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晓丹
黑木耳栽培菌株比较试验
王晓丹
(福安市食用菌领导小组办公室,福建 福安 355000)
对采自多地的10个黑木耳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子实体农艺性状及产量进行对比试验。结果:鲜耳产量居前的菌株是916菌株(913.53 g/袋)、黑3菌株(890.23 g/袋)。这两个菌株与其他8个菌株的产量比较结果,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准。
黑木耳;菌株;试验
黑木耳()也叫光木耳、细木耳、木茸,形似人耳而得名[1]。黑木耳在我国自然分布很广,北起黑龙江,南至海南,西到陕西、甘肃,东至福建、台湾[2]。黑木耳含有丰富的蛋白质、铁、钙、磷等营养物质,性甘、平,具补气养血、润肺止咳、止血降压、抗癌等功效[3],是食、药兼用的菌类,深受国内外消费者青睐。近年来,黑木耳成为福建省发展较快的菌类之一[4],但也存在菌株的差异性和不稳定的问题,影响耳农经济收入。选择优良菌株是取得黑木耳人工栽培稳产、高产的关键[5],因此,我们从福建、云南、黑龙江、江苏、辽宁等地引进10个黑木耳菌株进行栽培比较试验,以便筛选出适合福安市栽培的优质高产菌株,为菇农选择栽培菌株提供参考。
表1 供试黑木耳菌株
供试的黑木耳菌株及来源见表1。
按照常规菌种制作方法生产供试的各级菌种。栽培试验配方采用福安市菇农常用配方:木屑40%、棉籽壳30%、玉米芯15%、麸皮13%、石灰1%、碳酸氢钙1%。
按配方将木屑、棉籽壳、玉米芯等原辅材料及水在搅拌机中拌均匀,含水量60%左右,pH自然,用装袋机装料,栽培袋采用规格为15×55×0.005(cm)的聚乙烯塑料袋,平均每袋装干料重量约1.1 kg,袋口用棉线绑紧。经100 ℃保持15 h常压灭菌,在接种室自然冷却、接种,然后进行室内培养、室外催芽、出耳管理,测量各菌株菌丝生长速度,观察菌丝颜色和耳片特性,并对菌丝生长速度及产量进行方差分析。
(1)菌丝生长速度测量。每个菌株栽培600袋,设3个重复,每个重复200袋。室内常温培养,待菌丝封口并长到1 cm后,观察各菌株的菌丝颜色及长势,每个重复随机抽取10袋,画线测量菌丝生长速度,取其平均值,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试验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2)栽培性状观测。各菌株的菌丝走满菌袋后,经刺孔、排袋、催芽、出耳等管理工艺,观察各菌株子实体的形态特征。采收前2天停止喷水,采收后称重,统计每个重复的鲜耳产量,取其平均值,用DPS数据处理系统对结果进行方差分析。
表2 不同菌株的菌丝生长情况及产量
由表2可知,10个供试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由快到慢依次为:H3、H7、H8、H10、H2、H9、H5、H1、H4、H6。其中,H3的菌丝生长速度最快,为0.437 cm/d;H6生长最慢,为0.387 cm/d,两者之间的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H3与其他菌株的菌丝长速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H7、H8、H10、H2、H9、H5、H1相互间的菌丝长速差异不显著,而这些菌株与H4、H6均达到显著性差异水平。
由表2可知,10个供试菌株的产量从高到低依次为:H3、H4、H2、H8、H7、H5、H1、H10、H6、H9,其中H3产量最高,为913.53 g/袋,与H4产量890.23 g/袋间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且H3、H4与其他8个菌株间的产量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H2、H8、H7三个菌株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而均与H5、H1、H10、H6、H9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H9产量最低为778.98 g/袋,但与H1、H10、H6间的产量差异不显著。
通过对比试验可知,参试的10个黑木耳菌株中,鲜耳产量居前的菌株为916菌株、黑3,分别为913.53 g/袋和890.23 g/袋,这两个菌株间的产量差异显著,而且都与其他8个菌株的产量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916菌株的耳片大而厚、色褐黑,黑3菌株的耳片小、厚、色褐。因此,916与黑3菌株为适合福安市栽培的高产优质黑木耳菌株,但需注意的是,耳农应根据市场对耳片性状等的要求选择适栽菌株,以获得更佳经济效益。
[1] 张光亚. 云南食用菌[M]. 昆明: 云南人民出版社, 1984: 62-64.
[2] 肖林榕, 林莉, 杨瑞英, 等. 菌类本草[M]. 北京: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 2003: 172-173.
[3] 李晓. 黑木耳标准化生产技术[M]. 北京: 金盾出版社, 2007: 6.
[4] 巫仁高. 福建黑木耳栽培关键技术[J]. 食用菌, 2014, 36(5): 52-53.
[5] 杜萍, 曹天旭, 徐文东, 等. 34个黑木耳菌株秋季栽培比较试验[J]. 食药用菌, 2013, 21(6): 360-363.
S646
B
2095-0934(2019)01-06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