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冬+李娟+朱强
摘要:历史文化村落是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它经历时代的变迁,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结晶。龙泉作为一个千年古县,境内遍布着众多的历史文化村落,龙泉市政府在编制保护利用规划、加大资金投入等方面的力度不断加强。通过对27份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信息采集表(龙泉地区)、12份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状调查提纲(龙泉地区)进行分析,以及对龙泉市7个村进行实地调研和访谈,了解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基本情况,针对龙泉市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7)21-4188-05
DOI:10.14088/j.cnki.issn0439-8114.2017.21.045
Zhejiang Province,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Research ——A Case Study of Longquan City
WANG Ying-dong1,LI Juan2,ZHU Qiang3
(1.Business School of Hoh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00,China;2.Department of Economics,Business School,Nanfang College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Guangzhou 510970,China;3.Nanjing University of Finances and Economics Research Institute of Food,Nanjing 211100,China)
Abstract: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are preci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it has experienced the changes of the times. It is the crystalliz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ulture. Longquan is a millennium old city. The territory around a large number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 Longquan municipal government in the preparation of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planning, increase capital investment, to do a lot of work. The 27 copies of the history and culture of Zhejiang province village information collection table (Longquan area), 12 Zhejiang provincial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protection use survey outline(Longquan area) have analysed and the on-sit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s of 7 villages in Longquan city has researched and interviewed.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understand the basic situation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in Longquan city, and put forward 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to the problems in the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of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villages in Longquan city.
Key words: Longquan city; historical cultural villages; protection and utilization
根據2012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加强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若干意见》,“历史文化村落”的概念,涵盖了浙江省域内的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中国传统村落和浙江省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与民俗风情村落。2015年11月17日,时任浙江省省长李强在全省美丽乡村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现场会上强调,“古村落、古街道、古民居是乡土文化的物质载体,抢救保护工作拖不得,也拖不起”。龙泉作为千年古县,境内遍布着众多历史文化村落,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刻不容缓。本研究通过对27份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信息采集表(龙泉地区)、12份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现状调查提纲(龙泉地区)进行分析,以及对龙泉市7个村的实地调研和访谈,旨在了解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基本情况,针对龙泉市在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方面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1]。
1 龙泉历史文化村落的基本情况
1.1 龙泉历史文化村落分布情况
根据浙江省农业与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二次普查,龙泉市现存历史文化村落27个(截止到2015年末)(图1),其中国家历史文化名村1个,省历史文化名村3个,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的村有14个,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重点村3个,省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一般村13个,库外村2个(各名录有重复)。在新形势下,迫切需要加强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本研究部分数据来源于《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信息采集表》,部分数据由龙泉市农业与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endprint
龙泉市是典型的“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理格局。截至2014年,龙泉市辖4个街道、8个镇、7个乡(包括1个民族乡),从图1中可以看出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的分布情况。从总体上看,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分布均匀(表1),龙南乡和小梅镇历史文化村落数量较多,分别有4个和3个,其他地区普遍有1~2个历史文化村落,另有龙渊街道、查田镇、锦溪镇和岩樟乡没有历史文化村落。
1.2 龙泉现存历史文化村落形成年代
龙泉市古村落形成于唐代以前的有6个,早期的村落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如黄南村、住溪村、溪头村等。形成于宋代的有2个,元代的有4个,明代的有6个,清代的有5个(表2)。从龙泉市现存历史文化村落来看,春秋战国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繁衍生息,历史上中国北方中原一直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唐末藩镇割据与连年战乱,而南方社会政治环境相对稳定,一些村庄保留下来,表明其先祖从未避战乱而迁居。“五代之际,天下纷扰,杀人如麻,独吴越人民安居乐业,百年不知兵革”,吴越国成为当时经济文化发展最快的地区,且浙江多山,美丽的山水田园也成就了文人居士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世外桃源的心境与梦想,同时气候良好,作物容易生长,因此不少北方人口迁移浙江。龙泉市现存的古村落形成年代以明代居多,占25.0%;其次是清代,占21.0%,元代占16.7%,三者合计62.7%。这时期一个重要因素可能是南宋迁都杭州,也带来了江浙经济社会的繁荣和北方人口向南方的迁徙[2]。
1.3 历史文化村落的人口总量现状
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统计的户籍人口有22 512人,平均每个村834人,其中大部分村落户籍人口均在1 000人以内,占比63%,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本次调查大部分是以行政村进行统计填报,所以还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历史村落人口统计。常住人口有 19 653人,平均每个村为723人。净流出的村庄有22个,占比81.5%。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比值平均为0.87。从数据反映的情况可以看出,龙泉市的27个历史文化村落中,存在着严重的人口迁出问题[3]。
1.4 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的物质与非物质文化遗存
在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所有古建筑等物质文化遗存中,申请有文物保护级别共有99处,其中国家级文物有67处,省级文物有14处,市级文物有2处,县级文物有16处,6个村文物保护单位是古建筑群,反映着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丰富的物质文化遗存。
1)各類古建筑总体数量与分布村落数量情况。各类古建筑数量主要统计收集各村的古民宅、古祠堂、古戏台、古牌坊、古桥、古道、古渠、古堰坝、古井泉、古街巷、古城墙、古塔、古寺庙、古墓14类的信息。根据汇总,浙江省古村落共拥有古建筑数量达787多处,其中最多的是古民宅284处,古祠堂25处,古戏台4处,古牌坊1处,古桥23处,古道54处,古渠4处,古堰坝2处,古井泉29处,古街巷7处,古城墙2处,古塔0处,古寺庙53处,古墓21处,近现代建筑153处。古村落中各建筑类型之间存在差异性,在27个村中,其中23个村拥有古民宅,约占全体村落的85.2%,古祠堂有25座,分布在15个村中,古塔存有0座,古城墙2处,留存相对较少。从古建筑遗存可以看到,在浙江省范围内的古建筑类型大多是以民居形式存在,祠堂、寺庙及江南特征的古桥也较为普遍(据《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信息采集表》整理所得)。
2)村落非物质文化资源方面。非物质文化资源主要包括民间文学、曲艺、杂技、戏剧、美术、舞蹈、音乐、民俗、医药、手工技艺等门类,其中包括龙泉青瓷烧制技艺、龙泉宝剑锻制技艺、龙泉窑传说、凳花、开天门、香菇砍花技艺、炼火、高机与吴三春传说、菇民防身术等,龙泉市非物质文化涉及类别多,传承年代久远。
2 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主要做法
2.1 编制保护利用规划
在龙泉市的27个历史文化村落中,编制保护利用规划的有15个,占比55.6%。有的历史文化村落规划编制质量比较好,如下樟村拥有独特的原生态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资源,在编制保护利用规划时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做实基础设施建设、充分保留古民居特色,成为吸引游客、可持续发展旅游业的核心。下樟村结合生态、文化优势,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聘请台湾知名教授对下樟村进行整体调研规划,拟打造古庙广场、水街市集、云坞古巷、田园剧场和天空营地五大主题营造空间。2015年初,龙泉市委市政府专门聘请上海农道乡村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对下樟村的整体乡村文化休闲旅游发展特别是民俗作进一步提升规划设计[4]。
2.2 古建筑保护使用情况
从总体上看,龙泉市的古建筑保护情况在有序推进,截至2015年,龙泉市对古建筑中的墙体加固有52幢共计15 152 m2,对顶瓦的修复有109幢共计51 855 m2,对村内古道的修复有15.08 km,共计31 810 m2,对村内立面的改造有110幢,共计 32 742 m2。根据龙泉市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提供的《浙江省历史文化村落信息采集表》,龙泉市有27个历史文化村落照常使用,没有特别保护的村落为6个,占比22.2%;发展旅游和服务业的18个,占比66.7%;以博物馆的形式进行保护的有2个,占比7.4%;还有1个村庄进行原生态保护,占比3.7%。龙泉市2014年全年有13个历史文化村落有旅游收入,占比48.1%,收入达到779.5万元,总体上比较少。
2.3 突出特色,强化基础设施建设
龙泉市注重因地制宜、分类保护、合理利用,突出地方特色。如官浦垟村在保持其自然风貌的同时,积极建设旅游景观点,使自然生态与人文景观进行有机融合;如溪头村已建成的农民休闲公园——八棵树公园,设计出自台湾著名设计师之手,在项目实施中,因地制宜,在不破坏原有历史风貌和生态景观的前提下,按照“修旧入旧”和“新旧协调”的原则对古龙窑和文化中心等进行修缮。下樟村大力加强村基础设施建设,开通了通景公路、新建了停车场、安装了路灯、修整了游步道、建立了垃圾处理回收站、修缮了部分古民居,村容村貌发生了大变化;溪头村沿溪的小路分成了3段,体现着溪头村寻找自身发展定位的历程,也说明了溪头村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5]。第一段用高压水泥砖铺成,这是现代科技助推下最方便快捷的方式,道路美观实用;第二段用切割而成的石板,彰显人与自然的和谐,第三段变成了由大小不一的鹅卵石铺陈的“古道”,这是溪头村道路原始的样子。endprint
3 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利用主体和资金来源
3.1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主体
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主体主要有政府部门、商业投资机构、都市旅居人群和学术研究人员以及村集体和村民。政府部门在保护利用过程中起主导作用,无论是在保护利用规模、资金投入、社会影响等方面都较其他主体有明显优势,但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复杂程度使政府部门的现有政策不足以支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实际需要,商业投资机构的强大资金保障可以帮助政府;都市旅居人群和学术研究人员更喜欢文化或环境突出的小部分村落,可以通过建立品牌民宿、教育研究基地等方式保护利用历史文化村落;村集体和村民则是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的关键主体[6]。村集体和村民对历史历史文化村落更加了解,也拥有更加深厚的情感,会投入热情参与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保护意识也更强烈(表4)。
3.2 资金来源
一是政府拨款,政府拨款主要有农业、文化、宣传部门拨款等渠道;二是旅游或相关开发带来的资金反哺;三是个人资本。以下樟村为例,下樟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项目规划总投资2 400余万元,其中省财政补助700万元,其余资金需要地方政府配套和村自筹补足,龙泉市政府整合林业、公路、电力、水利、农办等部门资金,同时政府通过招商引资项目吸引本村在外创业人员回乡投资,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另外通过村民自筹,入股建立农家乐合作社。采取政府主导,部门支持,村民参与,共同建设下樟历史文化村落[7]。
4 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中出现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4.1 “插花式”建筑现象严重
“插花式”建筑对历史文化村落的整体面貌影响较大,传统的建筑质量普遍较差,而现代的多层建筑又与历史文化村落的整体风貌不协调。从表5中可以看出,龙泉地区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的比例少于40%的村庄有12个,占比44.4%;传统建筑占村庄建筑总面积比例高于60%的村庄有10个,占比37.0%(其中只有车盘坑村都是传统建筑)。这说明龙泉地区历史文化村落存在两种形式的“插花式”建筑,一种是传统建筑较少,分散在村庄的现代建筑之中,一种是传统建筑较多,但也有少量的现代建筑分布在传统建筑周边。这两种“插花式”建筑的存在,严重影响了历史文化村落的整体风貌[8]。这个现象也是整个浙江地区历史文化村落普遍存在的现象。
龙泉大部分历史文化村落“插花式”建筑的存在说明了村民对现代建筑设施的需要,说明传统建筑已经破败不堪,入住条件已经难以满足村民的基本生活需要,針对此种情况都能坚持“修旧如旧”原则。具体方法为聘请老匠人和传统工艺传承人,利用旧木料、旧砖瓦、旧石料等老旧建筑材料,采用传统建筑工艺,在原建筑物基础上修补,使古建筑物旧貌换新颜,恢复生气;聘请古旧建筑修复专业团队按照古建筑原貌修复或新建。
4.2 村民对历史文化村落的价值认识不足
龙泉市现有古建筑遗存分布广泛,年代久远,然而村民对古村落的价值认识不足,主动保护意识不强。大多数居民认为保护古村落文化是政府的责任,而较少强调作为文化载体的自身在这方面更应承担起传承和保护的义务。当传统文化保护不能同时兼顾经济发展需要时,古村落的保护就难以在村民中取得支持。
对于古建筑的保护工作应该让广大人民群众都参与进来,成立专门的古建筑保护团体,宣传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使古建筑保护范围中的人民群众能配合政府部门,共同实现对古建筑历史文化意义的保护。完善村民参与机制,要进一步加大宣传力度,使农民群众认识到保护历史文化村落的重大意义,积极发动群众参与历史文化村落的社会管理工作,提高村民参与度。
4.3 缺少专业的技术人才,管理团队
古建筑的修缮及其现存环境修复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专业性。龙泉地区拥有古建筑修复经验的工匠较少;在修复坍塌或已被破坏的古建筑时,有相同或类似构建的墙体材料等难以寻找,也是困扰溪头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工作的一大问题。为改善生活条件,部分村民在处理破损的房屋及石桥、石板路等基础设施时,往往采取翻建、抹水泥石灰、铺水泥路等简单化处理的方式,破坏了原有的古韵和田园意境。居民的保护意识薄弱,只有极少部分懂得古建筑的价值,大多数都以自己对生活要求的提高而违背保护意识,很多原居民乱堆乱放杂物,防火、防盗意识都有待提高并加强[9]。
中国古建筑保护理论知识薄弱,专业性人才缺乏。目前,虽然大多数高校都设置了城市规划研究遗产保护方向等涉及古建筑保护规划类专业,但是并没有像热门专业那样受广大学子的青睐,愿意学习此专业的人才也屈指可数。因此,需要加强专业人员培养,提高古建筑保护理论研究水平和实践操作能力。向国外学习先进的古建筑保护理念和修复方法,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研究成果来解决新时期中国古建筑保护所面临的诸多问题,开创古建筑保护的新局面[10]。
5 结语
龙泉市历史文化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工作任重而道远,目前应对历史文化村落采取合理可行的保护利用措施,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村落的独特价值,把历史文化村落培育成为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的美丽乡村。
参考文献:
[1] 王景新,朱 强,余国静,等.浙江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与持续发展[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6(5):77-86.
[2] 王景新.中国农村发展新阶段:村域城镇化[J].中国农村经济,2015(10):4-14.
[3] 胡道生.古村落旅游开发的初步研究——以安徽黟县古村落为例[J].人文地理,2002,17(4):47-50.
[4] 刘馨秋,王思明.中国传统村落保护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农史,2015(4):99-110.
[5]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兼谈传统村落是另一类文化遗产[J].民间文化论坛,2013(1):7-12.
[6] 冯骥才.传统村落的困境与出路[J].村委主任,2013(9):10-11.
[7] 尹 超,姜劲松.江苏省古村落保护与实施状况分析[J].小城镇建设,2010(7):86-92.
[8] 刘沛林.论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精神空间”[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6(1):51-55.
[9] 刘沛林.中国历史文化村落的空间构成及其地域文化特点[J].衡阳师范学院学报,1996(2):83-87.
[10] 戴林琳,吕 斌,盖世杰.京郊历史文化村落的评价遴选及保护策略探析——以北京东郊地区为例[J].城市规划,2009,33(9):64-69.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