辅导员专业化研究
——以某地方本科高校辅导员个体专业化为例

2019-02-27 02:47张苏峰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学历专业化队伍

张苏峰

(周口师范学院 学工部,河南 周口 466001)

高校辅导员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人生导师和健康生活的知心朋友,需要具备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需要建立在专业化程度不断提升,解决学生各类问题能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从目前学生工作看,辅导员专业化水平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容忽视,尤其是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能力、研究能力方面,暴露出许多问题,这不仅影响社会对辅导员队伍的评价,而且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学生工作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都带来一定的影响。

一、专业化和辅导员专业化

所谓专业化,是指某一社会群体遵循科学与规范的专业标准,经过专门教育或训练,个体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发展意识等方面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一般而言,专业化的界定,需要根据以下几个标准:第一,有专业理论知识作依据,有专门的技能作保证,从业人员有在本领域进行研究的能力;第二,承担着重要的社会责任,从业人员有较高的职业道德要求;第三,在本行业内具有专业性的自主权;第四,自身已经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确立了一套较为完整的制度,被社会需要和认同,获得了相应的专业地位;第五,有法律、法规或政策对专业边界进行保护。

根据专业化的标准,辅导员的专业化,既包括辅导员队伍专业化,也包括辅导员个体专业化,“就其群体而言,是指高校辅导员职业由准专业阶段向专业阶段不断发展,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专业地位的过程;就其个体而言,是指高校辅导员个体的专业水平持续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1]。辅导员的个体专业化,也就是通过辅导员个体自身的学习、进修以及不断训练,在工作技能、知识水平等方面的专业发展呈现的专业化趋向,个体专业化是辅导员队伍专业化的基础。

二、辅导员队伍现状

(一)辅导员总体情况

以某地方院校为例。统计显示,该校辅导员以专职为主。截至2017年9月,该校专职辅导员有62人,两年制辅导员有18人,在岗的兼职辅导员4人;全校专职辅导员与学生的生师比为409∶1,计算两年制和兼职辅导员后,生师比为302∶1,远高于教育部规定的200∶1的比例。仅按专职辅导员统计,生师比超过400∶1的有7个学院,其中,文学院、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外国语学院生师比超过500∶1,尤其是文学院和外国语学院,生师比分别达到714∶1和615∶1;包括专职和兼职辅导员统计,生师比例最高的学院分别是经济与管理学院和机械与电气工程学院,分别为547∶1和537∶1。

表1 各学院辅导员分布统计表

注:专职辅导员仅指一线专职辅导员,不含各学院负责学生工作的副书记;两年制辅导员是按照学校规定,根据工作需要,新入职的专业教师要担任两年辅导员。虽然,其身份认定为专职辅导员,但由于教学工作任务繁重,并不能全身心地投入辅导员工作。

(二)专职辅导员基本信息

全校专职辅导员(不含两年制辅导员)中(表2、表3),男性22人,女性40人,分别占比35.5%和64.5%;该校目前在校生中男生7155人,女生18 218人,分别占比为28.2%和71.8%。从业10年以上2人,5~10年为22人,4年以下38人。其中,不满1年者15人,占比24.2%;年龄21~30岁的有26人,占比41.9%;从职称结构看,高级职称为0人,中级职称27人(含1人非教师序列),初级及以下职称35人(含教师序列24人,其他6人,无职称5人);从职务结构看,副科级以下54人(其中34人无职务),正科级8人;从政治面貌看,中共党员58人(含1名预备党员),群众4人。总体看,该校辅导员呈低职称、低职务、年轻化状态。

表2 专职辅导员基本信息

注:非中共党员按群众统计;中共党员含1名预备党员。

表3 辅导员职称情况

注:2017年新入职10人按助教统计。

(三)辅导员的学历和专业

从辅导员的学历看(表4、表5),第一学历为专科的7人,本科及以上55人,最高学历为本科及以下为16人,硕士研究生(含硕士学位)46人,研究生比例为74.2%。从专业来源看,第一学历专业与思想政治教育等辅导员工作相关的有14人,其他文科13人,理工专业22人,体育、艺术类12人,医学1人,第一学历与辅导员工作相关专业的比例仅为22.6%;从最高学历看,与辅导员工作相关专业的比例仅为37.1%。

表4 第一学历和专业

注:1.研究生学历(学位)按照本科及以上统计;2.思想政治教育等辅导员相关专业指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

表5 最高学历和专业

(四)辅导员论文发表情况

根据中国知网查询(表6),对2015年以前入职的17个学院39名专职辅导员论文发表情况的统计显示:入职时间最长的为13年,最短的为2年,39人平均入职年限为6.6年;39人中有讲师职称26人,助教8人,其他5人;公开发表学术论文137篇,人均3.5篇;所发表论文与辅导员工作相关的103篇,人均2.6篇;所发表论文中只有1篇刊载于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数量最多的为10篇,最少为0篇(有7人为论文零发表)。

表6 辅导员论文发表情况

注:中国知网查询,截至2017年11月。

(五)辅导员所获各类职业证书情况

表7 所获各类职业证书

根据对专职辅导员所获得各类职业证书的统计(表7),具有高校教师资格证的有38人,占比61.3%;具有心理咨询师证的有20人,占比32.3%;另有4人有创业指导师资格证,1人有普通话测评员证,1人有人力资源师证,合计64人次有各类职业证书,人均1.03个。同时,18人有2个以上职业证书,有职业证书最多的为1人3个。

(六)辅导员参加职业培训情况

辅导员参加校内外培训情况统计表明(表8),学校统一组织的校内培训中,辅导员基本能够达到教育部要求的学时,其中2016年和2017年的集中培训中,专职辅导员基本能够做到全员参与,完成规定学时。同时,学校组织部分辅导员骨干集中参加教育部辅导员培训基地的培训,培训时间达到人均20学时。另外,根据工作需要,学校还组织一些有针对性的专题培训。

表8 辅导员参加职业培训情况

注:统计仅限于2016年和2017年学校组织的集中培训,日常专题培训、各学院组织、个人参与的各类培训未统计在内。

三、辅导员个体专业化存在的问题

对照教师专业化和辅导员专业能力建设标准的要求,对该校辅导员队伍的现状分析,发现辅导员个体专业化建设存在以下问题。

(一)学历水平较低,专业来源分散

1.学历以硕士研究生为主,总体水平较低

目前,该校教师队伍中,35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相当的比例,青年教师的学历起点基本上是硕士研究生甚至博士研究生。辅导员学历普遍以硕士研究生为主,但也存在部分本科学历甚至个别专科学历。据统计,该校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占教师比例为76.5%,辅导员中硕士比例为74.2%,似乎与整个教师队伍的比例基本相当,但是,在学校的教师结构中,博士研究生已达200多人,而且教师队伍中有相当部分的“老”教师。而辅导员都是40岁以下的年轻教师,且博士研究生为零,与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相比,辅导员学历学位水平较低。学历的不足,尤其是高学历教师人群的缺乏既制约了辅导员队伍的教学和研究能力,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声誉。

2.专业来源较分散,相关专业出身较少

出身于与高校辅导员工作密切相关的专业人员,占整个队伍的比例很低。辅导员的第一学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等辅导员工作相关专业的为14人,占22.6%;最高学历属于思想政治教育等辅导员工作相关专业的为23人,占37.1%。专业来源的分散,一方面体现了辅导员工作外延较广,做学生工作并不完全局限于特定的学科,另一方面也说明辅导员工作的属性和定位有待于进一步的明确。否则,无论什么专业的人员都能够进入和从事的工作,其专业的科学性和学术性也值得商榷。从辅导员的专业来源看,文、理、工、农、医等几乎所有的专业都涵盖。虽然,根据“教学相长”的原则,专业的出身并不能决定其是否适合做本职工作,也不能决定是否能够做好本职工作;但是,调查显示,相当部分的辅导员虽然从事学生工作,其专业进修仍然停留在与学生工作关联并不密切的专业,学历提升和职业发展没有必然的关系。虽然做的是学生工作,但是专业研究仍然游离于学生工作之外,不仅造成自身的精力浪费,也表现出这部分辅导员对从事学生工作的暂时性的认识,表明他们对长期从事本工作缺乏信心。

(二)工作任务重,科研能力较弱

辅导员的基本职责是负责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日常管理,他们的身份是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目前,教育部规定的辅导员工作职责为九个方面,涵盖了学生教育、服务、管理的方方面面,有人说辅导员的工作就是“日理万机”“两眼一睁,忙到熄灯;两眼一闭提高警惕”,也有人这么形容“辅导员的工作=民工的体力+领袖的头脑+文员的文笔+打字员的速度+侦探的洞察力+外交官的口才+教师的知识+医生的常识+宇航员的适应力”。辅导员绝大多数时间忙于事务性工作,而作为其主要职责的思想政治教育却无力去做,专业研究更无从谈起。真正需要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正确引导”以及解决“思想上的困惑”,反而成为“软任务”。一些学院,甚至形成什么事情都找辅导员的局面,辅导员成了“救急员”。

(三)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学科带头人

教师队伍的结构,是指构成教师队伍的各种层次以及它们的相互关系,既包括职务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也包括学缘结构和学科结构等。合理的教师队伍结构,能充分发挥教师队伍的整体作用,是衡量教师队伍建设质量的重要标准,也是形成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标志。从目前该校辅导员队伍结构看,存在着学科带头人缺乏、队伍年龄、职称结构不合理等困境。

1.缺乏学科带头人,研究能力较弱

学科带头人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学术交流能力,具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带领本专业教师共同搞好教学研究工作,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前沿。学生工作研究带头人是辅导员队伍的中坚力量,代表着辅导员的教育、研究最高水平。学生工作研究的带头人应该是学术造诣较深的专家,在学生工作研究中取得较大的成就,在国内(至少省内)具有一定影响力,有高尚的品德、良好的学术道德,具有较强的协调能力和领导才能。

2015年以前入职的39名专职辅导员是该校辅导员队伍的骨干,论文发表情况的统计显示,这样一支研究能力普遍较弱,高职称教师缺乏,学术造诣偏低的队伍,学科带头人缺乏是一个必然的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既有学生工作的界限不明、缺乏学科支撑、学校对学生工作重视不够、缺乏学科带头人培养机制等客观因素,也有辅导员队伍自身的主观原因,而且主观原因是主要的。

2.年龄结构不合理,高职称人员缺乏

年龄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这支队伍从事教学、科研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据国外研究,高校教师理想的年龄结构应该是:35岁以下的比例小于20%,35~50岁的比例在50%左右,50岁以上的比例在20%左右。

该校辅导员年龄结构显示,入职在四年以内为38人,两年以内为23人,分别占比61.3%和37.1%。青年辅导员作为学生工作的中坚力量,他们的年龄与大学生相仿,在兴趣、爱好、成长经历等方面容易找到共同点,相互沟通起来比较便利;他们具有接收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比较快的特点,大多数人工作认真努力,工作主动、方法新颖,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可。但由于缺乏经验、研究能力薄弱,他们的综合素质相比经验丰富的辅导员则稍逊一筹,处理工作中的突发事件以及疑难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

(四)政策保护不够,队伍稳定性较差

从目前高校辅导员队伍的法律、法规或政策保护机制看,辅导员的任职标准虽然已经确立,但在实际操作中,仍然存在着准入制度执行不规范、专门化指标测评体系缺乏等问题,导致高校辅导员队伍稳定性差。

1.队伍流动性大,稳定性较差

建设一支专业化、专家化的辅导员队伍,必然要求保持队伍的稳定性,因为只有思想稳定、数量稳定、政治坚定、结构合理,才能保证辅导员队伍的可持续发展和工作的高效。而当前的辅导员队伍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整个队伍稳定性较差。目前,该校专职辅导员入职时间最长的为13年,经过十多年的工作经验积累,以及研究能力的提升,这个阶段的辅导员应该已经进入成熟期,而且年富力强,但是,这个年龄段的辅导员基本都已经转岗。61.3%的辅导员入职时间在4年以内,这表明,目前该校辅导员队伍中,以年轻教师占绝对主体。年轻教师普遍工作有热情,可塑性强,这是优势。但年轻教师居多也说明,辅导员队伍的流动性比较大,很多辅导员对自己的职业缺乏信心和认同感。许多辅导员表示,“经常要在不同、不固定的时空里转换,处理突发事件,所以辅导员工作负荷大、工作压力大,使得很多辅导员想离开这个工作岗位”。

2.工作任务繁重,引发职业倦怠

埃德加·施恩根据人类生命周期的特点及其在不同年龄阶段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的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九个阶段,即成长、幻想、探索阶段(0~11岁),进入工作世界(16~25岁),基础培训(16~25岁),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17~30岁),职业中期(30岁以上),职业中期危险阶段(35~45岁),职业后期(40岁到退休),衰退和离职阶段(40岁到退休),退休。国内有研究者把辅导员职业生涯阶段划分为五个主要阶段,即初步探索期(初步形成对职业的自我认知)、快速成长期(工作1~5年,内部差异加大,出现职业生涯中的首次分流)、成熟稳定期(工作6~10年,职业生涯第二次分流)、发展瓶颈期(工作11~15年,突破瓶颈的关键是提高理论水平)、升华或淡出期(工作16年以上,向专家化发展,获得高级技术职称)[3]。据此,该校的辅导员基本上处于快速成长期和成熟稳定期,也正处于职业倦怠的高发期和分流期。

辅导员承担着引导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责任,社会、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对辅导员的工作寄予极高的期望值,也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然而,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辅导员的职业发展并没有受到足够重视。更多情况下,学校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并不是仅仅依靠辅导员就能够解决的,期望值超过其自身能力,辅导员在工作中承受着较大的工作压力,容易引发职业倦怠。辅导员的主要职责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生事务和学生辅导咨询等,但实际工作中普遍都被“潜规则”了,学生工作、其他事务等,面面俱到,导致部分辅导员逃避校、院分派的工作,人际关系紧张、缺少归属感、没有成就感等。

四、提升辅导员个体专业化水平的对策与建议

提升职业素养,强化事业现念。辅导员的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只有真正热爱这份职业,把职业当做事业去做,才能真正全身心投入其中。要关注重点工作,“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端正态度,找准方向,在大是大非问题上立场鲜明,守土有责。要发展特色工作,提升工作能力,特色工作一定程度上体现的是个人的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要主动加强学习,不断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要善于学习,及时把握国家政策导向,了解学生的所思所想,从工作中和学生的需要中寻找研究的切入点,找到职业发展、事业创新的内动力。

严把入口关,不断提升专业素质。辅导员工作职责的要求决定了辅导员不应是任何学科、任何专业都可以担任的工作角色,而是专业性强、素质要求高的教师,规范选拔制度成为培养合格辅导员的重要前提。要严把入职关,因为辅导员工作主要是做学生工作,在目前的辅导员选拔考核笔试、面试中,可以适当增加面试的分值,在考查辅导员的理论水平基础上,重点考察处理问题的能力;同时,由于辅导员工作需要从业者具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因此,在辅导员的选拔中要适当加强心理测试,重点考查辅导员心理承受能力与心理素质。

加强业务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制定中长期培训培养方案。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按照“科学化管理、职业化建设、专业化培养、多样化发展”的建设思路,在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在选聘配备、管理考评、教育培养、职业发展等方面做出合理科学的制度安排,不断提高队伍的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系统设计培训内容。围绕辅导员工作职责的9大方面,引导不同的专业化发展方向。以辅导员发展需求和工作需要为导向,结合思想政治工作理论和辅导员工作实践,编写培训大纲,编写具有学校特色和办学特点的辅导员培训教材,建立辅导员工作案例库,丰富教学内容;坚持全员培训与骨干研修相结合,校本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脱产进修与校内培训相结合,境内培训和海外研修相结合,非学历培训与学历提升相结合,实施多层次培训,开展岗前、日常、专题培训以及骨干研修等多种活动;“菜单式”设计培训内容,分层分类开展培训,以适应辅导员不同领域、不同专业、不同层次的需求;不断完善培养培训体系,坚持全员培训和骨干培养相结合,提高辅导员的政治素质、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重点培养一批职业化、专家型辅导员,形成队伍的骨干核心。以各类“专业”竞赛为平台,提升专业素养。“专业”竞赛一方面给辅导员提供了展示自我的平台,另一方面也提供了提升自我能力的机会,对辅导员总结工作经验,提升专业能力,凝练专业方向等,都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提升研究能力,助推专业化发展。辅导员研究能力的提升既是做好学生工作,提高分析、判断、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需要,也是辅导员工作职责的基本要求。同时,研究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辅导员专业化水平。辅导员要做有思想的行动者,第一,要树立科研意识。思想上高度重视科研工作,要把科研当作工作职责,当作日常工作的延伸和做好本职工作的必要条件,要把科研与工作能力的提升结合起来。第二,具有问题意识。辅导员工作职责已经明确了辅导员科研工作的主线和主题,这个主线和主题就是学生工作中的问题,辅导员在日常学生工作中总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凭经验可以解决,有些是凭经验无法解决的,无论是能不能凭经验解决的问题,都可以作为研究对象加以深入研究。第三,组建研究团队。要结合专业背景、研究方向、研究兴趣等,打造辅导员科研团队。工作中,专业背景相似、研究方向相近、研究兴趣相投的辅导员可以借助课题申报、社会调研、学生工作的交集等形式组成优势互补或强强联合的研究团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要整体推进高校党政干部和共青团干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哲学社会科学课教师、辅导员班主任和心理咨询教师等队伍建设,保证这支队伍后继有人、源源不断。《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教思政〔2014〕2号)强调:高校辅导员是履行高等学校学生工作职责的专业人员,要经过系统的培养与培训,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上述标准的制定,既对辅导员提出了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又指明了专业化发展的方向。辅导员要系统学习与职业相关的理论知识、法律法规、政策制度等,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才能不断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实效性,有效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科学化水平。

猜你喜欢
学历专业化队伍
生产专业化促进农户收益提升
促进幼儿园保育教师专业化成长的策略
对幼儿园听评课专业化的思考
学历军备竞赛,可以休矣
建设高素质专业化干部队伍
膨胀学历
知识无力感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学历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