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庆茹
摘 要 全媒体时代新闻报道的传播内容及其形式产生了相应的变化,通过对大国外交最前线微博官方账号中《康辉的Vlog》第一季进行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总结全媒体时代中国外交活动报道形式的新尝试——Vlog短视频形式的总体特征及其优势特点,以期对全媒体时代的有利条件下如何运用新的传播形式实现较好的传播效果进行探索。
关键词 全媒体;外交活动报道;创新报道;Vlog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6-0360(2019)24-0073-03
全媒体时代随着融媒体时代的成熟和深化应运而生,具有媒体联动和融合传播的特征。基于这一特征,新闻报道更多依靠技术引领,将不同风格的内容与媒介形式智能结合起来,最大限度提升新闻素材与媒体技术适配性。新闻报道更加关注受众,为实现传播的准确到达,将受众加以细分,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差异表达。在这样的时代浪潮下,我国以人民日报、央视新闻等为代表的主流媒体在全媒体时代下进行一些积极尝试[1],将传统的报道内容结合新形式进行报道,以充分结合全媒体时代下新型媒介形态的传播特点及规律,吸引受众,提升传播效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传播主流价值
观念。
1 中国外交活动报道新形式的总体描述
第一部分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报道习主席出访雅典和巴西的外交活动的第一季Vlog的基本信息及其涉及的各项短视频元素两个角度着手,对我国2019年11月11日至11月15日外交活动新形式的报道进行量化分析,以探究全媒体时代我国外交活动报道新形式的总体特点。
1.1 国家外交活动报道新形式的基本概况
本节将从报道数量和报道主题两个方面对《康辉的Vlog》第一季进行分析,从整体上把握全媒体时代新型外交活动报道的基本概况。
1.1.1 报道数量分析
本研究分析微博ID为“大国外交最前线”微博账号的发布内容,其作为央视新闻旗下一档报道国家外交活动的官方节目,已在微博平台拥有30万粉丝。该账号所发布的系列视频《康辉的Vlog》第一季共包含8期短视频,时间跨度从2019年11月11日至2019年11月15日。由于总体数量较少,研究将针对该系列中的每个视频逐一分析,不做抽样。其报道时间及数量分布如表1所示。
從表1可以看出,11月12日的外交活动报道相对频繁,达一日三次,占此次出访报道的37.5%;而13日—15日的报道频次则维持在每日一次,相对较低;11日作为外交活动报道新形式的第一天,有两条短视频报道,占总体报道的25%。
纵观表1可以发现,在推出新的报道形式时应有意识地多次运用,一方面满足受众对新形式的期待与好奇心理,另一方面也在传播过程的反馈中收获建议、不断调整Vlog制播策略。在获较为稳定的评价和短视频风格后,便可以向传统媒体报道的稳定频率靠拢,以回归受众对官方媒介渠道的习惯接收频率,也更符合受众对权威消息发布数量的心理预期。
1.1.2 报道主题分析
Vlog以其短视频的形式承载了现代受众对快餐文化的消费需求,也以其灵活的形式适用于各种主题的外交新闻报道。本研究从国家外交活动、媒体人工作日常和出访之行中的趣味片段三个方面划分第一季的报道主题,分析新形式外交活动报道的内容特点,具体内容分布见表2。
从表2可以看出,在第一季发布的8期视频中,关于国家外交活动和媒体人工作日常的报道占主要内容,均达75%;而关于出访之行期间的一些趣味片段则相对较少,仅占50%。这也从内容上呼应了新形式的外交活动报道主题,尽管内容会随形式附着一些拍摄者工作/生活的日常性内容,且在内容的表达上会增添Vlog形式自然的趣味属性,但内容本身的重点并未受到过大波动,这也从侧面证明了Vlog这种新型短视频形式是适应国家外交活动内容报道的。
纵观表2可以发现,有75%的视频是兼具2个及以上报道主题的。但值得关注的是第1期和第4期视频,这两期视频在内容上相对单一,第1期是单纯记录展示媒体人工作日常的一期,而第4期则是一个关于行期中各类趣味片段的集锦,这也使得本季短视频在内容上具有了故事性和层次感,既不显得突兀又不过于乏味,更具可看度和吸引性。
1.2 国家外交活动报道中的短视频元素分析
本节主要从新型报道的各项短视频元素着手,如Vlog所包含的背景音乐数量、标题及视频中所包含的网络热词、视频中的人物手势、短视频后期特效和节目口号出现的次数这5个方面进行分析,进一步挖掘基于总体特征之上的短视频元素特点及其对应的影响。
从表3可看出,在平均时长为2分钟左右的8期短视频中,平均每期配有两段背景音乐;在每期的标题中均会出现1~2次的网络热词,如“抢镜”“菜鸟”“追更”“来康”等;在出现人物手势的视频中平均每期会涵盖两次左右的人物手势出现,如“点赞”或“剪刀手”;在一些具有趣味性片段的视频中,平均出现两次左右的符号型/文字型特效并伴有特殊音效;在第1期和第3期中还出现了“央视新闻,我用心,你放心”“大国外交最前线,有点有面继续见”这种朗朗上口、令受众耳熟能详的节目口号,这也是在传统媒体的形式中较难出现的一种报道形式。
综合分析以上5种新形式带来的报道元素,不难发现它们在内容表达过程中起到的突出作用:每期两段背景音乐的切换一般是在国家领导人出席外交活动的时候进行的,这有利于获得受众的注意,并为国家外交活动的肃穆性和庄重感烘托气氛。网络热词一般出现在标题,使受众产生主动观看视频的兴趣,将网络热词与大国外交活动联系起来,也加强了这类新闻报道的接近性,是一种传播意识的转变。人物手势作为直观的视觉表达,更容易在关键之处起到让受众引起注意或是对本期视频总体态度进行总结的作用。后期特效则结合当下综艺节目中的娱乐元素,用“箭头”“腮红”“特殊字体”等视觉效果较为突出的因素强化视频中的情感,或者对视频内容起到进一步解释的作用。节目口号既是向传统官方媒体风格的一种回归,又在话语体系中透露出新媒体灵活轻快的特点,适当加入使受众可以在不过于呆板的话风中感受到官方媒体的权威性,增强报道的可信度。
2 新型外交活动报道的优势特点
本节在上一部分内容分析的基础上,选取第一季中体现外交活动报道新形式突出特点的具体文本,做进一步的解读和探讨,重点挖掘Vlog短视频形式与大国外交活动报道的适应性。
2.1 与官方内容相结合的短视频报道形式
《康辉的Vlog》第一季的8期内容是围绕此次中国出访希腊和巴西的外交活动为主线展开的,但由于Vlog形式本身的内容要求还夹杂了一些记录者康辉本人的工作日常以及Vlog拍摄过程中的趣味彩蛋,如行前准备、机场媒体人的工作环境、“秘密武器”的介绍和“配音装置”的揭秘、录制过程中的抢镜、对镜头比剪刀手等,使受众了解了许多外交活动和新闻报道台前幕后的细节,加深了对外交活动这一与日常生活关联度不大的新闻事件的兴趣,也从媒体人工作的日常之处深入了解媒体,对提升官方媒体的可信度和亲切性有一定的帮助。
此外,这样的内容安排既没有纯粹报道外交活动,不会过于单调,又事事围绕外交活动这个主题,以外事报道为整季视频的主线,“万变不离其宗”,这种与官方内容相结合的短视频报道形式既为传统的官方内容注入了活力,也为Vlog这种新的视频形式注入了内核,是一种双向促进的传媒业界实践,是全媒体时代的又一创新。这不仅为国人更加了解本国的外交活动提升了传播效果,更为我国媒体走向世界提供了亮点,在全媒体时代,国家的外交影响力也需要这种充满生命力的传播形式的推动。
2.2 按季分期的故事性报道周期
第一季的8期短视频按照“行前准备—出访报道—趣味彩蛋—出访报道—第一季收官”的报道思路展开,既清晰地展现了外交活动的时间线,又赋予这一系列报道以完整的故事性。短短五天两地的出访行程被安排成一套连贯的视频合集,包含外交活动的报道、媒体人的工作细节揭秘和其中穿插的趣味性混剪片段,在内容层面是充盈的;且集故事性、连续性和趣味性于一体,为系列报道赋予“剧情”思路,让受众在“追更”中期待下一期的外交活动报道,使原本单调的外交新闻变成了自带周期的“连续剧”。在第一季完结时,受众们纷纷在收官视频下方评论“期待下一季”“不要停更”等。这种意犹未尽的传播效果增强了观众对系列报道的黏性,提高了节目的影响力和可看度。这种结合故事性和趣味性构成的周期性报道也可成为未来系列报道的一种参考思路,在许多受众接近性不强的报道主题上均具备运用空间。
2.3 更具接近性的媒体人报道视角
由于Vlog短视频形式自身对内容的要求,视频中会自然地带入康辉作为媒体人日常工作视角下的内容:如机场媒体区一览的工作现场揭秘,拍摄打光及配音技术揭秘,媒体人排队安检时提到的“做记者真的还要有点耐心”,镜头前抢镜比剪刀手、对着Vlog镜头拍照等。这些都是与受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片段,使得报道本身具有了接近性,受众可以更详细地了解到一条外交活动的报道的制作流程,对于媒体人的工作日常产生了解后加深情感上的互通,從而在信任度层面达到了更好的效果。这是全媒体时代赋予我们的有利条件,不仅从技术上提供了支持,还将传统媒体的话语风格与新媒体进行融合,制作出更接地气的新闻报道,也更有利于媒体从业者追求更好的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崔士鑫.全媒体时代重大节庆报道如何创新——以主流媒体迎国庆70周年宣传为例[J].新闻战线,2019(1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