜欢较为婉转的唱腔,而有些同学虽然五音不全,但是在表演方面却比较有天赋,有些同学在朗诵或者念白的过程中则能够很好地抒发自身的情感。这种方式能够在大家共同进行学习的基础上,适当地在粤剧排练的过程中让大家选择自己比较感兴趣、也比较适合的角色,将会令学生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变得更具认同感。
学生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多多少少涉及到一些与粤剧相关的内容,但是每学期期末,主要还是采用笔试或者口头问答的方式。从粤剧的本质上来看,它是一种戏曲门类,因此这种比较传统的考查方式并不是十分的理想,存在着一定的片面性。粤剧作为一种表演类的传统文化方式,在演绎的过程中不仅要囊括很多历史和文化知识,更为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学生真真切切的参与到表演当中去,让学生们能够在不断参与的过程中逐渐的吸收这种文化,只有通过这种方式才能够让学生对这种戏曲文化进行深层次了解。学生在日常实践的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些比较合适的桥段或者自己创造出一些情节。在实践的过程中,教师可以成为主导,学生也同样可以成为主导。教师在日常教学的过程中应当将粤剧内部的各种元素都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在创作或者编排的过程中能够将这些元素也消化和吸收。而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遇到了一些困难,教师应当加入到其中,与他们进行讨论,这种周而复始的学习模式不但能够加深学生对“粤剧”的印象,同时也能够发现自身所存在的一些不到位的问题。
本文在研究的过程中以“粤剧进校园”模式探索为例,对新时代背景下粤剧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针对性的阐述,主要得到了以下几点结论:首先从“粤剧进校园”对粤剧传承发展的重要性上来看,主要包括有效应对受众老龄化问题、解决目前粤剧人才匮乏的问题以及推进粤剧的改革与创新。其次对目前比较典型的两种“粤剧进校园”模式即深圳市宝安模式以及佛山市南海区模式进行了分析,在对两种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之后,对“粤剧进校园”模式提出了几点建议主要包括探寻适合学生的粤剧题材、将学生作为活动课程主体、因人而异的施教策略以及用表演作为粤剧课程的考试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