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教育工作的“1+1”思维模式

2019-03-01 02:33田文
中国教师 2019年1期
关键词:教研员教研专业

田文

华旗资讯是一家1993年创立于北京中关村的高新技术企业。如今,“华旗”已发展为中国IT消费产品领域最有价值的品牌之一,营业额连年保持快速平稳增长,产品远销欧美、东南亚等地。

华旗成功的奥秘何在?华旗一直遵循着“1+1”的工作模式,创立者冯军认为,方向相同、定位不同的两个“1”相加,可以获得最佳的结果:1+1=11,从而实现增值,达成利益的最优化。

我不由得想到,教育工作是不是也可以借鉴这一模式并结合实际赋予其新的内涵呢?我认为,在教育工作的“1+1”模式中,第一个“1”是基础,是主体和本体,第二个“1”是前者应该着意的结合性、拓展性等要素。两者方向相同,都是为了促进教育工作的正常进行,保证教育事业的顺利发展,维护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发展权利;两者定位不同,不同的教育要素所处位置不同,所承担的任务也不同,各自有需要承担的责任和义务。职责的不同决定了两者定位不同,所以,二者有结合的可能性;同时,二者的结合也很有必要性,因为两者之间的“加合”可以体现为立足本体的互相渗融、和谐统一,从而实现教育工作的发展和增值。

一、教育管理者需要“1+1式高屋建瓴”

著名教育家吕叔湘先生曾深刻指出:“经常钻研一种事物的人,很容易就事论事,把注意力局限在许多具体问题上,如果能够稍微拿出点时间,站远些,站高些,对所钻研的事物的整体作一鸟瞰,包括它的背景和前景,一定能够获得对那个事物的更通达的理解,能够按照实际的、长期的而不是表面的、短期的需要安排自己钻研的力量。”[1]我们的教改、教研与教学,无不需要一个居高临下、鸟瞰全局的功夫。无论站在哪个“1”上,都不能孤立地认识和行动,还要着眼于整体的、制约的背景性要素,“1”之于其所在的特定的背景而言,只是动态系统中的一个要素,它与背景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密不可分。作为教育规律的研究者、教育政策的制定者、教育工作的执行者和监督者,教育管理者必须具有宏观形式把握和微观政策渗透的能力,需要具备“1+1式高屋建瓴”的能力。

这启示我们,做教育工作,要少一点急功近利的短视、短期行为,多一点运筹帷幄、稳扎稳打,既要“坐井观天”,还要“以天观井”,一定要把握眼前、手头工作与背景、前景、远景要素的结合,要适当地“站远些,站高些”,这样才能对问题有更通达而深刻、深入而持久的认识与把握。

二、教研员需要“1+1式双向负责”

在我国基础教育的发展过程中,教研室和教研员扮演着重要角色。作为一种职业,教研员需对自身负责,对职业负责,促进专业成长和个人发展;同时,作为教育行业的专家,教研员又必须对教学工作、对广大教师负责,为一线教师厘清教学方向,为教育发展积极出谋划策,所以,教研员需要“1+1式双向负责”。

教研员不能仅忙于出题、编练习册、评优质课。研究中高考及其他相关考试固然是必需的工作,但不能走极端,否则就会削弱教研室“研究、指导和服务”的职能。

教研员更应该集中精力开展教学研究活动,与教师一起开展课程研究,并深入一线,不断提升观课议课的质量。探索基于课程标准的教学,确立学科教学专业发展的基本指标和课堂教学评价的方法。教研员还应该树立课程资源意识,建立各种人力资源库,科学合理地利用和开发课程资源,尽可能地为学校和教师提供素材性资源,从而充分整合和利用本土优秀教师資源,促进区域教育协调均衡发展。

三、教研员与教师之间需要“1+1式专业成长”

对教师而言,教师需要通过和教研员的通力合作、借助教研员的平台及其引领,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而教研员也需要在这种互动和沟通中得到锻炼与提升。教研员与教师之间不是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教研员“需要了解教师的想法和期望,其次需要研究教师为什么会有这些思想,然后作为教研员应该以什么态度与能力来满足教师的需要”[3]。唯有如此,才能在教研员和教师之间架起一座生态桥梁,二者相互促进,实现“1+1式专业成长”。

四、教育的部门之间、学科之间需要“1+1式双向协作”

现代社会讲求互利互惠和合作共赢,教育行业也应如此。教育的不同部门以及各学科之间,都应该实现“1+1式双向协作”,在加合之中形成最大合力,产生最大力量。

教育部门中,岗位的边界界定是实现效率的前提,与此同时,因为工作范围广,有些工作的界限不是绝对的,需要“协力”完成。一些工作如果划分过细,反而会增加不必要的部门界限,影响信息沟通。协作一方面离不开决策层的统筹管理,另一方面离不开各部门的相互理解、加强沟通,在具体工作中对“边缘地带”进行适当观照。

再看学科之间的协作。现在的教研大都处于学科分开的状态,在开展好本学科教研的同时注重多维度的合作,如语文教学渗透心理健康、美学、音乐教学等。欲识庐山真面目,必先熟知庐山,但是,有时“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学科教研有时候也需要适当跳出自己的圈子,了解其他学科,这样不仅能扩充本学科的知识,还可以映照出自己在学科教学思维上的局限,从而拓展自己的教学思维。

五、教育的部门与学校之间需要“1+1式互惠双赢”

在针对学校的督导检查中,每次说到要“下去听课”,很多人都会觉得这就是一种检查型听课,全然一幅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教研室作为有专业评价、考核资质的单位,下校听课中它的“专业性”体现了多少?从专业视角看,教研员“检查听课”应该形成明确的要求和规范,诸如有明确的检查目的、熟悉基本的听课要求、准备好必要的调查和观察工具、做好记录、准备好与听课对象交换意见、做好总结等,但是真正落实到位的有多少?所幸的是,近年一些地方教研部门也发现听取教师随堂课随后施以指导的做法“难免显得随意而低效”,转而把有效的沟通、访谈、观察放到了重要地位,还推出了“菜单式服务”,主动帮助教师解决实质性问题,受到了一线教师的欢迎。

建构教育工作的“1+1”思维模式,有利于工作水平的提高、思路的改进、效益的攀升,但作为一种思维方法和发展模式,它还有待于我们各级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进行深入的探讨、总结和提炼,不断丰富、充实其意蕴,使之得以完善成型,从而为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夯实基础、酝酿特质、创造品牌切实发挥效应。

参考文献

[1]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学[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87:132.

[2]薛梅.新课程改革中教研员的角色初探[J].当代教育科学,2004(21):53.

[3]赵财欣.基于教师发展的有效教研——教研员的学识视野与专业素养[J].上海教育,2010(1):47.

(作者单位:山东省烟台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责任编辑:胡玉敏

huym@zgjszz.cn

猜你喜欢
教研员教研专业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做慧眼识珠的教研员
苦练内功强素质 务实求精促发展
教育从“心”开始——基于心理教研员的视角
部分专业介绍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问题指向:学校教研品质提升的实践转向——以福建省尤溪县教研实践为例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关注教研活动提升教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