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绝诗书画 一官归去来
—— 扬州画派代表人物郑板桥

2019-02-26 05:05文/宋
藏天下 2019年1期
关键词:郑燮画派郑板桥

文/宋 云

◎郑燮墨竹扇面(贵州省博物馆馆藏)

绘画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传统。我国的传统绘画艺术最早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的兽骨片,距今有一万年。当文明的曙光刚刚照亮神州大地时,先辈们就开始将自己的智慧付诸于绘画这门由线条构造的艺术。中华文明发展历程中,代代先贤的努力推动,古典绘画在薪火相传中实现着蜕变与创新,并在这个持续发展和超越的过程中逐渐成为寄托民族情感、记录艺术家心路历程的载体。透过一张张精妙绝伦的绘画作品,可以感觉到具体时空语境下艺术家所表露出的情绪情感和对于世界的思考。

这是我们走进历史、走进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

扬州画派也叫“扬州八怪”,它并不是由特定的八位画家组成,而是对以汪士慎、黄慎、金农、郑燮等为核心的近二十位画家群体的统称。他们具有大致相同的人生境遇和艺术理念、艺术实践:大都一生不为官或短暂做过县令一类的小官,生计较为艰难;在绘画艺术上不拘泥于传统,大胆创新,用绘画表达自身的真性情,共同书写了我国古典绘画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扬州画派的出现和繁荣具有特定的时代背景。众所周知,康乾时期是我国传统封建社会最后一段“回光返照”的繁荣景象,表面看来是足以让人津津乐道的“康乾盛世”,但实际上社会内部的运行机制已开始腐化,处于社会正统地位的书画艺术理念坚守“阵地”逐渐失去了内部生命力,同时社会贫富差距也不断被拉大。当时的扬州地区“俗喜商贾,不事农业,四方商旅杂寓其间,人物富庶,为诸邑最”(《扬州府风俗考》),尤其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的市民阶级逐步成长起来,诸多富甲一方的盐商聚集于扬州。这些在传统观念中处于社会末流的盐商需要通过购买字画等方式“附庸风雅”,因此他们通过资助艺术家、大量收购书画艺术品等诸多形式与扬州画派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其中郑板桥与徽商程羽宸交往密切。

◎郑燮题罗愚溪枯树茅斋图轴(扬州博物馆馆藏)

◎郑燮题罗愚溪松声瀑响图轴(扬州博物馆馆藏)

可以看到,社会整体环境在扬州画派的形成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艺术家个人的人生经历及其间逐步形成的个人气质和艺术理念也不容忽视,郑板桥就是其中较为典型的例子。

郑板桥,即郑燮,字克柔,号板桥,清康熙三十年生人,乾隆三十年卒于扬州,历经三朝,享年73 岁。郑板桥在《板桥自序》一文中说自己“初极贫,后亦稍稍富贵;富贵后亦稍稍贫”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郑板桥一生的经济状况,他自述的这三个阶段与自己的人生发展轨迹高度吻合,即卖画、为官及弃官再卖画三个阶段。郑板桥青少年时期是不幸的,他四岁丧母,而后直到五十岁时才出任山东范县县令一职,总算当了官。在这长达四十多年的时间里,郑板桥经历了一系列的灾难和打击,家道贫穷、度日艰难甚至债台高筑自不必说,中年丧子绝对是对心灵的重创。很长一段时间,郑板桥一度以四处卖画为生,三十岁的郑板桥写下 “爨下荒凉告绝薪 ,门前剥啄来催债”,直述困境与压抑,这段时期的生活对于其气质和艺术理念具有重要的影响;从乾隆七年到乾隆十七年的十年时间里,郑板桥主要任山东范县和潍县县令,这一时期他虽历经困苦走上仕途,也时刻以传统士大夫品质要求自己,勤政爱民,但整体上与当时的官场很难做到协调,最终在乾隆十七年因私自开仓济民而被罢官;从乾隆十八年直到乾隆三十年郑板桥逝世,他基本上彻底放弃了仕途,以在扬州地区作画、卖画为生。

◎郑燮幽兰佛手图轴(扬州博物馆馆藏)

郑板桥一生的经历对于个人气质和艺术理念的影响是巨大的。在郑板桥五十岁当官之前,长达四十多年与贫穷为伴、为科举奋斗的时间里,充分了解和感知社会底层人民生活的艰难,其作品常用的一方白文印章内容即为“恨不得填漫了普天饥债”。郑板桥在这一时期就基本奠定了以“人民”的艺术手法表现“人民”主题的艺术实践道路。

在第二个十年为官的阶段,实际上最终促成了郑板桥艺术理念的形成,他亲身感受到了官场的虚伪和吏治腐败,百姓流离失所、妻离子散的人间疾苦。这段不甚愉快的为官经历对以后郑板桥的艺术影响相当巨大,他对于官场的虚伪有了更为真切的体会,因厌恶世俗官场而走上挖掘和表达真实自我的艺术路径。他在《兰竹石题画》中说:“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 可以看到从个人品质和艺术理念上渐趋显现出探索自我、表现意趣的因素,而这与郑板桥十年的为官经历密不可分。

在郑板桥南下扬州定居的第三阶段,可以说是他艺术领域上的黄金时期。当“一官归去来”的郑板桥不再向往官场而潜心绘画艺术时,自己已经六十多岁高龄了。他或许有一丝的人生挫败感,“写字作画是雅事,亦是俗事。大丈夫不能立功天地,字养生民,而以区区笔墨供人玩好,非俗事而何?……” 这一段话有很多可以解读的内容,说“雅”是对于自我突破的极度自负式肯定,而“俗”一定隐含着悲凉,但人生至此,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郑燮行书诗轴(贵州省博物馆馆藏)

◎郑燮行书五言联(贵州省博物馆馆藏)

这种豁达的心境可以从其晚年作品和自开润格一事中得到印证。“大幅六两,中幅四两,小幅二两......凡送礼物食物,总不如白银为妙,公之所送,未必弟之所好也。若送现银,则心中喜悦,书画皆佳。”作为我国第一个具有普遍影响力的公开润格的书画家,郑板桥大胆而直率,蕴含在其间的个人心境值得细细揣摩。这一时期,郑板桥的绘画作品也体现出了经历人生历练后的真、透、空与道。就其最为世人称道的《墨竹图》而言,实际上就是在人生最后一个阶段具体心境的产物,可以看到整体作品浑然一体,诗书画印齐备,造型设计上布局合理,没有多余繁琐的设计和元素。寥寥几枝竹,行笔迅速,一气呵成,圆浑得势、沉着秀峭;竹叶疏密相间,十分动人。整幅作品出于心,发于情,表现了艺术家高超成熟的技法和空旷恬淡、精气神十足的心境,在新奇的趣味中有着一股冲破传统的“倔强不驯之气”。

“三绝诗书画,一官归去来,”这是郑板桥这位具有真性情艺术家一生的概述。那或许是大千世界中的一个瞬间,却凝聚和耗尽了郑板桥一生的才气。冥冥之中,扬州画派渐行渐远,但他们为后世展示的别样人生和精美画卷却一直清晰。

◎郑燮墨竹图轴(扬州博物馆馆藏)

◎郑燮柱石图轴(扬州博物馆馆藏)

猜你喜欢
郑燮画派郑板桥
《盆兰图》
威尼斯画派——文艺复兴最后的辉煌
一枝一叶总关情
郑燮常用印
长安画派去掉“枷锁”
长安画派“冷场”了?
郑板桥:挣脱“小人儒” 回归“君子儒”
立体画派
郑板桥劝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