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国华 何建芬 吕明亮 吴志鹏 李伶俐 薛振文 胡国桃 陈永达
龙泉市黑木耳产业发展态势与相关建议
应国华1何建芬2吕明亮1吴志鹏2李伶俐1薛振文1胡国桃3陈永达4
(1. 丽水市林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丽水 323000;2. 龙泉市食用菌产业管理局,浙江 龙泉 323700; 3. 竹垟畲族乡人民政府,浙江 龙泉 323722;4. 上垟镇人民政府,浙江 龙泉 323707)
介绍龙泉黑木耳产业概况,分析黑木耳生产规模逐年下降、产业萎缩呈现加快趋势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为产业转型滞后和市场竞争加剧。提出重新认识黑木耳产业,发挥政府在黑木耳产业转型中的引导和扶持作用,加快黑木耳生产组织和服务方式转型,加大黑木耳产业转型发展的科技支撑力度,组建龙泉黑木耳产业技术与市场信息网络平台等多条建议。
龙泉市;黑木耳;生产量;产值;效益;问题;建议
浙江龙泉、庆元、景宁地区是世界人工栽培香菇的发源地。龙泉的食用菌产业化生产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现已形成以黑木耳、香菇、灵芝为重点的产业格局,及集产前、产中、产后,融生产、加工、流通为一体的较完整的产业链。龙泉市先后被授予“中国黑木耳之乡”“中华灵芝第一乡”“全国食用菌主产基地县”“全国食用菌产业文化建设先进县”等荣誉称号和“龙泉黑木耳”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等国家级名片。2012年以来食用菌年生产规模在1.7亿~2.3亿袋,产值7亿~8.9亿元,占当地农业产值的三分之一。其中,黑木耳生产规模为1.1亿~1.8亿袋,产值3.60亿~5.99亿元,在丽水乃至全省、全国都占有重要地位。
然而,近年来龙泉市黑木耳栽培农户的经济效益持续下滑而纷纷退出黑木耳种植行业,产业规模逐渐缩小,可持续发展受到影响,已引起政府行业主管部门和业内人士的关注。我们通过多方调研,对龙泉市黑木耳产业提出如下相关建议。
龙泉市代料黑木耳栽培始于1998年,现有栽培模式在2002年趋于成型,开始规模化生产,2006年后规模急剧扩大,现已成为南方最大的黑木耳生产基地和黑木耳商品集散地,形成“北有东宁,南有龙泉”的黑木耳产业地位。
龙泉市对食用菌产业高度重视,2011年从省特扶资金中列出600万元,支持龙泉市菌棒集约化加工厂建设。2013年出台了《关于推进生态精品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和《关于加快食用菌产业发展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文件。2013年成功申报龙泉市黑木耳特色园项目,新建钢架菇棚面积2.2万平方米,旧菇棚改造面积2.8万余平方米,拆除菇棚面积2万多平方米。2014年成功申报浙江省农业重大项目——龙泉市食用菌全产业链提升建设项目,争取到省级扶持资金5 000万元,按“三园区(食用菌生产示范园、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园和食用菌精深加工园)、三体系(食用菌良种繁育体系、食用菌生态循环体系和食用菌市场营销体系)、一中心(食用菌产业服务中心)”进行功能区布局。并计划在三年时间(2014年4月—2017年6月)内,努力将项目区打造成集食用菌菌种繁育、示范园及工厂化生产示范、产品精深加工、市场营销、生态循环体系以及食用菌科技推广为一体的食用菌产业群。2014—2016年3年共争取省级以上农发办资金2 700万元,同时龙泉市财政共列出1 387万元用于扶持食用菌产业发展,重点对食用菌设施化生产、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良种繁育体系建设、食用菌标准化基地建设、公用品牌建设,以及食用菌政策保险等方面进行扶持,龙泉市黑木耳产业基础得到巩固和提升。
如今龙泉黑木耳产业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规模逐年有所下降,产业有萎缩趋势。
龙泉市代料黑木耳栽培技术2006年达到成熟,开始快速发展。从表1可以看出,2010—2013年龙泉市代料黑木耳栽培量稳步提升,2013年产量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为1.80亿袋,占丽水地区70%以上,2014年开始逐年下降,到2016年仅有1.05亿袋,下降了约40%,产值也由最高的5.99亿元降至3.60亿元,下降了39.90%。
表1 2010—2016年龙泉市及丽水市的黑木耳生产量和产值
近几年,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的政策,黑木耳在全国的生产规模呈现快速扩展,东北的黑龙江、吉林传统黑木耳产区及河北、广西、云南等新兴产区生产规模持续扩大,与龙泉和丽水的黑木耳产业快速下降形成鲜明的对比。
效益下降导致耳农退出行业的状况,既有客观原因,也有主观原因。
(1)产业转型滞后。近几年来,龙泉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由于技术、装备等支撑条件不足,黑木耳生产方式和生产效率并没有随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发展,而得到及时转型和提升。从事黑木耳产业的收入稳定性和劳动强度,相比工业和城市服务,处于劣势;而与竹、蔬菜等其他农业产业竞争的优势也不再明显,从业人员大幅减少,产业规模持续萎缩。
(2)市场竞争加剧。其他地区黑木耳生产区域及规模的快速扩大,使得市场竞争加剧,价格逐年下降,盈利空间压缩。几年前,龙泉黑木耳的竞争区域主要是东北地区,南方根本没有竞争对手。最近几年,得益于国家精准扶贫政策扶持,广西、云南、贵州、河北等区域利用现代分工协作的组织生产体系,呈现快速发展的态势;东北地区通过生产方式转型,技术创新,设施和机械装备大量应用,生产效率高,效益好,竞争力上升。
近几年来,龙泉市在黑木耳产业品种更新和产品质量提升方面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生产方式转型,对黑木耳现代集约化高效生产方式的引导扶持方面做得不够,尤其是转型配套技术和装备研发应用存在明显短板,导致生产方式还是以单户为主,规模小,生产效率低、劳动强度大。且近年龙泉气候不利等因素叠加,致使单产低,单棒产量下降近1/3,种植效益不稳定,利润空间小,使得在面临全国黑木耳产业生产区域重新构建和产业竞争中处于劣势。
龙泉发展黑木耳产业优势与挑战并存,而黑木耳在龙泉是值得发展的农业产业则不容置疑。从龙泉市农业产业比较看,黑木耳仍是龙泉最大的农业产业。食用菌产业的总产值在农业产值中的占比、在农民收入中占比各为三分之一,黑木耳已融入当地优良生态和传统历史文化中,是龙泉也是丽水在发达城市最受欢迎的特色农产品之一,也为旅游提供了最具优势和特色农旅产品。
龙泉黑木耳产业基础好,表现在有一支具有较丰富栽培经验的耳农,有年栽培1亿袋的产业规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有丰富的林木资源和最大的南方黑木耳交易市场,特别是政府对产业的重视,出台一系列的扶持政策、每年持续的投入,对产业发展有责任心的科技人员队伍,以及龙泉市黑木耳在全国尤其是南方的影响力。
产业转型就是二次创业,没有政府的引导和扶持,仅靠耳农自身难以及时实现,在激烈的产业重构竞争中极易被淘汰出局。因此,政府应该组织力量从全国的产业格局中研究龙泉黑木耳产业的优势、劣势,重新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和产业政策,实现政府掌握的要素资源的精准高效投向,助推产业转型发展。
建立政、产、学、研、金融大联合机制,整合建立黑木耳全产业链大平台,并引进省内外一切可以为黑木耳产业发展提供服务的资源,使龙泉成为黑木耳产业政策的高地,人才资本集聚的洼地,创业创新的福地,为龙泉黑木耳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的要素支撑。
加快黑木耳产业向现代化生产方式转变,进一步实现产业的集约化、高效率和高效益。加快园区化、标准化、集约化、景观化的生产模式试点示范,尤其是适合当前龙泉实际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生产方式;培育适度规模的新型生产主体;扶持专业化全产业链服务体系,特别是让黑木耳种植变得轻松的料棒和菌棒工厂化生产基地建设,木耳烘干加工平台建设,规范化市场以及“互联网+”等销售新平台建设;加快产业融合发展,开展黑木耳农场等农旅融合的“食用菌+旅游”模式及产品创新与试点示范。
围绕黑木耳向现代产业转型的技术及配套装备的研发、引进与推广,针对当前龙泉黑木耳生产受环境影响大、天气决定收成的生产模式,开展适合龙泉等南方环境条件的可控的高效率、集约化、设施化栽培模式创新与示范。引进黑木耳菌棒工厂化成套装备,应用创新工艺技术;选育、引进筛选黑木耳新品种等,补齐短板,重塑产业竞争力。
发挥龙泉在外黑木耳种植师傅和营销人员的作用,组建龙泉黑木耳产业技术与市场信息交流平台,广泛收集国内各主产区黑木耳产业发展的新动向、新政策、新技术,为龙泉黑木耳产业跟踪和保持国内优势提供信息支持。
S646
B
2095-0934(2019)01-03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