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阅读 如何从“小”处读起

2019-02-28 07:38刘勇袁榕蔓
中学语文·教师版 2019年1期
关键词:于勒菲利普小人物

刘勇 袁榕蔓

小说这类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文学形式,如果千篇一律地按照小说“三要素”进行教学,会贻害无穷。我们可以通过“虚构和叙述”来解构小说,虚构让其成为小说,叙述又体现着作者生活经验;虚构与叙述,充满了张力,让小说既摆脱了无趣的平庸,又拥有了美丽的真实。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小说呢?毕飞宇认为,“我们要解决两个问题,一个是关于‘大的问题,一个是关于‘小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如何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所以,教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更应当从“小”处读起,找到“小”且“巧”的突破口,使小说阅读鲜活生动起来,又要观照小说的格局和功能,从而小中见大,小处见妙。本文基于《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谈谈短篇小说的深度阅读,如何从“小”读起。

一、源于生活的小物件

一部好小说,总会使读者产生幻觉,相信书中的事情真正发生过,而这个“真”,可以从生活中的小物件说起。在《我的叔叔于勒》的教学中,有两个典型的生活物件:一是书信,二是牡蛎。

“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心我的健康。我身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身到南美去作长期旅行,也许要好几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心。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一起快活地过日子了。”

正因为这封信,才会让这个贫穷的家庭作出非凡之举。有了“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的永恒期盼,有了父亲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是一封给人无限憧憬的信,这是一封让全家顶礼膜拜的信,这是一封构成菲利普夫妇美好的空中楼阁之信。可以说,正是有了这封生活中常见的小小书信,才会有后面的故事情节,才会有如此曲折的故事情节。

可是,细读这封书信,发现矛盾重重。在课堂上,学生也读出了这些埋藏于书信中的“密码”,它像草蛇灰线一样,伏延“千里”之外。于勒抛开“好买卖”,远去“南美做长期旅行”,这合情理吗?“做长期旅行”和给家里人写信并无冲突,又为什么不在“长期旅行的时候”顺带回家一趟呢?“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更是欲盖弥彰,所以这封信根本不是“福音书”,而是一份宣告破产和诀别家人的“通知书”。这样一封漏洞百出的信,作為成年人的菲利普夫妇不可能看不出问题,但他们仍旧用自欺欺人的方式来抓住这根虚无缥缈的稻草,是因为他们想要富足的活、高贵的活、体面的活,他们用卑微的行动表达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等待,小人物看似“卑劣”形象的背后暗藏了生活的心酸与不易。

再读读小说中的另一个小物件:牡蛎。“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一个衣服褴褛的年老水手拿小刀一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生,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牡蛎壳扔到海里。”

牡蛎,是欧洲有钱人的平常生活之物,它代表着充满诱惑的上流社会。菲利普夫妇虽生活酸楚,却极力掩饰家境贫寒,想要在女婿面前扮演一回“文雅”和“高级趣味”的人。文章借助牡蛎,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也解开了覆盖在人们心灵表层的东西,让我们看到了物质和金钱对菲利普夫妇心灵的引诱和腐蚀,也让读者对菲利普夫妇在这样经济处境下所形成的思维习惯、生活习俗报以同情与理解,小人物悲苦无奈的形象也就呼之欲出。所以,扎根于生活的小物件适于着墨、宜于生发,它能较细腻地展现人物形象,表现人物性格,呈现丰厚的生活意蕴,让我们在虚构的情节中触摸、感受、体会人物。概言之,“小物件”一头连着生活,一头连着艺术;一头连着现实,一头连着理想。

二、巧于斗转的小情节

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常被誉为小说情节的四个基本环节,但作为短篇小说而言,一般不会像长篇小说那样把多线条较为完整地叙述出来,可能只是截取人物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来表现。所以,短篇小说的故事情节一般是不完整的,而“不完整的故事又要吸引人,让人喜欢读,更需要技巧,更需要形式上的考究。”(王荣生语)

要看“好风景”,就到“拐角处”。情节,作为人物运动的形式出现,是人物性格发展的历史。要想真正的触及人物内心和灵魂,刻画出让我们深有体会的人物形象,就得借助于巧于斗转的小情节。当然,情节的斗转不是一步到位的,“好看的、并且是有意味的小说,不是一支离弦之箭,而更像一群有着好心情的鸟。它们在天空下盘旋、跃升、俯冲,在留下无数撩人的无形曲线之后,才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曹文轩语)

《我的叔叔于勒》中立体的、丰富的、多层次的人物形象,更得益于情节的斗转。你看,于勒的变化也不是一蹴而就的,菲利普夫妇的变化更是一言难尽。在身处困窘、家庭拮据的菲利普夫妇眼中,于勒时而被称作“坏蛋”“流氓”“无赖”,时而被认为“正直”“善良”“好心人”,时而又变成了“法国老流氓”“贼”。为何如此?“打出常规,以提示人物的表层和深层心态的变幻,应该是小说普遍的规律。”十年如一日,期盼在海外发财的于勒归来结束他们捉襟见肘的生活,是他们“唯一的希望”。可等待的结果不是预期的美好,而是可怕的噩梦。“达佛郎司家的好子弟”没有王者归来,巧遇的却是穷困潦倒、饱经风霜的于勒,没钱、没势,甚至还有可能给他们窘迫的生活雪上加霜。“摇摆是小说运行的动力所在。通过语言、情节、性格以及主题的摇摆,小说才得以如河流一般地不住地奔流向前。小说的运行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摇摆过程。”(曹文轩语)恰恰是这些摇摆,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到生活中存在的小人物,他们的卑微与无奈,他们的真实与凄凉。

这样斗转的情节纠结着人物的情感,聚焦着读者的目光;这样的情节脱胎于生活的故事,服务于文中的人物,使得全篇的思想深度和艺术效果都提升了境界。简言之,短篇小说精巧的章法之中,表面不动声色,实则暗藏玄机。

三、基于语言的小对话

“小说是最能满足人们将生活与艺术紧密结合之愿望的文学形式。”(曹文轩语)作者的虚构能力主要体现在情节的斗转和人物的刻画之中,而生活的经验主要体现在物件的选择和对话的描写上。

小说的灵魂体现在细节之中,而细节又只有回到语言中才能彰显出生活的真实。要教出小说的个性,就要在语言关键处反复阅读、反复敲打,方能力拨千斤。要善于寻思和品味语言,包括作品中一字一句的表达,遣词造句的方式,修辞手法的运用等。在《我的叔叔于勒》中,不可忽略的是文章第34-38段的对话。这是一段怪异无比的对话,亲人相隔十年未见,应该分外亲切,可是菲利普说话的方式却出乎意料,“哑着嗓子”“结结巴巴”“低声嘟囔”,这样断续的语态,影射了人物内心的波动,既写出了他心乱如麻,对前途万念俱灰的复杂心理,也写出了他垂头丧气、无可奈何、家庭地位低下的窘态,一时间可恨可怜可悲的形象跃然纸上。而添加在语言前的神色就更加绝妙了,“脸色煞白”突出了白的彻底、白的急速,强调了他知道事实后的紧张不安、惊慌失措。而“呆直”则体现出他因惊讶、恐怖而僵硬、失望的神态,“神色张皇”“神色狼狈”看出菲利普从惊恐、恼怒转变成了懊悔、绝望、六神无主。相对,克拉丽丝连贯流畅的语言则可看出她的小气精明,临慌不乱。这段对话,仿佛使我们看见了世俗的“菲利普夫妇”:庸俗、狭隘和自私。

如果仅仅通过这段对话就标签化人物形象,未免显得过于草率。在文中,还出现了两句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和“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这两句话的视角不同,一个是成人的语言,一个是少年的心声。第一句话,勾勒了菲利普夫妇在相遇前是如何看“于勒”的,与相遇后的看法截然不同。第二句话,刻画出“我”在相遇后是如何看“父母”和“于勒”的,与父母的看法形成强烈的反差。在这一层层匠心独运的“看”与“被看”的关系中,作者的情感自然融入其中,而且这两句话均紧扣文章标题。

第一句话饱含着菲利普夫妇复杂的情绪,“惊喜”一词可以看出极度拮据家庭的苦与悲,“唉”突出了对于希望一盼再盼的焦灼、失落与急切,“竟”可看出期盼过程中“过尽千帆皆不是”的失望与绝望,而整句话所用的两个感叹号更显示出他们内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为穷困宁有此,在灰色的生活中沉浮,需要用尽全力才能勉强维持家庭生活的普通百姓,也应该有权利拥有这样的关于“高贵”的梦想。所以,我们对他们的经济处境和在这种經济处境下所形成的思维习惯、生活习俗没有理由采取嘲笑的态度,更没有理由把他们身上的弱点视为道德上的污点。人物形象,就这样通过人物的语言而逐渐丰富饱满起来。细细品悟,文中的“我”既没有讽刺父母的行为,亦没有拯救“我”的叔叔,而是在用自己的眼睛、心灵观察和感受着成年人的世界,观察和感受着成年人的思想和感情,这也是他能够做的。

简言之,通过“小物件”“小情节”和“小对话”的虚构与叙述,实现了本文“小人物”的塑造。小说中的人物,大都是普罗大众,如市井小市民、穷苦的农民、没落的贵族、卑微的小官吏等,这些小人物的背后都体现着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形成了小说艺术的人物画廊。除了于勒和菲利普夫妇外,本文还塑造了单纯、善良、充满着人情味的客观叙述者若瑟夫,节俭、率真、懂事又让人同情的姐姐,还有补全于勒生命轨迹“链条”、为故事增添波澜的“船长”……这些人物的出现构成了一个完整却不正常的家庭和社会关系,他们的生存状态让我们深感无能为力和无可奈何,他们无力把控自己的人生,改变自己的人生际遇,他们孤独无助、渺小可怜,寄予了作者对“小人物”命运的思考和对社会的批判。

有人说,“文学是一幅图画和一面镜子,是激情的表现,是异常巧妙的批判,是醒世教谕和文献。”小说中的小人物有卑微消极的消极面,也有善良正直的积极面。从憎恶到赞美到避之不及,从念叨到幻想到希望的破灭,他们为家庭和孩子着想,感到惊慌、痛苦、无助、绝望,从小人物身上我们看到了扭曲的灵魂。这样的小人物,同们拥有他们自己的喜怒哀乐、爱恨情怨,正如福斯特所言,不能采用纯粹的形式或单一的观念塑造,要让漫画的、类型的扁平人物变成立体的、丰满的的圆形人物。

我们认为“小说的魅力就是语言的魅力”,基于一课一得的理念,以“小对话”为切入口,通过赏析文中“一段怪异无比的对话”“一句永不变更的话”和“一处重复啰嗦的称呼”来探求文本的多重主题,形成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一、教学铺垫活动

师:同学们,通过预习,大家提出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

1.为什么于勒发生了变化,相比于以前更像个男人该有的样子,菲利普夫妇却不接受他?

2.菲利普夫妇为何对于勒变脸如此之快?

3.菲利普夫妇是不是彻底的坏人?

4.菲利普夫妇是这样金钱至上的父母,为什么作者会安排约瑟夫给于勒钱这一细节呢?

5.我觉得约瑟夫对于勒的称呼好啰嗦……

6.文章到底想借菲利普夫妇表达什么样的主旨?

……

我父亲脸色早已煞白,两眼呆直,哑着嗓子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身旁,是那么神色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子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心的是别叫咱们女婿起疑心。”

父亲神色很狼狈,低声嘟囔到:“出大乱子了!”

母亲突然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种阅读小说的方法:人物语言法。重点解读三处语言,还原小说中的人物及人生。

二、品读“一段怪异无比的对话”

师:从这段怪异无比的的对话中可以看出了菲利普夫妇怎样的形象?

预设:想象补充法、前后对比法、换词法、……

点拨:品读“语调”,看小人物的万念俱灰;品读“神色”,看小人物的灰色人生;品读“语速”,看小人物的矛盾心理。

小结:从这段怪异无比的话中,我們看到了急剧变化的脸,听到了直转直下的言、令人不悦的调、让人心酸的名,更感受到了经济的世界里金钱的关系,扭曲了菲利普夫妇的精神,使他们淡漠了爱与同情,使他们变得庸俗、狭隘和自私。

三、品读“一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

预设:品关键词“惊喜”,想象小人物的向往与期待;品语气词“唉”,感受小人物的失落与急切;品副词“竟”,体会小人物的希望与绝望;品两处“叹号”,玩味小人物的悲苦与无奈。

点拨:这样的小人物,在没有光亮的生活中浮浮沉沉,他们的言行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他们人性的弱点:虚伪、贪婪、自私、薄情,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内心深处想要高贵的活、体面的活、有梦想的活,这种在特殊经济处境下形成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模式,更显小人物的生活的悲楚。

四、品读“一处重复啰嗦的称呼”

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师:面对着一张又老又穷苦、满脸愁容、狼狈不堪的脸,若瑟夫发出的心灵之声,是否“重复啰嗦”?

预设:三个同义反复的判断句让我们看到若瑟夫身上保留着的纯真亲情之爱,这种爱寄托了莫泊桑的情感和希望,让这个辛酸苦涩的人世还有光、有热、有希望。补充原文删减的开头与结尾:

原文开头:一个白胡子穷老头儿向我们乞讨小钱,我的同伴若瑟夫?达佛朗司竟给了他五法郎的一个银币。我觉得很奇怪,他于是对我说:

这个穷汉使我回想起一桩故事,这故事,我一直记着不忘的,我这就讲给您听。事情是这样的……

原文结尾:此后我再也没有见过我父亲的弟弟。

以后您还会看见我有时候要拿一个五法郎的银币给要饭的,其缘故就在此。

师:原文的开头和结尾是以成年若瑟夫的视角描述的,作者还想表达些什么呢?

点拨:成年的若瑟夫依然用“爱”的观念、眼光、心态去对待穷人,把对于勒叔叔的一人之爱扩大到所有穷人,由亲情之爱扩展到对所有不幸者的爱,来自人性底处的洁白和温暖战胜了金钱对人的异化,这是真正的人道主义之爱。

五、呼唤亲情,召唤人性

师:最后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首老师的这首反思之作。一起陪伴着作者穿过悲凉之雾,点燃黑夜灯塔,呼唤真诚亲情,召唤美好人性。

袁榕蔓

灰色的人生,留下悲凉的叹息,

飘渺的等待,凝成冰凉的浓雾,

辛酸、无奈、坚信、不易、崩溃、疯狂……

化作满院的荆棘,桎梏的高墙,

但,我终究听到了那声呼唤!

那呼唤告诉我,爱的本质一如生命的洁净与温柔;

那呼唤告诉我,满树的花朵源于冰雪中的一粒种子;

那呼唤告诉我,爱的气息将悄悄芬芳每一扇紧闭的窗棂。

在那遥远的源头之上,

我知道春已把冬偷偷瞭望!

从教学现场来看,小处着手,纵深推进,学生反馈极佳。

每篇小说都是独特的存在,在具体的小说教学中,不能把知识“箱格化”。短篇小说,就要从小处入手,小切口,纵深入,打通情节、环境、人物的壁垒,在触摸文字中积极建构思维,探寻文字背后的意蕴,挖掘小说的主旨,还原小说的内涵。短篇小说教学,一定要针对这些“小”规则,寻找有效的实践途径,让学生愿读、能读和会读。

[本文系中国教育学会教育科研专项课题“初中语文本真教学的策略研究”(课题编号:Z282015013)和成都市科研课题“初中语文课堂教学生成策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2014GY39号)的研究成果]

[作者通联:成都市棠湖外国语学校]

猜你喜欢
于勒菲利普小人物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从《述善集》看元代小人物的创作
自己的歌
把自己看做小人物
小人物的施予
小人物的大格局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想
大笨熊巴纳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