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古代医生的职业形象*

2019-02-26 08:27:43周路红
医学与哲学 2019年1期
关键词:孙思邈医家医生

周路红 李 俊

职业形象是在职业活动中承担着内在精神展示和外在物质表现的一系列客观状况的显现,即在公众面前树立的印象,包括外在形象、品德修养、专业能力和知识结构等。古代医籍虽然没有系统阐述医生职业形象的专著,但古代医家非常重视医生的职业形象,对此多有论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方》第一卷所写的《大医精诚》一文,这篇文章被认为是中国古代医学史上第一篇系统阐述医德思想的文献[1]。孙思邈用“精诚”二字对医生的专业能力和品德修养做了高度概括,并对医生的职业形象也提出具体要求。认为医生对于人的生命应保持高度的尊重,深刻认识到医生职业的重要意义,保持医学职业的荣誉和可贵的传统,自觉遵守医生的职业道德规范,对当代医生塑造职业形象具有启示和借鉴作用。

1 古代医生对职业形象的认知

医生,顾名思义就是掌握医药知识、以治病为业的人。古代对医生有医师、医士、医生、医家、大夫、郎中等多种称呼,又有神医、良医、高医、太医、御医、庸医等区别。但无论哪种称呼,医生被赋予救死扶伤的神圣职责。救护生命垂危者,照顾伤病者,是医生的基本责任。孙思邈认为医生要能胆大心细,智圆行方,亦即“行方智圆”。孙思邈引用老子的话:“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意在说明医生应遵循人的基本道德。

1.1 古代医生博爱无私的职业精神

元代王好古在《此事难知·序》中说:“盖医之为道,所以续斯人之命,而与天地生生之德不可一朝泯也。” 医生的职责是帮助人们延续生命、维护健康,如同天地孳生繁衍万物的大公无私的恩德一样,不可以一时消失;昭示了医生的重要性和医学的重要价值。自古以来,人们对医生这一职业寄予无限的尊重与希冀,医生也把自己的人生理想追求赋予这一神圣的职业中。北宋著名文学家和政治家范仲淹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古训,成为医生人生追求的最高境界。晋代杨泉《物理论》说:“夫医者,非仁爱不可托也;非聪明理达不可任也;非廉洁淳良不可信也。”说明仁爱忠厚是医生的基本品德,通达事理、敦厚善良的医生才值得信任,可以性命相托。明朝王绍隆《医灯续焰》说:“医以活人为心,故曰:医乃仁术。”清代喻昌在《医门法律·问病论》说:“医,仁术也。”仁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高道德原则和人格理想,仁术是仁德在中医学上的具体表现,也是道德行为的推动力[2]。医生奉行儒家仁爱思想,恪守推己及人的处事原则,对待病人,视人犹己,“人身疾苦,与我无异。凡来请召,急去无迟”。甚至在危难时刻舍生忘死,无私奉献,闪耀着人性的光辉。明代龚廷贤在《万病回春》说:“(医)勿重利,当存仁义,贫富虽殊,药施无二。”“重义轻利”是古人所追求的君子人格,也是古代医生道德高尚的重要特征。清代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华序》说:“良医处世,不矜名,不计利,此其立德;挽回造化,立起沉疴,此其立功也。”古代名医以不计名利、起死回生来实现立德、立功的人生理想[3],彰显了古代医生崇高伟大的职业精神。

1.2 古代医生博学精诚的职业行为

中医药学博大精深,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黄帝内经》说:“圣人之治病也,必知天地阴阳,四时经纪,五藏六府,雌雄表里,刺灸砭石,毒药所主,从容人事,以明经道,贵贱贫富,各异品理,问年少长,勇怯之理,审于分部,知病本始,八正九候,诊必副矣。”说明治病时既要通晓天文地理自然规律,又要掌握医药知识,还要熟悉人事、重视患者情志的变化,才能做出正确诊断。东汉医学家张仲景认为人体变化莫测,只有才高识妙的人才能从事医学研究。面对复杂多变的病情,孙思邈要求医生在诊疗的各个环节都应当做到专心致志、严谨审慎,稍有不慎就会酿成无法挽回的结果。

《黄帝内经·素问》第七十七篇《疏五过论》和七十八篇《征四失论》是最早论述医生职业行为的古代文献。医生由于不精通医术,不通晓人情事理,诊治病人会出现五种过失,“诊病不审,是谓失常”,故有“五过”;同时指出医生有“四德”可以克服“五过”。唐代医学家王冰把“四德”解释为天道、藏象、人事、脉色。“五过四德”从正反两方面说明从事医疗工作要求医生具备两方面的能力:一是深厚渊博的专业知识,二是认真谨慎的职业素养,只有二者兼备才能博施济众,惠及众生。龚廷贤继承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思想,把“五过四德”总结概括为“医家十要”:“存仁心、通儒道、莫嫉妒、勿重利、通脉理、识病原、知运气、明经络、识药性、会炮制”,对医生崇儒重道、重义轻利的品德修养和掌握理法方药和辨证论治提出明确详细的要求。明代医学家陈实功《外科正宗》的“医家五戒十要”、王绍隆《医灯续焰》的“为医八要”以及清代医学家张璐《张氏医通》的“石顽老人医门十戒”,借鉴佛教“五戒”的内容,对医生职业行为的要求更加严格细致,进一步丰富了孙思邈“大医精诚”的思想内涵,指正医生习以为常的错误观念和行为,警示医生要加强道德修养和提高医疗技术。

1.3 古代医生端庄仁厚的外在形象

医生的外在形象包括医生的气质风度和衣着容貌。《黄帝内经》对医生的外在形象有一些简要的描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众脉不见,众讻弗闻”。要求医生在诊疗时表现出目不旁视,专心致志,全神贯注的风度。孙思邈认为医生应表现出严肃庄重、宽厚仁慈、不卑不亢的气质。南宋《小儿卫生总微论方·医工论》中说:“凡为医者,性情温雅,志必谦恭,动必礼节,举止柔和。”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行方智圆心小胆大论》中要求医生应“宅心醇谨,举动安和,言无轻吐,目无乱观”。行为端庄、谦逊从容、以礼待人,既是对病人内心感受的尊重,也是医生德行淳厚外化于行的直接展示。正如《日内瓦宣言》所说:“在行医中一定要保持端庄和良心。”

2 古代医生职业形象的修养路径

儒家经典著作《大学》概括了道德修养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教导人们:“自天子以至于庶人,一是皆以修身为本。”对中国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古代医家在儒家思想的指引下,以仁者爱人之心,专心致志,精研医术;以自我约束,自我改造,慎独自律,维护医生的职业形象。

张仲景提出“多闻博识”的习医方法,他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写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巨著《伤寒杂病论》。该书备受医家推崇,南北朝名医陶弘景曾说:“惟张仲景一部,最为众方之祖。”这部具有奠基意义的中医临床著作将张仲景推向医圣的崇高地位。明代医学家李时珍“搜罗百氏”、“采访四方”,躬自践行,历经三十年,参考文献八百多部,撰写了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本草纲目》,李时珍也被后世尊为“药圣”。明末医家裴一中在《言医·序》中说:“医,故神圣之业,非后世读书未成,生计未就,择术而居之具也。是必慧有夙因,念有专习,穷致天人之理,精思竭虑于古今之书,而后可言医。学不贯今古,识不通天人,才不近仙,心不近佛者,宁耕田织布取衣食耳,断不可作医以误世!” 叶天士对其子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医学是一项崇高伟大的事业,并非谋生的工具。只有懂得医生职责的重大,勤奋好学,博采众长,苦心专研才能成为精通医术、心怀苍生百姓的大医良医,指明了医生的修养途径。

扁鹊、华佗、张仲景、孙思邈、李时珍这些名垂千古的杰出医学家已经成为医生职业形象的代表,他们的事迹曾经激励过无数的古代医生。三国时代的名医董奉治病不取钱财,只求治愈的病人在其住宅周围种植杏树。董奉把成熟后的杏换成谷物,用来赈济穷人,人们为了感激董奉的德行,写下“杏林春暖”的条幅挂在他家门口,留下“誉满杏林”的佳话。金元四大家李杲面对时行疫厉,比比至死的惨状,内心悲戚,废寝忘食,研制医方,活人无数。明代名医赵献可之子赵贞观精于医术,质朴淳古,忠实厚道,治病不论贵贱,不分昼夜,从不计较利益。他们仁义之举既秉持医生的职业传统,也为医生的职业形象增添了光彩。

近年来, 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化,医院逐步市场化,医生承载的责任已经远远超越了其职业本身。社会对医生职业行为的期望与医生现实行为的反差自然引发了社会对医生群体的质疑,医患矛盾冲突也影响了医生在公众中的形象,各种不和谐的声音屡有出现。有研究表明,医生的“诊疗效果”和“衣着面容”得分较高[4],说明医生的医术以及外在形象得到了社会的充分认可。然而当医患之间出现信任危机,发生医患冲突时,个体事件就会殃及到整个医生群体,医生的职业形象受到患者的质疑也就在所难免。因此,医生在对医术精益求精的同时,用医学所彰显的人本精神对待每一位患者[5],给予生命最大的尊重,给予患者亲人般爱护和关心,以此弥合医患之间的信任危机。回归医学的初心,凭借良知和尊严行医救人,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医者仁心的职业形象必将得到大众的尊重。

猜你喜欢
孙思邈医家医生
最美医生
安徽医学(2022年3期)2022-03-22 09:17:36
孙思邈与屠苏酒
基层中医药(2020年4期)2020-09-11 06:30:20
孙思邈的长生之道——饮食之道
基层中医药(2018年3期)2018-05-31 08:52:13
医生
小太阳画报(2018年3期)2018-05-14 17:19:26
望着路,不想走
文学港(2018年1期)2018-01-25 12:48:30
换医生
药王孙思邈
“正统四象说” 与“医家四象说” 相关问题辨析
清代著名医家莫枚士之《经方例释》临证用药思路探析
中医研究(2014年11期)2014-03-11 20:29:53
孙思邈学术思想点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