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海东
摘要:传统美德是优秀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传承多年已经融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培养中华传统美德,不仅是德育、树立优良品质的重要一环,更有助于传承中华文化,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师应在课堂上通过对传统美德的教学,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进行有效完善,为素质教育的全面实行添砖加瓦。
关键词:传统美德;道德与法治;践行
道德与法治课程贯穿于九年义务教育教学的始终,对于中小学生的德育、帮助中小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起到了重要的作用。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具备基础法律素养的前提下培养优秀道德品质。传统美德作为优秀道德品质的一部分,蕴含着传承多年历经考验的道德品质,有效地将其和道德与法治课程相融合,能够帮助学生了解中华文化,培养优良品质,建A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一、将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必要性
(一)传统美德对于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重要性
德育在中国的教育历史上一直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汉朝时对于人才的推举就是“举孝廉”,即以品德选取人才,虽然后续的科举制逐渐将人才选拔的标准由品德转变为才能,但是社会对于这些人才依旧有极高的道德要求。具有优秀道德品质的人即使能力有所欠缺,依旧可以为人所信任,而道德品质不足的人即使能力再强,也不会被委以重任。可以说,道德水平才是衡量一个人的根本标准,重视德育本身就是优秀的传统美德。
一个人的道德教育影响着他的为人处世和看待世界的角度,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传承中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初中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道德与法治课的设立也正是为了满足这一要求。初中生正处于自我意识觉醒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正是培养正确价值观念的黄金时期,然而初中生受限于心智发展水平和认知世界的能力,仅依靠自己难以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美德教育就成为关键。将传统美德教育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准确理解传统美德故事中蕴含的哲理,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传统美德,促进德育的发展。
(二)当前道德与法治教学中传统美德教育缺失
虽然学校和教师对于德育十分重视,对于传统美德和道德与法治教学的融合也十分关注,但是在教学活动中依旧存在着一些不尽如人意的问题需要解决。中华传统美德在融入课堂教学时不能有针对性地融入,泛化教育使得学生对于美德的理解流于表面。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以说理性教学为主,只是告诉学生传统美德是什么,而没有告诉学生传统美德应该具体怎么做。以简单的爱国为例,每个人都知道应该爱国,但是怎么样才算爱国呢?爱国应该是在国家受到侮辱时勇敢地站出来维护国家的尊严,对于学生而言,履行好自己作为学生的职责,在将来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其实就是爱国。
道德教育脱离实际也是一个重大的问题。道德不是空中楼阁,相反,它贯穿于我们的生活之中,体现在行为举止之上。美德不是一个空头口号,而是对自我行为的强制约束,是约束自己的行为。许多时候美德教育仅是对于别人的要求,而不是对自我内心的控制,这样的美德教育是错误的;美德不是几个词,不是轻飘飘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而是要求践行的人在生活中能够遵守自己的承诺,友好地对待每一个人。
二、选取合适的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
(一)传统美德应当富含历史文化内容
要将传统美德融入教学中,首先要明确哪些是传统美德。顾名思义,传统美德是经过了五千年中华文化洗礼,经过多代入的践行所传承下来的优秀品质,甚至可以说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例如贯穿古今的“孝文化”,就是传统美德的一种:要能够对父母的养育之情感恩,在成长的过程中力所能及地回馈父母。
不仅如此,还有一部分传统美德来源于相关的历史人物,诸如《论语》中所提及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曾子提出的“吾日三省吾身”的慎独思想,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优患意识,顾炎武“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社会责任感,范仲淹“先天下之优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壮志豪情……这些历史人物的优秀美德随着这些人物的事迹一起影响着每一代华夏子孙的成长,蕴含着丰富的中华历史文化。
(二)传统美德应当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
要传承传统美德,还应当对这些美德有所取舍,选择符合时代精神的美德进行继承,抛弃已经落后的品质,对不适应社会发展的美德进行合理改编。这其中最典型的要数封建社会下一直为人们称颂的“忠君”思想。我国作为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是国家的主人,我们应当忠诚于祖国而非某位君主。将“忠君”的思想放到初中教学中明显不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而一些与时代精神相辅相成的美德,诸如之前提到的爱国、诚信等,则可以作为学生的学习内容。学生在学习这些传统美德的同时,对于时代精神也有所领悟。新时代的背景下,国家对于美德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融合,培养出适应时代需求,兼具传统美德的优秀人才。
三、将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教学的途径
(一)以榜样人物鼓舞学生、激励学生
我国每年都会进行“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这些被选出来的优秀人物身上都具有值得学习的优秀品质。教师可以将这些人物事迹作为榜样,用这些现实存在的人物和事例激励学生向他们学习,学习这些榜样人物身上的品质和对待生活的信念,体会其举动的感人之处,有助于帮助学生培养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
马旭就是2018年感动中国人物中的一员,她为家乡捐赠1000万元投入教育建设的事迹引起广泛关注。这位老人日常生活簡朴,将积蓄一点一滴地攒下来,没有用于改善自己的生活,而是回馈社会,帮助更多的人。颁奖词中这样描述她:“毕生节俭,只为一次奢侈;耐得清贫,守得心灵高贵。”这种举动正诠释了传统美德中“达则兼济天下”的品质,她用行动诠释了美德在人性照耀下散发出的熠熠光辉。通过这种榜样人物的事迹,对学生进行激励,帮助他们学会感恩社会、回馈社会。教师可以为学生播放颁奖晚会的视频,观看对这些人物的采访,了解他们是在什么样的心理驱动下做出这样的行为,从而了解道德对于人内心的重要性,重视起对传统美德的学习。同样,学生还可以通过这些榜样,了解到美德应该如何外化,美德并不是说说就有的,它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之中。
(二)以身边实例教育学生、引导学生
如果说榜样人物给予的是精神上的鼓励,那么身边的道德楷模就是培育美德的重要动力。榜样人物的事迹确实能够感染许多人,但是這些事迹往往是罕见的、不容易完成的,也正是由于此才成就了榜样人物。但是这些事迹对于学生来说太过遥远,学生在学习时或许会敬佩,但是难以在现实中践行。这就需要我们发掘身边具有美德的榜样,通过触手可及的事迹,让学生学会从小事入手,从点滴开始培养美德。
如之前提到的感动中国人物马旭,学生可以从她的身上学会感恩、学会回馈社会,但是如果要学生坚持几十年节俭生活然后将自己的积蓄捐赠出去,这明显是不切实际的。许多榜样人物之所以能够成为榜样,是因为他们的举动中对于品格的坚守压过了人性的本能,他们才能够在纷繁的社会中脱颖而出,这种程度是大多数学生所无法达到的。而身边的事例更加贴近生活,如某同学在学习时能够节约纸张,对纸张进行多次循环利用,这其中体现的节约的美德就可以供其他同学学习。教师可以通过对这些体现美德的小事进行口头或者实质上的表扬,用表扬的形式驱动学生践行这些优秀的传统美德;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每个月在班级中进行道德小楷模的评选,让同学们推选出他们认为值得学习的道德榜样,为美德的学习营造氛围。
(三)以教材内容教育学生、启发学生
道德与法治课在初中作为一门正式科目,有其固定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应当遵循课程安排,通过对书本上的知识进行联想与拓展,帮助学生从书本上学习传统美德。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如举办相关的实践活动,布置有关传统美德的实践作业,充分挖掘教材内容,帮助学生培育优秀传统美德。
例如,在引导树立正确的消费观这一章节,教师就可以通过编排舞台剧的形式,帮助学生在掌握这一章相关知识的同时,对相应的传统美德也有所领悟。教师可以让四名同学分别扮演四种不同消费观念的人:攀比消费、求异消费、盲目消费和理性消费,让四名同学在维持自己消费观人设的同时相互辩论,让同学们认识到什么才是应该具有的、正确的价值观。与此同时,这些消费观中还蕴含着相关的传统美德,比如盲目消费,就是没有秉持节约的传统美德,对于自己的物品不能进行有效的规划和利用,重复购买造成浪费。教师在帮助学生树立起理性消费观的同时,还可以帮助学生培养勤俭节约的意识,将优秀传统美德与教材内容相融合,帮助学生理解美德,也让美德教育落到实处,避免空谈。
总之,传统美德作为中华文化的核心,对于道德品质的培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承都存在重要价值。教师在道德与法治课上融入传统美德,通过多样的教育方式和树立榜样带来的力量,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培养传统美德,加强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胡永梅.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新思路探究[N].贵州民族报,2019-09-05(B03).
[2]李玉洁.问题与对策:论中华传统美德融入道德与法治课[J].大众文艺,2019(15):234-235.
[3]陈芳.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渗透[J].西部素质教育,2019,5(15):37.
[4]李桃.浅析中华传统美德与初中道德与法治的深度融合[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9(7):145-146.
[5]刘舒宁.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9.
[6]缪书梅.刍议初中道德与法治中的传统美德[J].名师在线,2019(5):86-87.
[7]钟小松.如何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融入中华传统美德教育[J].西部素质教育,2018,4(8):34-35.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