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鹤庭,苏志明,李亮生
(1. 洱源县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云南 洱源 671200; 2. 洱源县西山乡畜牧兽医站,云南 洱源 671212)
牛巴氏杆菌病也称为牛出血性败血症,简称“牛出败”,还叫做清水症,是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人畜(禽)共患的热性、急性、败血性传染病。发病牛特征为高热、肺炎、急性肠胃炎及内脏大面积广泛出血等症状,病牛常发生头颈、咽喉及胸部炎性水肿,民间将此病称为牛肿脖子、牛响脖子、锁口癀等,属于我国规定的二类动物疫病。
大理州洱源县西山乡立坪村属于山区,辖区内海拔差异大,最低海拔1600m,最高海拔3800m,平均海拔2560m,年平均气温12℃,年降水量1000mm,立体气候显著。2018年7月20日至7月30日期间,洱源县西山乡立坪村陆续出现牛不明原因死亡,全村共死亡15头。经调查,立坪村黄牛养殖户共10 户,共存栏76头,饲养方式以放牧为主,最近3年没有免疫接种牛出败疫苗记录。笔者通过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观察、病理剖检和细菌分离鉴定,诊断为“牛出败”。现将诊治情况及防控措施报告如下。
病牛消瘦,体温升高至40~42℃,精神沉郁,常卧地不起,张口呼吸,心跳加快,鼻孔有脓性鼻液流出,个别牛肌肉震颤,两眼红肿、流泪,部分严重病牛呼吸困难,食欲减退或废绝。病初粪便为糊状,随病情的加重逐渐转为水样,部分粪便里夹带有血,且恶臭。触诊检查时病牛表现出疼痛感;舌、咽部、颈部肿胀,有硬实感,眼红肿、流泪。
对发病死亡牛和发病严重的牛进行病理解剖,可见咽喉部和颈部皮下有炎性水肿,切开水肿部即流出深红色透明液体,咽喉周围组织和会厌软骨韧带呈黄色胶胨样浸润,上呼吸道黏膜卡他性潮红质变性,淋巴结显著水肿;腹腔中有大量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肾脏和肝脏发生实质性病变,肝脏有坏死灶,脾无明显病变;胸腔有浆液性纤维素性渗出液,胸骨部分有出血点,有纤维素性心包炎;肺脏小叶间淋巴管增大变宽,肺切面呈“大理石状”,呈暗褐色,无光泽;十二指肠和胃底部有出血点。
无菌取肺、肝、脾等病料,分别接种于普通琼脂平板、 鲜血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上,置于37℃温箱中培养24h,结果在普通琼脂平板、麦康凯上未见细菌生长;在鲜血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呈灰白色、圆形、半透明、湿润、 表面光滑、边缘整齐、不溶血、 露珠样光滑型小菌落。
血液作推片、脏器以剖面作涂片和挑取单个菌落涂片,使用革兰氏染色法染色(购自杭州天和微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显微镜下观察,为革兰氏阴性菌,多单个存在,个别成对存在,两端钝圆短小杆菌。
药敏试验结果表明,该菌对磺胺噻唑钠、青霉素钾、四环素等高敏,对头孢噻呋、羧苄青霉素等中敏,对妥布霉素、卡那霉素耐药。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细菌分离鉴定等可确诊本病例为牛巴氏杆菌病。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巴氏杆菌病敏感药物进行治疗。
发生本病时,全场消毒。消毒药可选用3%氢氧化钠、5%漂白粉或10%石灰乳等。健康牛要认真做好观察,测量体温,必要时要用高免血清或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对于病牛立即隔离治疗,可使用北京国浩高科的牛菌清(500mL用于治疗400kg牛,预防可用于500kg牛),肌肉注射;或用500mL 5%葡萄糖注射液和20%磺胺噻唑钠50~100mL混合静脉注射,连用3d;或用头孢噻呋每千克体重4.4mg,1次肌肉注射,每日2次。
治疗过程中,在加强护理的同时,还应注意对症治疗。
划定疫点疫区,对疫点及疫区周围未感染的牛用牛巴氏杆菌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接种。对疫区污染过的草场进行消毒、粪便焚烧、尸体焚烧深埋。加强检疫工作,禁止疫点内牲畜出售。
牛出败是一种常见的牛病,该病没有季节特异性,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特别是在天气突变、多雨、闷热时更容易发生。一般为散发或小范围爆发性流行。2018年7月,洱源县西山乡天气变化较大,白天闷热,早晚降雨,一天温差较大。牛出败疫情在大理州时有发生,2002年西山乡立坪村也曾发生过该疫情。笔者根据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和实验室诊断, 对本次疫情确诊为牛巴氏杆菌病。综合分析,该地区黄牛以放牧为主,饲养管理粗放,导致机体抵抗力降低;养殖户防疫意识淡薄,随意丢弃病死畜禽尸体和粪便;该地区有牛出败发病史,近些年无免疫保护,最终引起此次疫情。此次牛发生巴氏杆菌病,与饲养管理有直接关系,因此,加强饲养管理是预防本病的关键。采取隔离发病牛,单独饲养,加强消毒;对该地区及疫区周围健康牛群进行紧急免疫注射牛出败疫苗;加强饲养管理,避免受寒。按照免疫计划,及时接种牛出败疫苗,有效预防该病的发生和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