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

2019-02-26 10:32:28李桂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年8期
关键词:海绵状毛细血管动静脉

李桂华

(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第四人民医院 云南 红河 661600)

众所周知,患者颅内血管出现先天性的发育异常情况时,极有可能出现脑血管畸形,具有非常高的致残率以及致死率。患者的临床表现主要为自发性出血。因此对患者进行准确以及及时的诊断显得尤为重要[1]。本文正是基于此,选择了4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究和分析CT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畸形诊断的应用价值。现将具体情况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1月在我院进行了脑血管畸形检查的40例患者为对象。所有患者中有男性患者27例,女性患者为23例,年龄为20~74岁,平均年龄(46.72±5.03)岁,所有的患者均采取CTA以及DSA进行检查,两种检查方式的间隔时间平均值为(4.31±0.84)天。所有患者的一般资料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患者结合以往病史以及临床表现,经影象学检查,高度怀疑脑血管畸形。

排除标准:血液系统疾病者、肺部感染者、精神疾病者、进行抗病毒治疗者;其他严重合并症者。

1.3 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取CTA以及DSA两种方式进行诊断,CTA检查方式主要为:采用64排128层螺旋CT进行容积扫描,层厚0.625毫米,层间距0.625毫米,非离子型造影剂碘浓度为300毫克每毫升,高压注射器注射流速4.0~5.0毫升每秒,运用小剂量团注方式注入70~80毫升造影剂。沿着患者动脉血流方向扫描患者从颅底至颅顶的图像,扫描时间为一分钟以下,图像采用Add/Sub软件减影出减影图像,然后对图像进行最大密度投影、表面阴影显示、容积再现、多平面重组等后处理,处理时间约为半个小时[2]。DSA的检查方式为:对患者右侧股动脉进行穿刺,之后选择患者的椎动脉以及双侧颈内动脉进行插管,对其进行正、侧位的检查。采取非离子型对比剂,总量为10~14毫升,流速为每秒6~7毫升。一旦患者显影存在不理想的情况,可以对患者进行左或右前45°拍摄换患者的斜位片。

1.4 观察指标

对患者的检查结果以及治疗满意度进行观察和对比。

1.5 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当中患者采取SPSS21.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对比,计数资料采取百分比表示,χ2检验,计量资料采取±s表示,t检验,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CTA检查以及DSA检查结果之间的对比在

40例患者中,CTA检查有18例患者诊断结果为动静脉畸形,10例患者为静脉血管畸形,4例患者为毛细血管扩张症,4例患者为海绵状血管畸形。而经过DSA检查之后,有17例动静脉畸形,10例静脉血管畸形,4例毛细血管扩张症,5例海绵状血管畸形。

2.2 两组患者CTA检查以及DSA检查满意度之间的对比

患者对于CTA的满意度为96%,对于DSA的满意度为79%,患者对于CTA的满意度显著高于DSA(χ2=2.361,P<0.05)。

3 讨论

脑血管畸形是指患者颅内血管床出现发育畸形,动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静脉血管瘤以及毛细血管扩张症是这一疾病的四种类型。患者主要的临床表现为癫痫、蛛网膜下腔出血以及脑内血肿等等。依据以往的研究数据发现,近几年来,我国血管畸形致死率达30%以上,对患者的生命造成了极大的威胁。一直以来,DSA都是进行脑血管疾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DSA只能显示二维图像,而且也是有创检查,出现并发症的概率较大,大大限制了这一检查方式在临床当中的应用[3]。CTA也是一种血管成像技术,具有无创性,这一检查方式可以通过VR技术将患者病灶的三维空间关系进行显示,同时还可以将患者的血管内壁、血管腔内以及腔外病变进行显示,实现更加精细化的显像。

在本文研究中,选择了40例患者为对象,所有的患者均采取CTA以及DSA进行检查。对患者的检查结果以及患者满意度进行对比。在参与研究的40例患者中,CTA检查有18例患者诊断结果为动静脉畸形,10例患者为静脉血管畸形,4例患者为毛细血管扩张症,4例患者为海绵状血管畸形。而经过DSA检查之后,有17例患者诊断为动静脉畸形,10例患者为静脉血管畸形,4例患者为毛细血管扩张症,5例患者为海绵状血管畸形。患者对于CTA的满意度为96%,对于DSA的满意度为79%,患者对于CTA的满意度显著高于DSA(x2=2.361,P<0.05)。

综上所述,在进行脑血管畸形患者的诊断时,采取CT血管成像方式进行诊断,能够有效显示患者的基本情况,提升患者对于护理的满意度,值得在临床进行推广。

猜你喜欢
海绵状毛细血管动静脉
90锶-90钇敷贴器治疗单纯性毛细血管瘤的护理体会
髓周动静脉瘘1例报告
肺动静脉瘘38例临床分析及诊治
纵隔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对比分析(附4例报告)
CT和核磁共振成像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效果观察
3例肺动静脉瘘的外科治疗
持久性发疹性斑状毛细血管扩张一例
疏通“毛细血管”激活“神经末梢”
中国火炬(2014年8期)2014-07-24 14:30:21
29例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术的护理
海绵窦海绵状血管瘤的磁共振成像诊断及显微外科手术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