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佳佚/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调解中心
直到今天,我仍然记得2014年6月的一天,当我收到上海政法学院法学专业人民调解方向录取书时的心情:欣喜之余,更多的是疑惑。
“人民调解?这是个什么专业?”我甚至不记得自己在高考志愿上填过这个专业。那时一说起调解员,大部分上海人心中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每晚在电视台黄金档出现的老娘舅柏阿姨的形象。从此,我一个血气方刚的大男孩,被朋友们赠予了一个“亲切”的称呼——“倪阿姨”。
踏入校园之后的头两年,我与其他专业的学生所学的内容并无不同。身边的同学们不是想当法官、检察官就是想当律师。
大二学年,机缘巧合之下,我加入了学院组建的“萦萦心语”调解工作室。大量的案例学习,加上暑期前往上海浦东新区银行业纠纷调解中心的实习经历,使我对调解、对调解员都有了一个更加具体且深刻的感受:原来调解不是那种各打五十大板的和稀泥,而是真真切切运用专业知识帮助大家解决困难的方便快捷的途径。
2016年6月,我接任“萦萦心语”工作室主任一职,在此基础上创办法律学院调解法援工作室,致力于探索出一条大学生的校园矛盾纠纷解决机制。
我人生中第一个调解成功的案子,便是学生群体与学校河西浴室的纠纷。当时我们工作室微信公众号的关注量只有几十人,但是这个案子推送的阅读量高达2000,并引起了院领导的高度关注。这次的成功给了我莫大的鼓舞,一个与众不同的“职业梦”开始在我的心头悄然滋长。后来在一次求职调查中,我笑着对辅导员说:“老师,毕业以后我想去做一名人民调解员。”
毕业后我来到了上海市浦东新区东方调解中心,正式从事人民调解工作,先在医调部学习医患纠纷、劳动争议纠纷调解,后在交调部学习交通事故纠纷、民事及轻伤害纠纷处理。
虽然专业课上学到的知识的确受用,但是很快我就意识到了课本知识的局限性。如,满足不了诉求,就被指责为不公正;对当事人进行的法律解释还比不上小区里的道听途说;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终于调成的纠纷,当事人瞬间反悔……这些复杂多变的情况,书本上并没有写,这些也让我体会到了社会的多样性。
作者(左一)在上海政法学院第七届调解理论与实务研讨会上交流发言
作者(左一)驻点东明调解工作室研究调解工作
然而,无论在哪里,无论面对何种纠纷,公正是我永远的信念,即使遭受当事人的恶言相向,这一点也始终不会改变。遇到心存疑惑的当事人,我会详细告诉他们可以主张的权利;面对蛮横无理的要求,我也会耐心解释法律法规的具体规定,始终坚持公平公正调解。
每一次困难都是推动我成长的机会,在前辈们的指导帮助和每天的点滴积累中,我一步步完成了从辅助调解到自主调解,从初次调解一脸懵懂、不知所措,到如今应对自如、从容不迫的转变。
现在,我也是一名主调案件1213 件、辅调案件527 件的“老调解”了,当看到当事人签订调解协议,目送他们满意而归,亦或是听到那一声声“感谢”时,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自我价值的实现。
离开学校方知舞台之大,即使已经成为了一名人民调解员,也不敢轻易停下学习的脚步。经过长时间的学习,我终于在2018年取得了国家法律职业资格证书。更欣喜的是,我被选入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城市保障小组负责应对会场突发的纠纷状况。前不久,我还有幸参加了在母校举办的第七届调解理论与实务研讨会,并在会上与来自全国的行业翘楚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这一番经历,让我认识了许多活跃在上海的优秀调解员,也使我的格局、眼界变得更为宽阔,同时更加意识到自己的调解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唯有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相信终有一天我也能像优秀的前辈们一样发光发热,成为行业的榜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