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物流网络发展研究

2019-02-27 13:30刘晓航曹晓军LIUXiaohangCAOXiaojun
物流科技 2019年2期
关键词:甘肃省物流节点

刘晓航,曹晓军 LIU Xiaohang,CAO Xiaojun

(兰州财经大学 丝绸之路经济研究院,甘肃 兰州 730020)

0 引言

物流网络是物流发展的载体,其网络结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物流发展乃至整个经济系统的发展水平。构建科学合理的物流网络是提升物流综合服务能力的基本保障,也是突破区域市场封锁、降低物流成本、缩短物流时间、促进经济良性发展的重要手段。一带一路背景下,甘肃省地处欧亚大陆桥重要区段,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战略通道,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从“走出去”的国际战略视角以及“连起来”的区域协同视角出发,重新审视其物流发展的外围环境,并对其自身的物流实体网络的内外适应性做出新的改变与战略部署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

目前对于物流网络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物流网络结构的演化研究,如戴卓(2017)[1]运用因子分析法与物流引力模型构建江西区域物流网络,并运用网络强度熵、网络冗余比、网络权重熵研究了江西区域物流网络的演化特征;陈勇(2016)[2]运用赫佛因德指数和区域分布非均衡系数模型,对绍兴区域物流网络的演化进行分析得到了各域面网络结构演化的差距较大。另一方面是物流网络的实际运行效应及应用研究,杨海龙(2015)[3]从区域协同视角的角度出发,提出了内蒙古区域物流网络“三纵两横、分层次、多节点”的结构;祝新、范雅(2017)[4]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重构的引力模型构建出广西的区域物流网络,并确定了各个物流节点的辐射范围;刘荷、王健(2014)[5]运用引力模型江海西区划分为以福州、温州、厦门和泉州为核心的四大物流圈;王玉勤(2015)[6]利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出贵州省轴辐式物流网络,并提出了贵阳物流圈、遵义物流圈以及六盘水物流圈;李明芳、薛景梅(2015)[7]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城市引力模型构建出京津冀区域物流网络,并提出“四轴九辐”的网络结构;张雪青(2015)[8]分析了区域物流网络构建的主要影响因素,以浙江省为例提出物流网络构建的思路和布局;涂云、张茹雪、李司齐(2016)[9]采用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出安徽省物流网络,为促进全省经济全面发展提供依据;曹炳汝、尹娣(2016)[10]运用因子分析法和引力模型构建了长三角区域以上海、南京、杭州物流圈为核心的物流网络。

综上所述,目前学者们对于物流网络的研究大多集中于枢纽节点的等级划分以及节点物流覆盖范围,其中覆盖范围采取定性分析,缺乏相应的实证研究,并且鲜有学者针对甘肃区域的物流网络构件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将熵值法和哈夫模型运用于物流强度和物流隶属度的度量中,并对甘肃省各个县域的物流网络进行深入研究,打破甘肃省原有的行政区域限制,重新构建甘肃省物流网络,并对其物流通道和物流圈的实际运行效应及应用进行分析,为甘肃省物流的发展提供依据。

1 研究方法及评价指标的选取

1.1 评价指标的选取

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的代表性文献[5-11]中出现的高频指标,结合甘肃省经济发展水平和物流发展现状,并依据科学性、层次性、系统性、可操作性等原则,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物流信息化、物流产业规模、物流基础设施建设4个维度、12项评价指标来测度甘肃省各个地级市、自治州的物流综合实力,如表1所示。

表1 甘肃省枢纽节点城市评价指标体系

(1)社会经济发展。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主要通过分析所在地区的外部经济环境确定其对于物流枢纽城市选择的影响,反映了城市的经济实力,在较大的程度上决定了物流业竞争力的水平。通常由地区生产总值、地区人均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第三产业增加值、全社会固定投资额来反映地区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地区物流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和保障,也反映了地区物流业发展潜力。

(2)物流信息化。物流信息的有效传递可以在很大的程度上提高物流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影响了区域物流发展水平,甚至成为制约物流发展的关键性因素。本文采用互联网用户和移动电话用户数衡量信息化能力。

(3) 物流产业规模。物流产业规模的大小与经济总量、产业结构和区域分工等因素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其中货运总量、货物周转量以及邮电业务总量是衡量一个地区物流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物流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借鉴相关文献的基础上,本文将其作为评价物流产业规模大小的具体指标。

(4)物流基础设施。物流基础供给能力是提升物流业竞争力的前提和保障,没有完善的交通运输设施和人员投入作为支撑,物流业的发展将受到严重制约,物流业竞争力难以提升。其中,货物运输总长度、民用载货汽车拥有量和物流业相关从业人数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物流业带动就业的能力以及人口物流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故本文将其作为评价物流基础设施的具体指标。

1.2 研究方法介绍

1.2.1 熵值法。对上述评价指标体系,主要通过熵值法来确定城市物流水平等级。通过求出每一个指标的权值以及各个指标下所有地级市、自治州分别占据该指标的权重,计算出各物流节点城市的综合总得分,即可对节点城市物流水平进行评价。模型如下所示:

其中:i为甘肃省各地级市、自治州,j为各项指标,Si为甘肃省各物流节点城市的综合物流得分,Wj为各项指标的权值,Pij为指标下第i个地级市占该指标的比重。

1.2.2 哈夫模型。枢纽节点城市在物流活动中会在一定的范围内产生物流辐射力。目前,研究物流节点辐射范围的主要方法有引力模型和哈夫模型[10-11],综合两种方法的比较以及本文研究内容的适用性,故将选择哈夫模型测度城市与县域之间物流引力的大小,公式如下:

式中:Lij表示县域归属于城市的隶属度,Mi为物流质量,由熵值法计算出来的Si表示,dij为城市i与县域j间的距离,β为距离摩擦系数,本文取β=2。其中,Mk·通常作为城市的势能,表示城市对县的影响。只要确定辐射对县节点城市最大的集合,就能确定城市物流节点的辐射范围。

2 甘肃省物流网络研究

2.1 确定物流枢纽节点城市

根据表1所确立的城市物流水平评价指标体系,搜集甘肃省14个地级市的原始数据指标,其中原始数据来源于2016年《甘肃省统计年鉴》、2016年《中国主要城市统计年鉴》。通过熵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计算,最终得到如表2所示的甘肃省各节点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通过聚类分析可将表2的甘肃省各节点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综合得分整体划分为3个层次,如下:

第一层次 (S≥0.1000):在整个评价体系中,兰州市的综合得分为0.318,处于绝对的优势中。兰州市作为丝路经济带上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沟通西南、西北的交通枢纽,随着兰渝铁路的开通运营,客运集散能力进一步提高;同时,武威保税区和兰州国际港务区等核心枢纽的建设推进兰州成为我国西北地区与中欧国家贸易往来的最大货物集散地,畅通“渝新欧”国际物流大通道,可将其定位为一级物流节点枢纽城市。

第二层次 (0.0500≤S<0.01000):白银、天水、武威、平凉、酒泉、庆阳、定西、陇南8个城市物流综合水平处于第二层次。这些城市作为跨区域物流与城市物流配送过程的中转桥梁,在整个物流节点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中枢神经作用,可将其定位为二级物流节点枢纽城市。

表2 甘肃省各节点城市物流发展水平综合得分

第三层次 (S< 0.0500):张掖市、嘉峪关市、金昌市、甘南藏族自治州、临夏回族自治州5个城市物流综合水平处于第三层次。这些城市的物流服务综合能力的排名处在后面,是因为城市经济的发展和相关物流基础设施都处于不成熟阶段,尚需要进一步的建设和发展,因此可将其定位为三级物流节点枢纽城市。

2.2 确定物流节点城市的辐射范围

查询全国铁路货运里程表和中国公路信息网,得到甘肃省1个一级物流节点枢纽城市,8个二级物流节点枢纽城市与5个三级物流节点枢纽城市之间的距离,将各地级市的距离以及物流综合得分等相关数据代入式(2)哈夫模型中,得到县域所属节点城市的隶属度,对隶属度进行分析可以得到如表3所示的物流节点城市辐射范围。

表3 甘肃省物流节点分布

由于城关区、武都区、白银区3个县域分别为兰州市、陇南市白银市的市政府所在地,不能够使用哈夫模型计算其隶属度,故本文将市政府所在地的县域直接规划为该市的物流覆盖范围,通过对县域隶属度以及城市群集聚效应的分析,分别将白银区和永昌县、金川区规划为兰州市和武威市的覆盖范围,得到如表3所示的甘肃省物流节点分布表。对各个县域隶属分析发现,物流辐射较大的区域主要集中在兰州、天水、庆阳等物流节点城市。其中,虽然定西市、临夏市、白银市的平川区、靖远县、景泰县、会宁县各个县域的经济发展方向不相同,但是其物流活动却呈现出聚集于兰州市的现象,处于兰州市的物流覆盖范围内;一些边缘地区的县域,如临夏县、康乐县、永昌县等,由于地理环境因素,导致与物流节点城市的联系强度较弱,物流发展水平远远低于处于核心地带的城关区、白银区等区域,所以为了有效利用当地资源,应该打破行政界线,按照区域物流发展,采取灵活的布局、区域协调发展的措施,形成布局合理、功能鲜明的区域物流格局。

2.3 甘肃省物流网络构建

丝路经济带是我国21世纪“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地处欧亚大陆桥重要区段,既是丝绸之路经济带互联互通的战略通道,也是我国向西开放的重要门户,通过对物流节点的强度以及辐射范围分析,打破原有的县域行政区域,得到如图1所示的物流网络:

甘肃省依托铁路以及公路综合交通网络,结合甘肃省十三五物流发展规划,对外经济联系特点、货物流量流向分布和节点层次划分等,形成了以兰州市为核心向四周辐射的一纵两横物流大通道:

(1)天水—兰州—酒泉物流通道(纵向),此通道向东经兰渝铁路、长江经济带和我国东部地区连通,向西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与中西亚和欧洲连通,发展成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物流主体功能区和辐射国内国际的物流主通道;

(2)兰临甘物流通道(横向),此通道是甘肃省向南辐射的物流主通道,重点通过沿途地区交通和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与川渝地区的物流联系,重点发展国际多式联运和国际物流组织;

图1 甘肃省物流网络图

(3)兰定平庆物流通道(横向),此通道是向东北辐射的主通道,重点加强兰州市与平凉市、庆阳市及陕西的物流联系,重点发展日用消费品、工业原材料物流,积极培育国际物流发展。

3 甘肃省物流网络分析及发展建议

3.1 物流网络通道分析及发展建议

通过对上述物流通道分析,发现目前甘肃省的物流通道辐射范围较小,主要集中在省内。从“走出去”的国际战略视角以及“连起来”的区域协同视角出发,为加强甘肃省的国际枢物流纽以及货物集疏运体系,提高国际物流组织运作能力,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完善甘肃省物流通道建议:

(1)加快跨区域的综合交通路网、综合交通枢纽、物流转运设施建设,构建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实现不同运输方式的无缝衔接,提高全省的货物运输效率;加快建设兰渝铁路、兰成铁路、兰州—定西—平凉—富县铁路,提升丝绸之路经济带铁路通道货运组织能力,实现货运重载化;加快兰州—西安、兰州—川渝、天水—平凉等重点高速公路建设和运能紧张公路的辅助通道建设,提高公路运输承载能力;以兰州中川国际机场为核心,积极拓展国际航线,重点发展面向东北亚的国际航空货物运输,培育发展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航空货运。

(2)以“一纵两横”物流通道为基础,依托省内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打通甘肃省西部地区向南与青海西部格尔木和西藏联系的酒敦格物流通道、甘肃省西部地区向北经策克口岸与蒙古国联系的酒策物流主通道、甘肃省向西南辐射的兰西拉物流通道,加强与青海、蒙古、西藏等地的物流联系,将甘肃省打造成为西北地区重要的货物集散和物流组织枢纽,实现货物通过甘肃省向东中转进入长江黄金水道,向西通过中欧国际班列运输到中西亚与欧洲。

3.2 物流圈分析及发展建议

综合分析甘肃省各地级市综合物流得分、节点城市物流节点辐射范围以及地缘信息可将物流节点城市划分为5大物流圈。

(1)兰白物流圈。该物流圈以兰州市为核心,覆盖白银、甘南等地区,依托兰州市强大的物流综合实力,重点发展国际航空物流、铁路物流、多式联运、区域分拨配送,充分发挥兰州的领导作用,强化其对兰白物流圈的辐射作用。目前来看,兰白物流圈发展具有较高的优势,远远超过其它物流圈的发展水平,因此应充分发挥该物流圈的作用,依托兰州新区综合保税区、兰州国际港务区保税物流区已建成的物流园区、货运场站和物流中心,带动临夏、金昌等区域物流的发展,同时进一步整合产业、资源、交通网络,逐步缩小区域间物流发展水平差距,形成省内区域协调机制,实现区域物流协调化发展。

(2)酒嘉物流圈。该物流圈包括酒泉市和嘉峪关市,以酒嘉新区建设为主,重点发展金属、新能源装备制造、农产品及加工品物流,强化功能优势互补;当前酒嘉城市间集聚功能和辐射带动作用较弱,区域经济整体优势尚未形成,应加快酒嘉物流圈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同城化建设,促进经济集聚和人口集中,促进对外贸易,积极培育国际物流发展。

(3)平庆物流圈。该物流圈中主要包括平凉、庆阳两市,主要发展能源石化物流、农产品及加工品物流。目前平凉、庆阳地区水资源较为缺乏,不足以支撑当地的煤炭、石油大量转化,应依托综合交通网络、一纵三横物流通道的优势,提高甘肃省内市域之间的流通效率,形成集运输、仓储、集散、通关功能于一体的物流节点体系,提高货物的流通能力,实现煤炭、原油的短途外运及异地转化。

(4)金武物流圈。该物流圈主要包括金昌、武威两市,自然资源丰富,镍、钴及铂族贵金属储量均占全国90%左右,地处甘、青、蒙交汇处,是兰新经济区的重要节点,连接西北与华北的重要通道。目前,金武地区自然生态环境脆弱,中心城市功能互补性不强,县域间发展不平衡,随着周边地区经济整合崛起和快速发展,区域竞争压力不断增大,应加快金武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充分发挥其地缘优势,形成新的经济合力,促进向外拓展和向内融合发展。

(5)天陇物流圈。该物流圈包括天水市、陇南市,其中天水市地处陕西、甘肃、四川3省交汇处,为国家规划的公路运输枢纽城市,依托区位优势构建陇东南区域立体交通网,重点发展装备制造业、能源化工业、特色农产品,打造甘肃省区域物流信息平台,在信息共享基础上,逐步整合海关、港口、机场等相关单位,打通快速配送通道网络,建设分拨中心、配送中心和末端节点的网络体系,带动其覆盖县域内物流信息化的发展,提高物流信息化管理和县域内物流运输效率,将天水建设成为丝绸之路区域信息交通物流枢纽城市,带动陇南特色农副产品的产业优势,发挥与我国西南地区联系的新通道优势,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长江经济带重要物流节点,进一步提升其作为重要节点城市的支撑能力。

4 结束语

本文以甘肃省14个地级市的截面数据为基础,构建城市物流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熵值法以及哈夫模型确定14个地级市的物流强度等级以及辐射范围,打破原有的行政区域规划,重新构建甘肃省的物流网络,形成一纵两横物流通道和5大物流圈,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建议,将甘肃省打造成为“一带一路”经济带的国际货运枢纽。

猜你喜欢
甘肃省物流节点
致敬甘肃省腹腔镜开展30年
CM节点控制在船舶上的应用
甘肃省机械工程学会
甘肃省发布第1号总林长令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lectronic equipment usage distance for common users
基于AutoCAD的门窗节点图快速构建
甘肃省天水市泰安县桥南初级中学
本刊重点关注的物流展会
“智”造更长物流生态链
抓住人才培养的关键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