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海岩,霍 红,梁鑫宇 ZHONG Haiyan,HUO Hong,LIANG Xinyu
(1.黑龙江东方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66;2.哈尔滨商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简称“龙江丝路带”,是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经济日益发展的今天,利润源已不单单是之前的以生产力中的原材料和劳动力为挖掘对象的第一利润源和第二利润源,新的经济增长点—第三利润源—物流领域,已成为企业中重点关注的对象。物流领域更是“龙江丝路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龙江丝路带”能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增长做出多么大的贡献,有很大一部分都取决于物流。人才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高校通过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来满足现在物流市场对人才的需求,进而促进“龙江丝路带”和其他物流活动(产业)的发展。
现如今,随着我国经济技术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也得以发展,但是相较于发达国家的物流技术水平,还是很多不足之处。产生这些不足的原因有很多,例如:人们思想观念问题,国家的政策法规有待完善,自然环境问题,物流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发展欠缺等。制约物流行业快速发展,除上述原因,最关键的还是物流人才的欠缺。而在当不同客户有不同的物流需求时,需要一支具备较高物流专业知识和丰富实践经验的物流人才队伍,去为这些客户提供最适合他们并且科学的物流服务。“龙江丝路带”是国家“一带一路中蒙俄经济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也是一条国际物流带。国际物流带更需要高素质的物流人才,他们需要掌握语言、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等方面的知识,而我国这方面人才却很缺乏。高校物流人才培养供给远远不能满足市场需求。根据教育部《2018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1]《2017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统计数据等测算,目前全国共有约2 279所高校开设了物流相关专业,其中中等职业院校742所,高等职业院校965所,本科院校572所,在校生数量约51万人,2018届物流相关专业毕业生约15.6万人。纵观国内各大高校的物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传统的物流专业注重物流业务能力、物流规划设计能力的培养。
目前我国的物流课程教学多注重于传统物流业务知识能力方面的教学,并未形成以物流科技创新和知识性人才为核心的物流教育目标体系[2]。当今世界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RFID技术、AGV自动引导车、无人机、TMS系统等设施设备与物流信息系统的开发与应用,提高了物流行业能力,并成为推动物流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这就需要物流人才除了要具备良好的物流专业基础知识之外,还要了解掌握这些新技术的运用。而目前大多数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教学中,还尚未完全将前端物流科技的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市场需求决定专业设置,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物流相关专业的建设上仍很茫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社会人才需求呈现多样化,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确立主动服务社会的理念。物流是一门应用与服务兼具的学科,培养应用型物流人才应与国家现阶段的相关战略相结合。为社会培养既有理论知识,又具备实践能力的人才。黑龙江的许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当前的物流课程的教学中,并没有以“龙江丝路带”这一战略为背景,没有将物流学科的专业建设与地方经济接轨,未切实让学生了解国家对“复语型、复合型、国际化”的物流人才需求,物流人才培养方法太过广泛,没有针对性。当学生毕业后,只懂得一些物流的相关基础专业知识,并不知道如何去将知识应用于现阶段国家的发展战略中,使得很多毕业生在市场上没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法适应社会的真正需要。
现有的物流专业实践教学,一方面受学校教学体制的限制,另一方面并没有长期固定的实践企业。因而导致物流专业学生在实践中并不能系统的、广泛的、深入的在企业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虽有的学校有校内综合模拟实验课,但是实验教学仅仅由老师来讲解,并未有相关物流企业的专业人员来给学生进行指导。因而一些在实践中产生的新问题,不能及时解决。学校只有和企业之间保持密切的联系,与企业人员进行深入的交流,才能获得现在物流行业发展的第一手资料,这是很宝贵的。大多数实践教学仍仅仅停留在让学生到企业参观,或找一些企业来为学生举办讲座交流或是到企业进行一些简短的现场教学。这些情况都表明现在物流课程在实践教学方法上投入不足。人才培养计划和学校的教学管理制度仍然对实践教学有一定的限制性。
当前许多专业都有竞赛和围绕学科开展的创新活动,物流专业的学生也应该积极参加此类竞赛和创新活动,为物流行业注入创新的血液。许多企业以及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都在逐步开展物流专业竞赛,有运输线路的规划设计、物流岗位的实践操作、学习先进物流系统操作等,可以说几乎涵盖了物流专业的方方面面。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物流竞赛,配备专业老师作为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完成竞赛题目,建立竞赛知识的题库和数据库,完善学生的相关技能的培养方式。通过参加这些竞赛,不仅能够有效地检验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还能提高学生的应用分析能力,学到一些独立于课堂以外的新知识。更重要的是,比赛大多采用团队合作的模式,学生们在比赛中能和他人相互协作、配合,感受到团队合作的魅力,在合作中共同进步。并且这种合作能力的培养,对日后学生在职场工作的提高能够起到很大的帮助。
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牢牢抓住“应用”这个关键词。“应用”即“实践”,高校要高度重视应用型物流管理人才的实践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现阶段动手操作能力不足的问题,将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的实际操作无缝对接,建立“高校+企业”的合作机制。高校在人才培养模式上要探索将实践教学这一环节进行模块化划分,依据不同模块进行教学,每一模块在结合物流系统原理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经济环境和相关行业需求,将核心要素加以提炼。每一模块都要尽可能与物流企业日常运作结合起来,使之融合,形成操作标准化、涵盖知识面广的模块化实践教学体系。针对学校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可以建立专业课教师与企业管理人员双向负责的“双导师制”实践教学监管体系,并在实践环节设立一些考核制度,一方面检验学生对理论的实践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可以实现精确指导,减少问题拖延时间,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体系的实施过程中,要不断进行监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在成绩考核方面,除原先学生的日常考核和期末考试以外,将实训(实践)内容成绩纳入最终成绩内。若学生对此教学体系有意见建议时,要仔细听取,对与教学不相适应的环节,及时修改。还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方式,及时了解目前的教学运行状况,不断将新的教学体系加以完善。例如对俄跨境应用型物流人才教学体系如图1所示:
图1 对俄跨境应用型物流人才教学体系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是教育的基础,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应用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大的作用。建设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师资队伍,是高校教学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也是高校实施人才强校的重要战略任务的关键一步,具备较强应用能力的教师是完成这些战略任务的核心。但是现在的应用型高校缺乏“双师型”教师队伍——既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物流管理专业相较于其他专业[4],十分注重实践的应用,物流人才培养的目的是为了在日后对物流行业进行实践和指导,促进物流行业较好较快发展。现在的专任教师理论能力都很强,但在面对一些物流企业遇到的实际问题时却往往束手无策,高校对教师的理论知识要求较强于实践能力。因而在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也要加强教师的实践能力。并且要与其他院校的物流专任教师保持较好的沟通和联系,资源共享。一些具有多年物流工作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高能力的地方物流公司职业经理或在仓储、配送、供应链等任何一方面的业务骨干均可以聘用为高校的兼职教师,可让其担任相关课程的教学任务,构建多元化应用型师资队伍,使教师的整体教学能力得到提升。
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日益增长,“龙江丝路带”作为一条国际贸易的物流带,一条要素集聚的产业带,一条互利共赢的开放带,为龙江的发展打开了巨大的空间。应用型本科高校应抓住机遇,将学生培养为“复语型”、“国际化”、“复合型”且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双强的现代型物流人才。紧跟时代发展需要,更好地推动物流行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