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瑞洁
非物质文化遗产类综艺节目是随着近年来国家和社会群体对非遗保护的关注而逐渐出现的一种新的概念,属于综艺节目的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非遗类综艺节目是指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节目元素,在节目内容或形态上对各种艺术形式进行整合、包装、再创作的综艺节目,即只要与非物质文化元素相关的综艺节目形态,都可称之为非遗类综艺节目。狭义的非遗类综艺节目是指以展示、传播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借助多种娱乐元素,充分发挥视听语言真实、多维、全方位的优势,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节目主题贯穿全程,以提升大众对非遗的认识为目的,实现教育和认知功能的节目形态。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脱离原生生存环境,在互联网环境中面临失语的情况下,任何一种新兴的传播形式都值得研究和尝试。为了有效地推动非遗的社会化传播,本文调查了近五年非遗类综艺节目的发展状况,以期为非遗的传播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013 年,中国传统文化类综艺节目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社会及媒体人的关注,大量非遗类综艺节目相继播出。据笔者统计,2014 年至2018 年全国省级以上电视台播出的非遗类综艺节目共35 档,其中《梨园春(1994)》《过把瘾(1999)》《我爱满堂彩(2012)》是早些年开播的戏曲、曲艺栏目,由于深受百姓喜爱,一直延续至今。网络综艺共5 档,其中《坑王驾到》为国内首档单口相声体验类节目,目前已经播出三季,其他两档分别为《国风美少年》与《十三亿分贝》。2015 年是非遗类综艺节目的爆发年,先后播出《传承者第一季》《叮咯咙咚呛第一季》《国色天香第二季》《中华百家姓》等9 档非遗类综艺节目,随后几年播出的非遗类综艺节目均保持在7 档以上,2018 年甚至达到11 档。虽然近年来非遗类综艺节目数量有所上升,但对比每年综艺市场的总产量却只是冰山一角。
从节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的选择上来看,戏曲、曲艺是综艺节目率先关注的非遗类型,且数量最多。2014 年天津卫视真人秀节目《国色天香第一季》开播,该节目突破以往戏曲节目单一沉闷的访谈及选秀模式,引入真人秀、明星竞演、流行音乐等娱乐元素,以“人人都能唱戏曲曲艺”的概念,推动传统戏曲曲艺韵律与现代流行音乐相结合,这种传统与流行融合、经典与时尚碰撞的风格一经播出,就引起了社会的关注和人们的热议,成为戏曲类节目综艺化转型的有益尝试,良好的社会反响也为第二季的开播奠定了社会基础。此后中央电视台、北京卫视、东方卫视、陕西卫视等也都陆续推出了围绕戏曲传承的综艺节目。随后,在一系列以诗词、汉字、历史故事为主题的综艺节目火热盛行时,山西卫视和安徽卫视另辟蹊径,专注于挖掘传统姓氏文化,先后推出大型姓氏文化揭秘脱口秀节目《你贵姓》和姓氏寻根真人秀《中华百家姓》。2015 年,国内首档以非遗为主题的文化传承类真人秀节目《传承者》播出。该节目对非遗类型的挖掘不再将表演性和审美性特征作为主要选择标准,开始考虑非遗艺术的故事性、思想性、文化性等特征。对非遗类型的关注也由戏曲、曲艺等单一题材向传统工艺、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传统音乐等多类型拓展。作为国内首档推动非遗文化传承的综艺节目,《传承者》首期播出就创下了1.49的高收视率,在众口难调的豆瓣网上也获得了8.3的高分评价。口碑与收视的双赢不仅印证了综艺节目推动非遗传播的能力,也吸引了一批媒体人和社会群体关注日渐沉寂的非遗文化。2016 年至2018 年,“工匠精神”被连续三年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在政策号召和社会关注的背景下,以北京卫视的《非凡匠心》为代表的匠心体验类综艺节目诞生,节目组开始走出演播室,来到传统匠人生活工作的地方,体验工匠技艺,探寻匠心传奇。如今,在文化类综艺节目制作模式逐渐成熟,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市场环境下,综艺节目中的非遗类型逐渐扩展至戏曲、工艺、相声、评书、民乐、美食、民俗等各个领域,文化表现形式也逐渐多元化。
从节目的制作及播出平台来看,中央电视台作为中国电视媒体的标杆,共推出8 档非遗类综艺节目,位列国内媒体之首,先后播出的《叮咯咙咚呛》《中国戏曲大会》《非常传奇》等戏曲、曲艺节目均获得了不错的社会反响。2018 年,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推出了文化纪实体验类节目《非常传奇》,“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为了真正让观众认识非遗,了解非遗,节目组将棚内展演与户外体验相结合,12 期节目中有10 期邀请中外嘉宾深入民俗乡村,体验和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汁原味,让观众在欣赏非遗表演的同时,更能深入地了解非遗在日常生活中鲜活的生命力,感受非遗项目背后的民风民俗,通过明星嘉宾与外国友人的深访、学习、交流,推动中国传统文化在国内国际“原汁原味”地传播。该节目是中央电视台首档跳出了戏曲、曲艺类等表演性强的艺术形式,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切口,深入关注非遗在当代的保护、传承与发扬的节目。
表1 2014—2018 年播出的非遗类综艺节目清单
续表
在地方,各大卫视频道也相继发力非遗类综艺节目。北京卫视长期以来一直关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发展和当代生存等问题,在各大卫视中推出的非遗类综艺节目最多,达到6 档。《传承者》与《非凡匠心》两档节目深挖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领域,成为非遗类综艺节目的标杆。东方卫视紧随其后,从相声、戏曲等几个方面,着手展示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围绕诗词、戏曲、对外传播三个板块打造“中华系列”特色文化品牌,《喝彩中华》是该品牌系列下的第二档节目。湖南卫视和江苏卫视关注匠心传承,分别推出《百心百匠》《匠心传奇》两档节目。二、三线卫视在资金和人才上虽不具备优势,但仍然积极布局“小而美”的非遗节目,在创作中尝试差异化路线。安徽卫视聚焦姓氏文化,广东卫视深耕民间传统音乐,江西卫视专注传统美食,天津卫视深挖戏曲曲艺。这些节目虽然社会关注度有限,但仍然成为电视媒体在非遗文化布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一些地面频道,也都根植各地文化特色,推出独具地方特色的“非遗节目”。2016 年,《多彩中国话》联合湖南、湖北、河北、河南、安徽、江西等卫视及爱奇艺、搜狐、芒果TV 等网络视频平台,“六台三网”聚力方言文化,推出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明星动员节目,影响广泛。
整体上,非遗类综艺节目的制作及播出平台呈现出多级化、层次化的特点,但仍然是星火势微。据统计,2018 年电视台及互联网平台共播出季播综艺433 档,①数据来源:艺恩网,2018 艺恩娱乐数据白皮书(综艺篇)。非遗类综艺节目在其中的占比不到1%,想要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艺化传播的规模化与常态化,仍然需要多方力量的关注与支持。
从节目的播出形式来看,将近70%的非遗类综艺节目采用了季播形式,22.5%为周播节目,仅有7.5%为日播节目。
“季播节目”是一个舶来品,来源于欧美国家的播出季,目前已经形成了非常成熟的体系。节目季播化可以迎合受众需求,培养观众的关注意识,延续节目品牌寿命,并且有效减少节目常年栏目化播出引发的创意不足、观众审美疲劳等问题。“非遗”类综艺节目选用季播形式,可以凝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华部分,从定位、内容、模式等多方面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突出不同文化特色,打造特色文化品牌。从现有的非遗类综艺节目看,季播节目与周播、日播节目相比,题材类型、节目形式更加多元化,精品化程度高。节目选用的非遗项目类型从传统表演艺术到传统工艺、技艺,再到节庆、仪式、民俗等,涉及各个方面,节目录制现场也不固定于演播室内,为了突出节目效果,有些节目结合了户外体验与棚内展示两种形式,大大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和趣味性,典型的如《传承者》《非凡匠心》《国乐大典》等,均为季播节目。周播和日播节目偏向于知识普及、名家访谈与艺术展示,挖掘深度与趣味性相对欠缺,但涉及领域广泛,内容丰富。2018 年8 月3 日,黑龙江卫视推出《一起传承吧》,该节目是国内首档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内容的周播节目,通过非遗项目表演、访谈以及知识竞答等形式来推动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凸显传统文化的厚重和地位,该节目的播出奠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目的常态化发展基础。
综上,非遗类综艺节目的数量日益增多,题材、艺术类型的选择上逐渐多元化,播出及制作机构呈现出多极化、层次化的特点,播出形式多样,共同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综艺化传播的常态化、专业化、社会化。
“纵观国内外节目分类方法,原则上都离不开形式、内容、功能、对象、风格、主体、环境、来源、生产方式、结构、品级、播出时间、语种等十余个分类纬度。”[1]视角不同,分类的维度也各不相同。研究非遗类综艺节目可从综艺节目的视角出发,以节目形式的不同将其划分为竞演类、表演展示类、文化体验类、益智竞答类等。按照该维度划分的优点在于,便于明确研究对象,将上文中整理的综艺节目应用至下文的分析中,并可深入分析不同的节目形式适用于什么类型的非遗项目,针对非遗项目的特点,提出该类综艺节目制作与传播的建议;缺点在于,忽略了非遗类综艺节目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主体地位,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种类繁多,按照节目形式一概而论,难以深入把握不同非遗项目类型的特点,容易泛泛而谈,难以深入。另一种分类维度则是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的角度,以节目内容选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的特点为划分维度,将其划分为传统表演艺术类综艺节目、传统工艺技艺类综艺节目、传统节庆仪式类综艺节目及其他。这种分类维度的优点在于,尊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综艺节目中的主体地位,将综艺节目作为非遗传播的手段来分析不同的项目类型所适用的节目形式,更容易聚焦和探究非遗本质以及非遗类综艺节目区别于其他类型综艺节目的特殊性,研究更易深入;缺点在于,目前的非遗类综艺节目为了增强节目内容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一档节目往往同时选用了多种非遗项目类型,因此对研究对象难以进行严格的区分和界定。
考虑到本研究的初衷在于希望利用综艺节目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大众化传播,落脚点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与传承,因此选择后者,即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型的划分维度。
该类节目选用的非遗项目通常为口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杂技、技艺、戏剧、曲艺等表演性和审美性较强的艺术形式,通常采用台上视听呈现、台下人物主体的形象挖掘为主,以非遗基础知识介绍和普及为辅的节目形式,以选手表演展示、嘉宾点评、观众或嘉宾投票等环节,层层选拔,最终评定最佳奖项的竞演式节目最为常见。为了增强节目看点,会加入明星真人秀、明星拜师学艺等环节,录制现场兼顾户外及演播室,通过明星与传承人的互动、交流,增加节目趣味性。有些节目关注到非遗传播的当代困境,会设置流行文化与传统艺术的融合创作环节,以增强传统文化的时尚感,推动传统艺术的创新发展。通常这类节目会设置明星嘉宾或文化名人进行专业的文化点评,通过嘉宾点评交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背景信息、传承与发展现状等问题,增强节目文化内涵。代表节目有《叮咯咙咚呛2》《传承者》《国风美少年》《国乐大典》等。
该类节目选择的非遗项目类型通常聚焦在传统美术、传统艺术等非遗项目上,工匠形象的打造和精神的传递是这类节目的重点,强调故事性和人物的可塑性,尤其注重技艺的呈现过程以及传承人本身的传承故事及性格特点,以人载文,以文涵人,在交流和体验中传承技艺,弘扬文化,凝聚民族精神,塑造民族文化价值观。该类型节目更多地以真人秀的形式呈现,融入嘉宾访谈等环节交代背景信息。为了增强节目可看性,会选择多方参与者,以完成某种任务为整个节目的叙事线索,通常设立一位固定嘉宾,每期邀请不同的飞行成员,共同探寻中国传统瑰宝文化与技艺。该类型节目强调体验与感悟,以户外为主,节目录制地可能遍布全国各地,节目参与者深入到非遗生存的文化空间,拜访名师,学习体验制作过程,感受原汁原味的民风民俗,参与者在与非遗传承人的学习和交流中,通过讲故事、分享感悟等形式,道出传承技艺、文化传承的真谛。通常该节目会选取具有文化内涵、人生阅历丰富的明星嘉宾作为节目的固定参与者,非遗传承人亦是其中举足轻重的角色。
不同于表演艺术类和工艺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节庆仪式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更强调时间与空间的“场”的概念,重点在于营造情境以及该情境中感受的传达等。由于综艺节目本身的传播媒介具有距离感,增大了情境营造与感受传达的难度。该类节目更强调仪式与文化内涵的传递和表达,侧重于知识普及,难以与受众产生互动与交流。目前节庆仪式类非遗综艺节目较少,只有中央电视台的《非常传奇》节目涉及该类内容。该节目以栏目的形式,每期介绍不同地域的节庆文化,同样采用真人秀体验的形式为主,内容呈现上以背景介绍和明星体验为主,知识性较强,趣味性则相对薄弱。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宝贵且具有民族文化印记的特色文化资源,在文化产品的开发上具有突出优势。综艺节目由于其轻松愉快的节目氛围自带年轻属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综艺节目的结合,既能增强和平衡综艺节目的娱乐属性,增加文化内容,又能拉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年轻受众的距离,推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社会的广泛传播。同时,随着视频网站的崛起,网络综艺等新兴节目模式的出现,节目传播内容和传播方式的边界壁垒不断突破。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综艺节目这个舞台,也在不断地更新自身的传播观念,推动着传播方式向年轻化、互动化与时尚化方向转变。利用综艺节目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传播,是值得得学术领域关注和不断深入探讨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