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振生 王兰玉 王丽丽 张巧娜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河北 唐山 063000)
糖尿病肾病属于临床高风险、高死亡率的疾病,是终末期肾功能衰竭的主要因素,亦是糖尿病患者死亡的常见病因,其中2型糖尿病肾病的发生率约为20%~25%,临床尚无特效治疗药物[1-2]。 研究表明,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3-5],但研究对象多为早期糖尿病肾病。为延缓2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的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本研究运用补肾活血泄浊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对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产生了较好的影响。现报告如下。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依据《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6]确定糖尿病肾病诊断标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确定慢性肾功能衰竭诊断与分期标准、气阴两虚瘀浊内停证诊断标准。纳入标准:符合上述疾病和证候诊断标准;年龄18~70岁;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排除标准:已行腹膜透析、血液透析、肾移植者;合并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者、传染性疾病、精神障碍性疾病者;孕妇或哺乳期女性;对试验药物过敏者;预期对试验方案依从性较差者;正在参加或近4周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经笔者所在医院诊治的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 18例,女性 12例;年龄 45~70岁,平均(53.17±10.25)岁;糖尿病病程 7~23 年,平均(10.86±4.32)年;肾功能衰竭病程 15~43个月,平均(26.53±8.47)个月。治疗组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43~69岁,平均(53.23±10.30)岁;糖尿病病程 8~21 年,平均(10.77±4.39)年;肾功能衰竭 15~45 个月,平均(26.48±8.61)个月。两组性别、年龄、病程等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包括低盐低脂优质蛋白饮食,调控血压、血糖及血脂等。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补肾活血泄浊汤:生黄芪30 g,巴戟天 10 g,山药 15 g,茯苓 20 g,生地黄 15 g,泽泻10 g,山萸肉 15 g,牡丹皮 10 g,槐花 10 g,丹参 15 g,红花6 g,生大黄15 g(后下)。每日1剂,水煎浓缩至200 mL,早晚分服。两组均治疗28 d。
1.4 观察指标 1)治疗前后均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对倦怠乏力、口干咽燥、面肢水肿、肢体麻木进行评分,按照无、轻、中、重程度,分别评为0分、2分、4分、6分。2)治疗前后分别采集静脉血运用全自动血液流变仪检测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及血小板聚集率。
1.5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x±s)表示,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时采用t检验,方差不齐时采用校正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倦怠乏力、口干咽燥、面肢水肿、肢体麻木评分比较 见表1。两组治疗2周、4周后倦怠乏力、口干咽燥、面肢水肿、肢体麻木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前(均P<0.05)。两组治疗4周后倦怠乏力、口干咽燥、面肢水肿、肢体麻木评分均低于本组治疗2周后 (均P<0.05),且治疗组治疗2周后及治疗4周后倦怠乏力、口干咽燥、面肢水肿、肢体麻木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同期(均P<0.05)。
表1 两组倦怠乏力、口干咽燥、面肢水肿、肢体麻木评分比较(分,x±s)
2.2 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 见表2。治疗组治疗4周后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及血小板聚集率低于本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均P<0.05);对照组治疗4周后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及血小板聚集率与本组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两组治疗2周后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及血小板聚集率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治疗组治疗2周后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及血小板聚集率与同期对照组比较,差别均不大(均P>0.05),治疗组治疗4周后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及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同期对照组(均P<0.05)。
表2 两组治疗前后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及血小板聚集率比较(x±s)
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严重的微血管并发症,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完全阐明,可能与遗传因素、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的激活、糖代谢异常、炎性反应、细胞因子激活、自噬及内皮系统等因素有关,临床以控制血糖、控制血压、调节血脂、肾素抑制剂、内皮素拮抗剂等治疗为主,但效果欠佳[8]。血液透析对糖尿病肾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适应证严格、并发症多、费用昂贵等局限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9]。
结合糖尿病肾病临床表现,其可归属于中医学“消渴”并发症范畴,病因与禀赋不足、外感六淫、内伤饮食、药物损伤等因素有关,总属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证[10]。糖尿病肾病为糖尿病日久发展而成,累及脾肾,损及元阴元阳,气化失司,瘀血、痰浊内生。因此,临床治疗应标本兼顾,扶正祛邪,治宜补肾固本,活血泄浊。本研究采用补肾活血泄浊汤对糖尿病肾病进行积极干预,对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产生了积极的影响。方中生黄芪、巴戟天配伍,温补脾肾,先后天同补,增强补益之功。《汤液本草》云“(黄芪)……柔脾胃,是为中州药也。又治伤寒尺脉不至,又补肾脏元气,为里药”。《本草新编》云“(巴戟天)入心肾二经。补虚损劳伤,壮阳道,止小腹牵痛,健骨强筋,定心气,益精增智,能止梦遗”。山茱萸肉、生地黄、山药配伍,滋补肝脾肾,兼能固精清热。泽泻、茯苓、牡丹皮配伍,清热利湿泄浊,兼能防止补益药之壅滞。丹参、红花、槐花相配,清热凉血,祛瘀生新,活血止痛。生大黄清泄湿热、活血祛瘀。方中标本兼顾,扶正祛邪,补泻兼施,药性归于平和,以防药性峻猛,损耗正气以助邪。现代研究表明黄芪甲苷具有降低血糖、调节血脂、抑制炎症反应,保护肾脏足细胞、肾小管细胞,抑制肾间质纤维化等作用,对糖尿病肾病能够发挥较好的保护作用,有利于延缓疾病进展[11]。巴戟天能够降低血糖及血液黏稠度,有助于改善微循环,抑制血小板聚集[12]。丹参具有降低血脂及脂质过氧化反应、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13]。红花黄色素能够降低糖尿病肾病炎症因子水平,减轻炎症反应[14]。山药可能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改善胰岛β细胞功能及清除氧自由基等途径发挥明显的降糖作用[13]。茯苓具有抗菌、消炎、利尿及增强免疫功能的作用[14]。大黄具有抑制体蛋白分解,降低血清尿素氮含量,抑制肾间质纤维化,促进毒素排泄等作用,进而保护和修复肾脏组织[15]。全方协同配伍,发挥补肾活血泄浊之效,有效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液循环。研究结果表明,在西医常规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补肾活血泄浊汤治疗2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在对患者临床症状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上均优于对照组,治疗2周后对症状改善情况即优于对照组,但治疗4周后对血液流变学指标改善情况方优于对照组。这表明补肾活血泄浊汤能够较快地改善临床症状,对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改善需要达到一定的治疗周期方能见效,这也体现了中医“守方”的必要性。
综上所述,补肾活血泄浊汤能够降低2型糖尿病肾病肾功能衰竭患者倦怠乏力、口干咽燥、面肢水肿、肢体麻木评分,以及全血黏度(低切、中切、高切)、血小板聚集率,改善临床症状及血液循环,保护受损的肾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