糜丰,何文芳
萍乡市中医院骨四科 (江西萍乡 337000)
颅内动脉瘤指发生于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动脉瘤并非肿瘤而是血管壁局部变薄后形成的囊性隆起,根据病因可将其分为先天性动脉瘤、感染性动脉瘤、外伤性动脉瘤、动脉硬化性动脉瘤,90%的患者在破裂出血前无明显体征,极少数患者会因动脉瘤影响邻近神经或脑部组织产生异常表现。我国颅内动脉瘤患病率达7%,病死率高达66%,有30%~40%的患者于动脉瘤第一次破裂后死亡,其中1/2的患者于发病后2 d内死亡,约1/3生存患者有再次出血风险且伴有偏瘫失语等后遗症,易加重医疗负担,影响社会正常运转[1]。近年来,随着我国颅内动脉瘤发病率日渐增高,虽然加大研究力度,但该病病因至今尚不明确,加之多数民众对颅内动脉瘤较为陌生,易导致误诊漏诊问题,影响后续治疗。64排螺旋CT可清晰显示血管走向及血管病变,因其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有学者预估64排螺旋CT有取代常规血管造影的可能,医师可通过分析血管重建图像评定患者健康状况。本研究探讨64排螺旋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的优势,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3年12月至2018年7月我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32例,其中男15例,女17例;年龄37~69岁,平均(52.13±2.32)岁;临床症状,呕吐头痛27例,暂时性意识障碍11例,视力减退5例,伴有精神症状1例。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接受64排螺旋CT、开颅手术及血管内介入治疗。排除遵医性差、肝肾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碍及中途退出研究者。
采用日本东芝Aquilion 64排螺旋CT,调节设备参数为电流240 mA、电120 kV、层厚0.625 mm、螺距0.969 mm,扫描速度0.6 s/r、矩阵512×512。检查前先照X线头颅平片和断层照片,然后行64排螺旋CT检查。事先由护士告知患者CT检查的意义和注意事项,安抚其躁动心理,谨防辐射损伤,检查当天禁食可适当饮水,去除金属饰品及假牙。先行颅脑平扫确定病变范围,之后行CTA扫描,协助患者仰卧于扫描床上,固定头部,嘱其放松,平稳呼吸,检查期间忌移动身体同时保持屏气状态,将听眉线(外耳孔与眉间连线)和听眦线(外耳孔与同侧眼外眦)定为扫描基线进行扫描。平扫结束后为患者注射100 ml碘佛醇注射液(江苏恒瑞医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H20113430,100 ml:67.8 g),注射速度为3.5 ml/s(事先行碘过敏试验),待造影剂注射30 s后行增强扫描,之后处理图像(多层面重建、表面遮盖三维重建、容积显示重建、最大密度投影重建),由两名医师共同阅片。
以手术结果为判定标准,评估64排螺旋CT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的符合率。
所有患者共检查出40个动脉瘤,与手术结果相比诊断符合率100.00%。其中单发动脉瘤28例、2个动脉瘤2例、3个动脉瘤1例、5个动脉瘤1例;交通动脉动脉瘤23个、椎动脉瘤2个、大脑前动脉瘤7个、大脑中动脉瘤6个、大脑后动脉瘤1个、小脑后下动脉瘤1个;瘤体直径2.2~45 mm,平均(24.56±1.26)mm,其中小型动脉瘤(直径<5 mm)12个、一般型动脉瘤(直径6~15 mm)13个、大型动脉瘤(直径16~25 mm)13个、巨大型动脉瘤(直径>25 mm)2个;动脉瘤瘤体形态多样有球形、浆果状、柱形、栗粒样,瘤体外观呈紫红色、壁薄,术中可见瘤内出现血流漩涡。
在脑血管疾病中颅内动脉瘤发病率仅次于脑血栓及高血压脑出血,是诱发脑血管意外的三大危险因素之一,多见于40~60岁中老年女性,多认为该病是颅内动脉管壁局部先天性缺陷和腔内压力增高所致,脑动脉硬化、高血压及血管炎均与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发展相关。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及主要分支,约有85%动脉瘤位于脑底动脉环(Willis环)前半环颈内动脉系统(颈内动脉颅内段、前交通动脉、后交通动脉后半部、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约80%发生于脑底动脉环前半部,瘤体大小差异较大,多集中于5~20 mm。可根据动脉瘤大小评估其有无出血风险,瘤体直径以5~6 mm为破裂临界点,直径>5 mm其出血率将递增,因患者多无特异性症状,易增加诊断难度。40%~60%动脉瘤破裂前出现扩张、局部少量漏血、眼神经麻痹,80%~90%患者因瘤体破裂出血引发蛛网膜下腔出血被发现。脑血管造影检查(DSA)作为颅内动脉瘤诊断“金标准”,可准确判断动脉瘤部位、数量、大小及形态,但因其为有创诊断、禁忌证多且检查费用昂贵影响临床推广应用。如何快速简便确诊病情,以便及早予以对症治疗,帮助患者切实解决病痛困扰,降低病死率及病残率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随着CT扫描技术日渐改进,64排螺旋CT的三维成像可立体显示病变组织及周边器官,提高诊断准确率,加之该检查方法方便快捷无创且能清晰再现血管影像,因此被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并获得医患广泛认可。鲍志国等[2]指出64排螺旋CT诊断符合率96.88%。本研究以手术结果为判定标准,64排螺旋CT诊断符合率为100.00%,同时通过CT影像资料可直接观察瘤体数目、形态、大小,根据病灶性质给予患者针对性治疗,进而获取最佳治疗效果,减轻医患负担。胡广新等[3]证实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在颅内动脉瘤诊断中具有可行性,可直观分析患者颅内血管形态及动脉瘤形态,同时提出瘤体过小或血管未充盈会增加漏诊风险。胡云波和叶旭立[4]则指出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可较为准确的诊断脑动脉瘤,清晰再现动脉瘤形态,同时因CT检查简便易操作、迅速安全、无痛无创,广受医患欢迎。本研究发现64排螺旋CT不仅能显示颅脑内血管情况,同时可显示不同横断面解剖结构及具体脑组织结构,进而提高颅脑动脉瘤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但CT检查分辨力低,在检查微小病灶方面存在劣势,需医师在检查时有所侧重。此外,CT检查虽可提供清晰横断面图像,但在获取其他截面图像方面存在难度,加之辐射会对患者产生影响,可能增加患者扫描时对造影剂的过敏反应发生率,滋生负面情绪,影响检查工作正常开展。因此,应准确把握检查要点,重视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导,保证CT检查顺利开展。
综上所述,64排螺旋CT在神经系统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诊断符合率,并可直接观察瘤体数目、形态、大小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