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佳璐
摘要:道德与法治是一门综合性学科,对于学生的基础文化知识积累、个人综合素质养成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培养都有重要的促进意义,对于学生的学科素养教育意义重大。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方面。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存在一些问题,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从而使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落到实处。
关键词: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教学策略
一、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是一门以初中生生活为基础,以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和法治素养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综合性课程。2016年,林崇德教授等人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课题,由此教育改革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3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等六大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18个基本要;点。在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中,核心素养主要由国家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和公共参与构成。
二、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育的重要性
由于受应试教育以及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往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往往是单纯的理论性教育,课本是学生学习的唯一渠道,教师画重点、学生死记硬背是科目学习的基本方法。单一的教学方式、单调的学习模式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导致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不足,科目教学效率较低。自学和核心素养教育提出以来,给科目教学规划了更为直观、更为全面的教学渠道,能够促进学生在课本学习的基础上开展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健康的生活意识,还能够培养学生的责任担当与创新实践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方式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学习经历,完善学生的学习感知,促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文化基础与实践技能的全面发展,真正实现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统一进步、全面促进、协调发展。
三、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是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一个方面。其应该属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部分的“责任担当”素养。责任担当,主要是指学生在处理与社会、国家、国际等关系方面所形成的情感态度、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培养学生的政治认同,就是要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坚持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处理好自我与社会的关系,发展成为有理想、有信念、有道德、有文化的“四有”青年。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历和学识尚浅,对国家的历史国情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认识,国家意识薄弱,对国家的认同感不强。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师给学生创设生动、形象的情境,能让学生能够认同国家的历史,不断激发学生的政治认同。
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三课第二框《参与民主生活》为例,课本在民主选举这一知识点中设置了“探究与分享”环节:在“投谁一票”的问题L你怎么想?在课堂中,教师可以创设民主选举的情境:学生自愿扮演选举人和被选举人,设置部分学生担任主持、发票、唱票、监票人员,被选举人在全体成员面前进行简短的竞选演讲,实行无记名投票后当场宣布竞选结果。在活动过程中可设置多种选举形式,如直接选举、间接选举、差额选举、等额选举,让学生能够在活动中搞清几种选举形式的区别。宣布竞选结果后,请学生谈谈自己是根据什么标准来选举的,教师注意归纳总结,可以加入课本“探究与分享”中的几种说法,让学生进行讨论交流,明确民主选举遵循公开、公平和公正的原则,意识到我国的民主是最真实、最广泛、最管用的民主,从而促进政治认同。
2.构建议辩,培养理性精神
“理性精神”属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文化基础”部分。科学精神强调理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以及勇于探索的精神。按照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初中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思维的高速发展时期,这个阶段已经具备了抽象逻辑思维,思维具有可逆性、补偿性和灵活性。因此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主动的思考,能够对现象和问题进行分析与辨析,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实现学生思维向高阶转变的过程,从而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
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上册第八课第二框《敬畏生命》為例,教师在讲授生命至上这一内容时,可以构建“议辩型”活动课堂,让学生针对.些思辨性新闻做出辩证分析、理性思考。2019年3月30日,四川省凉山州木里县发生森林火灾,多名救火人员不幸牺牲。大家在向英雄致敬的同时,也有人提出疑惑:海拔4000米的无人区,为什么要冒着生命危险去救火,值不值得?让学生先自行思考,然后把观点相近的学生分为一组,以组为单位进行辩论,这样从个体到集体,最后回归个体,让学生在相互辩论中感受生命的宝贵,教师进行引导,除了珍爱自己的生命外,还有责任,有他人、国家、社会,应该探索生命的意义,每个人都是平凡的,但也可以是伟大的。学生在议辩的过程中形成理性的思维,树立理性精神。
3.精选案例,养成法治意识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关键环节,法治意识也是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之一。提高学生的法治意识是道德与法洽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初中阶段是人格形成和塑造的关键时期,是社会意识形态形成的黄金时期,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对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推动全面依法治国的进程具有重大意义。但是教材中的法律规范抽象枯燥,不易学生理解和接受。利用案例来教学法律,可以让抽象的法律知识变得更加具体形象、更具有说服力,而案例的正确选择和巧妙设计是道德与法治课成功的关键。教师要善于捕捉时事热点话题,以具有典型性、时效性和争议性的真实案例为依托,增强学生的法律认知,加深法律理解,提升法治意识。
以道德与法治七年级下册第九课第一节《生活需要法律》为例,教师选取“运用你的经验”中的违反反家庭暴力法、退学上私塾违反义务教育法、违反环境保护法规定受到处罚三个分别来自于家庭、学校、社会的场景,引发学生思考。在课堂上,进一步让学生搜罗生活中曾经听到、看到、遇到的法律,展开联想,以说明法律的重要性。教师还可以补充“国内多地机场受无人机干扰”的案例,说明没有法律约束所带来的危害,培养学生的法治意识。在“探究与分享”中通过人一生中的权利义务与各项法律的联系及分类,说明权利与义务伴随每个人生命成长的全过程。教师在此继续追问:“你还知道我们的哪些权利,我们必须履行哪些义务”,让学生对照自己,挖掘自身的权利和义务,补充受教育、劳动等权利和义务,培养权利义务意识,提升法治意识。
4.动之以情,促进公共参与
“公共参与”属于《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社会参与”部分。它要求学生在日常活动、问题解决、适应挑战等方面形成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和行为表现。公共参与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参与。鉴于初中生的社会经验比较贫乏,参与社会公共事务的机会极少,公共参与意识和能力较弱。教师可创设情境,用真实的人和事感染、影响学生,引起学生的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认同,从而唤醒学生的内在驱动力,激发学生自觉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
以道德与法治九年级上册第四课第一框《夯实法治基石》为例,在教学的最后,教师设计“全民参与,共享法治”环节,首先播放了一则聂树斌案推动者郑成月的专访视频,再现了时任公安局副局长的郑成月从2005年揭露聂树斌案“一案两凶”开始到2016年12月聂树斌冤案昭雪,10余年来顶住种种压力、迫害和打击报复,坚持致力于聂树斌案复查直到还当事人及其家人一个公道。如今,这位英雄却身患重病,陷入绝境,但他依然坚持“我是人民警察,我对人民负责!为聂树斌的案子我不后悔。”他微弱却坚定有力的话语深深地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老师和同学,在心疼、敬佩、致敬这位幕后英雄的同时,也深深地领悟了建设法治中国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需要一代又一代人的艰苦奋斗,从而激发学生践行法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请写下你想对郑警官说的一句心声”“你觉得应该怎样接过郑成月手中的‘接力棒,为法治中国做贡献”,最后的这两个活动使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使书本知识与社会实践相联系,将法治教育从学校课堂延伸至社会舞台,引导学生从自己做起,从现在做起,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觉践行法治行为,积极主动地参与法治中国建设,成为法治的忠实祟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从而将法治精神內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公共参与。
总之,道德与法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绝不是简单的理论说教,也不是单纯的知识灌输,而是要创新教学方式,注重实践教学,提高综合素质,做到深入学生内心,规范学生行为,指导学生实践,这样才能够将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落到实处,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让道德与法治的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生花。
参考文献:
[1]武兴华.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哲学思辫[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
[2]傅丹丹.聚焦学科核心素养打造生本法治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
[3]李金露.核心素养视域下批判性思维培养的问题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17.
[4]刘艳玲.初中道德与法治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研究旬刊,2017.
编辑 杜元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