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拟祛风散寒汤联合电针刺激治疗口僻(风寒阻络证)的临床观察

2019-02-26 02:03翁异斌
中国中医急症 2019年2期
关键词:阻络面神经风寒

翁异斌

(浙江省慈溪市中医医院,浙江 慈溪 315300)

口僻中医学称之为面瘫,等同于当代医学中的周围性面瘫(PFP),又可称之为Bell麻痹或面神经炎,多是由于受寒、病毒感染、自主神经功能不稳等因素,引发局部神经营养血管痉挛,导致面神经缺血水肿所致,其发病率约为(11.5~53.3)/10 万[1]。 就现阶段的临床治疗来说,主要是以肾上腺皮质激素为首要治疗手段,该种药物的治疗效果值得肯定,其中80%的PFP患者可在2个月左右恢复或痊愈,但仍有部分顽固性PFP患者恢复较差,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同时由于激素药物的使用相对限制较大,使其临床应用较为局限[2]。而在中医学中口僻可因具体的病因不同而分为多种证型,其中尤以风寒阻络证最为常见,且愈后效果相对较差,其病因多由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夹寒邪侵袭面部经络,使气血阻于局部,不能上荣头面,使其失于濡养,以致头面部肌肉纵缓不得收所致,是典型的虚实夹杂之证[3]。基于以上多种原因,笔者于2016年至2017年,开展了自拟的祛风汤联合电针治疗口僻(风寒阻络证)疗效观察的研究,本研究旨在探讨此种疗法对于本病治疗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为其高危因素的预防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西医诊断标准参照我国201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发布的 《中国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诊治指南》[4]对于PFP的诊断标准。中医诊断标准参照《中医内科学》[3]对于口僻(风寒阻络证)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切合于相应的的诊断标准,且辨证分型属于口僻(风寒阻络证);年龄在18周岁以上;病程在7 d以内;本次发病为首次发病,且无既往病史;近1周内未使用任何可以影响本研究的药物;患者及家属自愿加入本项临床试验,且签订临床试验知情同意书;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属于继发性面神经麻痹或中枢性面神经麻痹者;合并有明显的抑郁症或严重的嗜酒、吸毒、滥用精神性药物等精神状态异常者;合并有严重的传染性疾病者;合并有严重的呼吸系、心脏、内分泌、消化等系统原发性疾病或严重感染者;孕妇及哺乳期妇女;过敏性体质或多种药物过敏者。

1.2 临床资料 观察病例为本院神经内科于2016年至2017年收治的口僻(风寒阻络证)患者134例,其中男性 89例,女性 45例;年龄 24~59岁;病程 1~7 d。 口僻部位:左侧86例;右侧65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入联合组与基础组各67例,两组病例性别、年龄、病程、口僻部位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基础组:给予患者相应的西医常规治疗,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0 d,前5 d,每日60 mg,后5 d,逐渐减量至停用;口服维生素B1和B12,20 mg/次,每日3次;口服甲钴胺片,0.5 mg/次,每日3次;口服伐昔洛韦,500 mg/次,每日3次。联合组:在除基础组的治疗外,给予患者自拟祛风散寒汤和电针刺激疗法进行治疗,其中自拟祛风散寒汤的药物组成包括:禹白附5 g,全蝎(脱毒)5 g,白僵蚕 5 g,桂枝 9 g,葱白 9 g,当归12 g,乌梢蛇 9 g,臭梧桐 9 g,生黄芪 12 g,当归 12 g,川芎12 g,红花9 g,甘草6 g。每日1剂,水煎浓缩至200 mL,早晚各1次,每次100 mL;而在电针刺激疗法的穴位选择上,主穴:听宫、颊车。辅穴:翳风、风池、地仓、印堂、太阳。若人中沟偏移配水沟穴,若鼻唇沟平坦配迎香穴,若额纹消失配头维穴。将电极置于主穴,以连续波形选择适量电流刺激,以面部肌群随波形运动为宜,20 min/次,每日1次。两组治疗均以10 d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3个疗程,在治疗前与每疗程结束后设立1次访视,共设4次随访。

1.4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定 详细记录和分析治疗前后每个疗程的临床症状及体征变化;面神经功能疗效评分法(改良 portmann 评分法[5]);起效时间及痊愈时间;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西医疗效评定[6];中医证候疗效判定[7];血、尿、便常规检查等安全性指标的变化,对口僻(风寒阻络证)的患者治疗后恢复情况的影响。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22.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结果以例数和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后疗效比较 见表2。在总有效率方面,联合组患者与基础组患者相比,只有一定程度地改善(P<0.05);而在痊愈例数方面,联合组患者与基础组患者相比,有显著的改善(P<0.01)。

表2 两组治疗后西医证候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见表3。在总有效率方面,联合组患者与基础组患者相比,只有一定程度地改善(P<0.05);而在显效例数方面,联合组患者与基础组患者相比,有显著的改善(P<0.01)。

表3 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疗效比较(n)

2.3 两组不同时间段portmann评分比较 见表4。在完成全部疗程的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ortmann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地提升(P<0.01),而在完成每个疗程的治疗后,联合组与基础组相比,均有一定程度地改善(P<0.05)。

2.4 两组治疗后平均起效时间与平均痊愈时间比较见表5。经治疗后,联合组患者的平均起效时间与基础组患者相比,有显著的优势(P<0.01);而在只计算两组患者西医疗效显示为“痊愈”的病例时,联合组患者的平均痊愈时间与基础组患者相比,亦有显著的优势(P<0.01)。

表4 两组不同时间段portmann评分比较(分,x±s)

表5 两组治疗后平均起效时间与平均痊愈时间比较(d,x±s)

3 讨 论

中医学“口僻”之名最早记载于《灵枢·经筋》之中,本书更详尽地记载了其病因病机。而相区别于其他证型的病因病机,口僻(风寒阻络证)的病因病机更为复杂,是典型的虚实夹杂证,其中虚证是指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经脉,以致其内气血不充,面部筋肉失用,同时也可因正气虚衰,腠理不闭,卫外无力,而导致外感病邪易侵袭而入,阻滞于局部;而其中实证是指风邪夹寒邪乘虚而直中于面部经络,阻塞脉道,使气血运行不畅,头面部肌肉与经络失于约束,以致发生口眼歪斜[8]。所以对于口僻(风寒阻络证)的治法应遵守“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的治疗原则,从扶正与祛邪2个方面共同着手,其中扶正是指补养气血、活血化瘀、健脾化湿,正气充沛则腠理开合有度,气为血之帅,气畅则血行,脾主运化,即可腐熟水谷,化生气血精微,又可输布津液,化痰除湿;而祛邪是指祛风散寒、疏经活络,头面为诸阳汇聚之处,易受风邪侵袭,而祛除风邪,可有效缓解局部经络的拘急不适,调畅气机,以使局部经脉气血畅通[9]。同时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了,血管内高凝状态和外风吹袭是引起面瘫的主要原因,会导致营养面部神经的血管内血流减慢且痉挛,使病灶区域内的神经组织缺血与缺氧,逐渐发展成为面部神经的微循环功能障碍[10]。

自拟祛风散寒汤以禹白附为君药,本品性辛甘而温,有燥湿化痰、祛风止痉、解毒之效,经过炮制后即可达到治疗之效,又可缓解其本身的毒副作用;以全蝎、白僵蚕、桂枝、葱白为臣药,其中全蝎有息风镇痉、通络止痛之效,白僵蚕有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效,两药相互配合使用,可增强君药息风止痉之能,而桂枝有发汗解表、温通经脉之效,葱白有发汗解表、散寒通阳之效,两药相互配合使用,可祛除外感风寒之邪气;以乌梢蛇、臭梧桐、生黄芪、当归、川芎、红花为佐药,其中乌梢蛇与臭梧两药相互配合使用,即可增强君药之药效,又可制约诸药温热之性,使其药性温而不热,其中生黄芪与当归两药相互配合使用,以达气血同补之效,补气亦可补血,补血亦可补气,其中川芎与红花两药相互配合使用,既能活血化瘀,又能行气止痛,气旺则血行,瘀去则络通;以甘草为使药,既可缓解诸药之毒性,又可调和诸药之药效。本方诸药相互配合使用,既可补益气血、活血化瘀、温脾化湿,以达扶正之效,又可祛风散寒、疏经通络,以达祛邪之功[11]。且现代药物学研究发现,禹白附、全蝎、白僵蚕中的有效成分(包括其毒性成分),可有效治疗神经炎症,缓解神经水肿,促进面神经修复[12-14],而诸药联合应用,可以阻断面部神经的炎症反应,降低其水肿和压迫程度,增加局部血流量,提高其微循环供应,修复神经损伤。

在电针刺激疗法的穴位选择上,主要以循行于头面部的手太阳小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的穴位为主,再配合局部的特定的奇穴,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如是否存在额纹消失,是否存在鼻唇沟变浅,是否存在目不开合,是否存在人中沟歪斜等)增减穴位。穴位包括:听宫、颊车、翳风、风池、地仓、印堂、太阳、水沟、迎香、头维。听宫属太阳经,颊车属阳明经,以两穴位主穴,具有祛风通络止痉之效;翳风、风池、地仓、印堂、太阳、水沟、迎香、头维等局部穴位与远端穴位相互配合使用,可达到疏通经脉,调节气机的作用[15]。现代医学研究发现,电针刺激特定穴位,不仅可以增强普通针法刺激神经末梢、改善血液循环等作用,还可以增强肌纤维收缩、促进局部炎症介质和水肿的吸收[16]。

在治疗效果上,联合组患者所采用的自拟祛风散寒汤联合电针刺激疗法,相较于基础组单纯的西医药物治疗方式来说,不管是从总体的治疗效果分析,还是从经治疗后改良portmann评分分析,再或者从痊愈时间分析,联合组患者均比基础组泵入有较大的提高。同时相较于西医激素类药物来说,中药和针灸的毒副作用更小,适用范围更广,还具有处操作规范化、辨证条理化等诸多优点。而电针灸相较于普通毫针刺法来说,刺激时间更长,刺激手法更均衡,还具有刺激神经生物电反应、方法标准化、治疗量化规范等优点。本研究的结果也说明运用此种治疗方式来治疗口僻 (风寒阻络证)更为安全与有效,但也存在着诸如辨证不清,药量难以把握,中药药物化学成分复杂,针刺方法多样性,电针波形种类繁多等问题,需要我们更深入地研究与探索。

猜你喜欢
阻络面神经风寒
超早期脑梗死痰瘀阻络证患者经活血化瘀法联合静脉溶栓治疗的疗效与安全性
内蒙古冬季风寒温度分布特征
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证型与活动性指标的相关性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病人血脂、血糖与中医辨证分型的关系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感冒,要分清风寒还是风热
秋夜吟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
针灸治疗面肌痉挛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