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油期货交易扑朔迷离,根本就没有“常胜将军”。基于此,中国石油公司走向国际市场,更要做好与石油经济研究相匹配的战略管理。这是决胜于世界石油资源市场、原油市场的重要法宝。
朱润民专栏
高级经济师,长期从事石油经济研究与国际原油价格预测
日前,部分财经媒体报道中国石化旗下子公司中国国际石油化工联合有限责任公司疑似发生交易亏损且主要负责人已因工作原因停职。此事件引发了一场企业该不该开展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讨论,还翻出了10多年前中国航油(新加坡)股份有限公司亏损事件做对比。那么石油企业到底要不要、该不该开展套期保值?笔者认为,答案是肯定的,同时我们还需要正确认识其风险,明白怎么做才能最大可能地避免其风险。
原油期货交易没有“常胜将军”。中国石化是我国最大的炼油企业,但是上游的原油产量相对偏少,是典型的原油净“多头”。据中国石化年度报告,2017年中国石化生产原油29366万桶(约折合4000万吨),原油加工量23850万吨,外购原油加工量21103 万吨(不包括来料加工原油量),其中原油自给率仅约12%。在上游原油自给率如此之低的情况下,为了在剧烈变化、大幅波动的国际原油价格中稳定原油采购成本,中国石化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虽然不能说是一个不二选择,但肯定是一个重要选项。而此种做法在业内也属常见。公开信息显示,很多石油上游勘探开发生产企业、下游炼油化工企业均运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原油生产企业是天然的原油空头,往往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锁定原油价格的下限;炼油化工企业是天然的原油多头,则利用金融衍生工具锁定原油价格的上限。套期保值之所以成为很多石油公司甚至政府的一项重要业务,是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基本实现了保持原油售价或原油采购成本相对稳定的目的。然而,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忽略原油期货交易扑朔迷离,有盈有亏,根本就没有“常胜将军”,有亏得“体无完肤”的,也有盈得盆满钵满的。墨西哥政府为了稳定年度财政收入,近些年每年都通过买入一个“看跌期权”对其部分原油产量进行价格锁定。2001—2017年,该国累计支付期权费117亿美元,获得收益141亿美元,净盈利24亿美元,尤其是2008—2009年国际原油价格从上行转向下行时获得了超过50亿美元的巨额盈利。
做好与石油经济研究相匹配的战略管理。众所周知,国际原油价格受多重因素影响,甚至被认为变化莫测,市场普遍的预期往往被事实打破。由此国际原油价格预测似乎已成为一道世界性的难题。这使得业内出现了一个极其奇怪的现象:“不可预知论盛行”与“谁都可以对油价预测说个一二三”并行,“预测”不如“猜”,总之行业规律与行业特点被忽视,石油经济学的科学性也由此受到质疑。出现这种怪象的原因是由于行业本质上缺少专门的、长期的跟踪分析与研究的必然结果。上述谈到,套期保值目前已成为很多石油公司甚至政府的一项重要业务,要想充分有效地利用好金融衍生工具为企业趋利避害,石油行业就一定要做深入的、长期的、艰苦的跟踪分析和研究,使其自身掌握石油经济活动的规律。而笔者认为,像中国石化这样的综合性国有大型石油公司,应该在公司层面设有专业再专业的核心团队开展研究工作,尽最大可能规避套期保值所带来的风险。诚然,如今此项业务已经造成了损失,公司和市场更应该在总结、反思的同时予以包容,毕竟这个市场没有常胜将军,此次损失只能算是一个挫折或者失误。
国际原油价格变化有其基本的规律性,中国石油公司走向国际市场,一定要做好石油经济研究及与之相匹配的战略管理。这是决胜于世界石油资源市场、原油市场的重要法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