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丽丽/山东省德州电视台法制部
新生儿的降临对于每个家庭都是一件喜庆的事儿,但张女士一家却忧容难掩,惆怅满怀。
“孩子刚出生时好端端的,只是有点低烧,却愣是给诊断成化脓性脑膜炎,让孩子遭了不少罪。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给孩子讨个公道。”
2018年10月22日,本是张女士一家为宝宝庆祝满月的日子,但她和丈夫却忿忿不平地跑到山东省德州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一进门就愤怒地向调解员说道。
一个月前,张女士生下了儿子牛牛,全家人沉浸在喜添新丁的喜悦中,不幸也在悄悄降临。
牛牛出生后持续低烧,一开始医生诊断为肺炎,并承诺一周左右就能治好。但事情并不像想象得那么顺利,孩子隔离治疗的第二天高烧不退,一周后仍不见好转。这时医院又通知家属,改断为脑膜炎,需要抽取脑脊液。面对这种结果,牛牛一家很难接受。孩子的情况让张女士寝食难安,每天以泪洗面,而牛牛的奶奶也因孩子的病情着急上火,住进了医院。
调解员去牛牛家里了解情况
孩子在隔离治疗期间到底经历了什么?为什么会持续高烧?“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这一诊断,医院到底是否有责任?面对一系列的疑问,张女士迫切希望得到证实。
“现在医疗条件这么好,小孩子发个烧,打个针基本上都能控制住,可为什么我的孩子住院这么久,高烧还是持续不退?简单的发烧最后诊断成脑膜炎,这里面肯定有问题。”张女士向调解员气愤地说道。
眼看孩子的病情一直得不到控制,想到给孩子看病才是第一位的,张女士一家压下心中的怒气,凑够了医疗费,继续给孩子看病。所幸牛牛的高烧得到了控制,逐步开始好转。
痊愈后的牛牛虽然摆脱了病痛的折磨,但药物和手术治疗的副作用也日渐凸显,恢复后的牛牛体重不断下降,张女士一家人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于是下定决心为孩子讨说法。
起初,张女士和丈夫去医院讨说法,院方极力否认是误诊,一口咬定诊断都是按照正规程序进行,并将化验单、诊断书分析得头头是道。
调解员细心安抚患方家属
面对医学上的专业术语,张女士两口子听的是云里雾里,半天也说不出一句反驳的话。他们心里清楚,诊断书肯定有问题,但苦于专业性太强,拿不出证据,使他们的质疑显得苍白无力。
院方不但不认真回应,还认为张女士是“认死理”,这种态度彻底激怒了张女士一家,也刺痛了一位母亲的心。张女士决定,“豁出去”也要给孩子讨回公道。为此,她经多方打听找到了德州市医调委,开始通过法律渠道维护自己的权益。
医调委受理该纠纷后,首先安抚张女士的情绪,然后迅速了解整个纠纷的来龙去脉,查看了张女士提供的诊断书、住院证明等相关材料,立即研究案情,制定调解方案。
调解员主动联系了院方,但院方的态度依旧强硬,一句“走的是正规治疗程序”回绝了调解员。
面对局面的被动,调解员又仔细翻看了牛牛的病例以及医院开具的所有清单,从长期处理医疗纠纷的经验判断,院方的诊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但需要得到强有力的证实。
此时院方一再以“专业性”打擦边球,而患方最质疑的也是“专业性”,那么解决纠纷的关键必须要核实院方在“专业性”治疗上是否存在问题。调解员认为,要想找到纠纷的根源,必须用证据说话。
找到纠纷的症结,调解员马上联系相关医疗专家,邀请他们对牛牛的病例进行评估。几天后,医疗专家给出专业答案。首先,医方将普通脑膜炎诊断成化脓性脑膜炎,用药存在偏差;其次,在诊疗过程中让患方过度抽取脑髓液,给孩子造成了身心上的痛苦;最后,在发现孩子发热的情况下,应该及时与家属沟通,而医方是第二天才跟家属沟通,存在告知不到位的问题。
通过医疗专家的专业评估,调解员拿到了有力的证据,再次与院方沟通。院方在铁证如山的证据面前哑口无言,不得不作出让步。
在调解员的协调下,院方终于对牛牛一家的合理诉求作出回应,并承认了错误,同意赔偿。又经过调解员多次沟通协商,院方与牛牛一家在赔偿金额上渐渐达成一致。事后,院方还向牛牛一家正式道歉。
“孩子好在没留下什么后遗症,我们也算是放心了。感谢医调委的帮助,让我们了却一块心病。”张女士眼里噙着泪,紧紧地握着调解员的手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