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语境下传统技艺的高校传承模式探析
——以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为个案

2019-02-27 07:16
非遗传承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真性温州研究所

赵 闪

温州发绣有着源远流长的发展历史,由区域传承逐渐过渡为高校传承,1991 年成立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原名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2014 年入选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温州发绣研究所作为非遗的实体承载空间,开创了与发绣技艺发展相吻合的传承机制,集生产、销售、科研为一体。本文以温州大学发绣研究所为个案,通过对发绣传承基质的探讨,寻觅出适合的维系传统技艺本真性的方式。

一、温州发绣传统技艺本真性的维系方式

在传统技艺的历时和共时传播过程中,部分技艺或被完整保存,或被发展创新,其本真性是否得到维系,有其特定的衡量标准,如技艺性质的稳定性,传承内容的完整性等,但归根结底:核心技艺的不变性决定着传统技艺本真性的保持。温州发绣历史的发展源远流长,其本真性得到良好的维系,有其地方性的文化方式。

1.核心传统技艺:维系发绣技艺本真性所需要保持的基本属性

“本真性”一词来源于西方,不携带东方本土特色,英文为“authenticity”,原意是真实的、确实的、权威的等。历史上最早探讨文学本真性的国际案例是莪相之争与荷马之争,当时人们就有了文化自觉意识,并对文化追本溯源。

长期以来,“探求本真性”一直作为民俗学的主导范式。[1]时下倡导保护传统文化的本真性主要源于三个群体:知识分子、官方力量和文化传承人。这三类群体代表了阶层对文化本真性的诉求,但正如瑞吉娜·本迪克斯所言,“本真性”一词,隐含着对真实性的探求,因为这种探求具有多义性和不易把握的本质,学界和社会均难以达成共识。[2]笔者认为以刘魁立为首的学术群体关于本真性的看法较切实可行,衡量发绣传统文化是否保持了文化的本真性有以下三个标准。

首先,评估文化传承人是否具有传统核心技艺的文化素养。从主观的角度来看,发绣传承人是否具备发绣文化的知识素养、职业道德素养等;从客观的角度来看,我们是否尊重了发绣传承者的主体地位。其次,衡量传统技艺的研究方法是否保持了本真性,主要看其传承是否秉承了整体性原则和物质化原则。发绣的整体性保护不仅仅保护其传承的发绣绣品本身,还应该包括与发绣文化相关的传承情境、传承人以及发绣文化的传承历史。物质化原则是以实物承载、多媒体传播方式记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方式。温州发绣作品、发绣工具、发绣制作流程以物质化的形式保存至今,有助于让人们近距离地接触发绣。最后,维系文化要素的稳定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保持的关键所在。刘魁立对构成本真性的要素进行了详细的论述,他认为构成事象本真性的基本要素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根据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种类而界定的,以温州大学研究所的发绣为例,它在高校保护的模式下茁壮成长,衡量发绣技艺本真性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材质材料、造型形态、表现形式、功能功用、精神内涵。基本要素中的核心不变,其余改变都是量的变化,不会影响发绣技艺本真性的实现。

2.发绣传统技艺基本要素的同质限度内的文化建构

温州发绣以地缘传承、业缘传承和区域传承为主,是人们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产物,是区域文化与时代环境孕育出的艺术成果。中央民族大学人类文化研究者潘守永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与孕育它产生、成长、发展的民族和地域是联系一起的,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文化综合事象。[3]温州发绣的出现与瓯绣文化的熏陶是休戚相关的,瓯绣起源于唐代锦衣,兴盛于明清时期,是具有画帘之称的地方传统艺术,温州歌谣有“十一十二娘梳头,十二十三娘教绣”唱词。正是这种刺绣之风的盛行,刺绣针织的学习成为每个人必备的成长课。温州自明清时起就设立专业绣铺,温州市区曾设立刺绣社、刺绣局等,绣品、针法、丝线的种类、绣制的内容日益增多。温州民间艺人代表吴文英揭开了温州区域发绣工艺的序幕,魏敬先是使区域传承转为高校传承的实践者。这一时期的发绣技艺在被民众以无意识的方式传承着,这亦是一种自在状态下的“散漫无目的”传承。这种无意识的传统的后喻文化传承源于人们社会实践生活的需要与文化价值观的需要,无论是以什么形式出现,它都是以最原始的面貌示人,都保持着文化的基质本真性。

在同质限度之内,发绣传统技艺才能保持其文化本真性。传统文化在其实现共享的价值过程中,部分要素保持了结构性、程式化的特征,而部分要素则在发展中适应性地发生着一些量的改变。发绣技艺的传承要素概括为几个方面:基本性质、造型艺术(造型形态、表现形式)、基本制作流程、精神实质、基本功能。

发绣是用人的发丝制作的、以二度平面展示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的工艺美术品。在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发绣基本性质始终未变,它源于民众的生活,最后服务于生活。发绣的造型艺术主要包括发绣的材质材料与造型形态,它用同一种材质以别样的姿态展现着传统核心文化的精神内涵。发绣创作原料始终未变,起初是以黑色头发创作,后来孟永国老师创新发明了彩色发绣,是以不同人种的头发进行多样化的创作,发绣技艺发展是量的改变,其本质未变。

二、高校传承模式中发绣技艺的保持、演变与发展

温州发绣研究所成立于1991 年。作为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是在魏敬先老师的带领下,以民俗学学科为主导,由温州市编制委员会批准成立的,原名为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以事业单位的形式存在,隶属于温州师范学院。温州师范学院与温州大学两校合并后,隶属于温州大学,它是国内唯一一所创作发绣的科研机构。

发绣研究所以温州大学民俗学科为传承依托和发展平台,通过民俗学理论的研究与田野调查,为发绣的传承与发展做贡献,并从根源上解决发绣传承人、发绣市场销售、保持发绣本真性的一系列的问题,目的是保持发绣的可持续活态发展。

衡量发绣技艺传承的本真性保持与否的关键在于发绣的制作流程,流程分为前序准备、成品制作、后续收尾三个部分。前序准备主要包括头发与底料的选择、绣制发绣工具的准备:发绣的搜集、筛选、软化、去油、消毒、晾干、分类。底料的选择比较讲究,依据绣制的内容、种类,选择不同的底料,如绣制人像绣不可以采用化纤类织物,而要选择细而均,有光泽度的真丝软缎,此材料经久耐腐,易保存。[4]现代与传统的底料相差无异,山水、风景、人物的底料都来源于师承经验。成品制作分为放样与临锻的使用,放样即把样稿放入绣制者所需要绣制的尺寸大小,把绣架用线绷好,用样稿固定在绣料反面,用新制作的绣框与绣架隔空(传统的绣制没有此步骤),以免绷紧的线损伤绣料,紧接着进行临摹画稿。传统发绣作品很大程度上是用发绣直接描摹中国画,大多数为无专业画作基础的刺绣爱好者,而现代发绣开拓出了在发绣制作中运用素描的明暗技法,走上画绣相结合的道路。最后将篷架的卷篷卷至30 厘米—35 厘米进行绣制,以便于操作方便,不会因手的位置移动而设限。[5]制作发绣的收尾工作则是下绷,作品装裱。魏敬先老师经过大量的实践证明,上绷时底料边缘的拉紧度,会使作品下绷之时作品变形,影响发绣作品的质量,所以最简单实惠的方法是,下绷前用胶黏剂粘好,固定、压牢,可以避免变形,这大大提高了发绣制作成品的质量。笔者将发绣制作流程中变与不变的因素用表格的形式表示:

表1 传统发绣与现代发绣的区别

发绣的基本精神内核是发绣传承的灵魂,是发绣永葆生机的血液,是发绣传统核心技艺保持其完整性与本真性的诱发机制。现在招徒方式改变了,发绣传统技艺的传承方式、传承理念、发绣绣制的工具都发生了改变。现代招收新学徒不再是以传统的拜师学艺的形式,例如三年满期、无学费或学费极低、“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师承理念,而是通过网络公开招聘,通过报名—考试—面试等一系列正规的程序招收新学徒。发绣传统技艺的传承不再仅仅是以传统师徒口传心授的形式,而是以教科书为载体,进行现代的课堂教学,口传经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例如发绣肖像中眼睛的绣法,不仅仅需要依靠教科书掌握绣制技法,更需要通过练习获取实战经验。发绣的制作工具依然需要创新,绣架的构造难以满足制作者的绣制需求。传统的绣架无转动轴,难以满足绣帛平面放置与反面转动的需求,中途需要重新上下绷,会损伤布帛的边缘,而且布帛的松紧上绷程度的改变会影响发绣作品的质量。孟永国老师针对传统绣架的特点发明了新的绣架,绣架的造型采用人体的形式,方圆结合的理念,既解决了传统绣架的难题,具有实用性,又满足了人们的审美需求,具有美观性。再者,就是上绷时,增加了绣框,避免了布帛被损伤,影响绣品的质量。这两点实用性的改进,不仅提高了绣制的效率与绣品的质量,更体现出发绣传承者勇于迎难创新的能动性。

在高校传承模式下,温州发绣的本真性得到了良好的维系,笔者认为,维系本真性的关键是传统技艺的部分核心要素的保持,它们是传统核心技艺发展的本质要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于不起主导作用的要素,我们应该鼓励创新与发展,它们不仅不会成为阻断传统核心技艺的道路荆棘,反而更有利于传统技艺的传承与保存。为了使高校传承模式下发绣传统核心技艺的保持、演变、发展更显直观性,笔者将发绣技艺的变与不变用表格的形式表示出来:

表2 现代发绣与传统发绣的基本要素的变化对比

续表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保护,要将原生态与衍生态相结合,也要将变与不变相统一,在活态文化的发展变化中保持传统文化的本真性。“任何一种具有生命力的文化形式都是以符合当下审美需求的形式对现实生活进行加工、表达。”[6]发绣传统技艺虽然在不断地发展变化,但是其固定的文化结构没有发生改变,传统技艺的本真 性在变中得到更好的保持。

三、关于发绣传统技艺存续现状的本真性探讨

发绣文化从社会区域引入到高校研究所,从“放养式”的状态过渡到“圈养式”的培育,其中发绣被迁移保护的效果还需要实践去证明。

1.从一般传承模式出发对发绣本真性的质疑与再审视

发绣文化从社会区域引入到高校研究所,从“放养式”的文化传承状态过渡到“圈养式”的高校内部的培育,从分散的点状保护发展到系统化传承,发绣文化的保护方式也备受争论。我们需要深思在高校文化模式——发绣研究所的保护下,发绣传承是否依然能够保持其核心传统基质。高校文化模式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及以往高校圈养模式失败的案例让我们引以为戒。高校圈养文化将传统文化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剥离出来,去俗雅化,束之高阁,逐渐成为与民众的生活渐行渐远的具有纪念性的阳春白雪式的文化。

而温州发绣研究所的圈养文化发展是否也是无疾而终呢?其实不然。温州发绣研究所是学校独立的事业编机构,不从属于任何学院,直接归属于学校。学校有引导、协助、监督其发展的权力,但没有改革研究所、决定研究所存在的权力,温州大学(前温州师范学院)与温州发绣研究所(前人像绣研究所)共荣共生、互相扶持与促进。温州师范学院在发绣研究所的成立的道路上起着破土萌芽的作用,并利用各方面的人脉实现发绣技艺的发展。走发绣外交之路,为发绣牵线搭桥,发绣研究所创建人将传统的民间传承与现代性的高校传承结合为一体,恰当地处理好了保护主体与传承主体的关系,维系了发绣技艺的本真性。民俗学界知名人士苑利、刘晓春、黄涛、刘魁立等人分别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传承主体进行相关的研究与论述,意在论述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中,保护主体要分清主次,不可本末倒置。

自发绣研究所1991 年进入国家编制以来,财政与国家紧紧挂钩,紧接着2014 年温州发绣入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意味着温州发绣文化被贴上了政府的标签。虽然这解决了发绣传承发展所面临的资金、传承人等的问题,但是我们需要居安思危,发绣在国家编制下会不会逐渐失去存在与竞争的动力?单位体制下的工作人员的晋升机制的改变是否会阻碍单位成员的积极性?发绣技艺传承是否会被有所保留地传承?安德明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反思》中强调:“名录制度会使一种文化的所有权得到体制化、标准化的官方认定,实际上起到了限制甚至扼杀文化的传承与延续的作用。”发绣研究所自入编以来,在谷亨杰院长的鼎力支持下,魏敬先独自挑大梁,后年事已高,才考虑收徒之事,传承发绣文化衣钵。发绣研究所学术与科研相结合的体制决定了发绣研究所创作的特性,无论有什么附加条件,传承人自始至终把传承发绣文化的责任与义务加诸己身,没有因为进入国家编制而高枕无忧,对自己放低标准与要求,将国家体制下享有的福利待遇作为发展发绣的基础,进而实现发绣研究所独立发展的自立,自强。[7]官方认定制度的实施,在提升传承人地位,提升传统文化地位的同时,对非官方传承人的传承积极性、对传统文化承接者之间的关系形态具有消极的影响。对于传统文化,官方既不能放任不管,也不能盲目地开发与拓展,处理好官方与传承人之间的关系很关键,在引导、规划、组织等方面要适而有度,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核心技艺保存与发展的尴尬局面。

2.温州发绣研究所传统技艺本真性的维系方式

发绣研究所自成立以来,发绣文化的基本性质、制作流程、传承理念、传承方式、精神实质等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其中个别要素在不断地发展变化着,但是其核心要素未变,所以其文化的本真性也不会发生变化。究其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其一,发绣技艺的传承者身份得到尊重。

民间艺人大多数是靠自给自足来保障物质生活的,难免有追逐利益的倾向。高校模式下的民间艺人生活得到基本保障,就会更多地考虑文化的传承,对民间艺人的保护,可以从根本上实现传统技艺发展从“输血机制”过渡为“造血机制”。社会地位激励与价值存在感激励是息息相关的,对于艺人来说,得到他人的肯定,实现人生的价值,成为社会被需要的对象是对其技艺的一种褒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尊重既包括对传承者自身地位的尊重,也包括传承者个人创作价值的实现。作为温州研究所发绣开创人与传承人的魏敬先与孟永国,首先地位上得到政府与民众的广泛认可,被授予为温州市发绣研究所所长和工艺美术大师。魏敬先应市政府的邀请,曾多次代表温州师范学院,进行国内外文化展演,并先后接受温州记者、联合国记者的采访。这些不仅代表其个人的传统技艺得到人们的赞扬,而且代表着其人格魅力亦得到全世界的肯定。魏敬先的作品《孙中山》,孟永国的作品《蒙娜丽莎》,魏乐文的作品《安徒生》,万升平的作品《冰心》等得到人们普遍的认可并写进了教科书,在发绣传统技艺的历史领域名留青史。

其二,发绣技艺的传承环境的优越性。

现在社会打破了传统“一别数载难以相见”的通讯慢、交通不便的局面,“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已经不再成为生活中的神话故事,数字多媒体技术的广泛使用,实现了工艺技术的无限制性的时空互动,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转化。温州发绣技艺的传承并不是以开设相关高校选修课的方式传播,也并非是创业式的进行传承人培养。它除了在国家政策、社会民众、新闻媒体的大力支持下,还有着优越的传承环境。温州大学民俗学科被列为省重点扶持学科,在全国排名第五,有着政策、人才、教育等多种优势,它与发绣研究所形成双向互动。发绣研究所与温州大学(原温州师范学院)渊源颇深,有丰富的发绣原料和人才资源,为发绣技艺的传承奠定了基础。发绣技艺的传承亦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即根据高校的文化特色、课程安排、文化发展的方向等方面进行规划。据孟老师介绍,温州发绣研究所长期举办关于发绣的活动,如采风、展览、研讨会等,更有利于发绣文化的传承。

其三,充分利用多元化制度体系的综合作用。

温州发绣从区域文化上升为高校文化,从民间传承上升为制度传承,从松散型的传承转变为社会入编机制的传承,其萌芽、产生、发展、壮大的历程并非一蹴而就,是在多元文化影响下作用而成,还包括国家制度体系、社会外力资助体系。

国家制度体系即国家在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作用,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度、国家事业单位入编制、官方外交礼仪制,其产生有一系列程序:国家鼓励——申报——专家评议——筛选通过。正如高丙中所言:“产生名录的程序是围绕代表性文化的核心观念而设计的。”[8]温州发绣被浙江省温州市鹿城区申请为省级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成为被社会、官方承认的公共文化,得到政府政策与财政的大力支持。而后成功申请成立“温州市人像绣研究所”入事业单位制的指标,意味着发绣研究所成为国家认可的区域公共事业单位,在事业入编制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双重保障体制下,发绣技艺的发展日渐加快,从高校走向社会,从学校的行政场所走向政府,并打开国门,走向世界。社会外力保护体系,包括学术界的论著学说、新闻媒体的采访宣传、社会人士的资金和人脉资助,笔者在中国知网检索一栏输入“发绣”一词,网页中显示相关内容共1085 条,不同学者对发绣工艺进行了不同程度、不同角度的论述。打开百度网,笔者输入“温州发绣”四个字,《温州日报》、瓯海新闻网、温州网、资讯频道等各大新闻媒体关于发绣的采访映入眼帘,阅读后,你便可了解发绣艺术的出处、作用、价值、研究的进程等。

发绣艺术直击民众的灵魂深处,在无形中扮演着“社会约定”的角色,它是传统实践生活的精髓。保持传统文化如发绣的本真性,也并非是一成不变地保持其原生态,对传统文化的一切如法炮制,萧规曹随般地将原有的文化奉为圭臬。每个时代都有其特定的文化价值取向,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即文化符合客观发展规律和时代发展前景,保持文化的本真性即保持文化时代的本真性。

猜你喜欢
真性温州研究所
睡眠研究所·Arch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温州瑞奥工贸有限公司
主体间性与个性:本真性伦理如何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
温州,诗意的黄昏
建筑原真性探微
睡眠研究所民宿
未来研究所
昆虫也会便便吗?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