伏春花,秦有书,王宏生
(1.师宗县畜禽改良工作站,云南 师宗 655700; 2.师宗县饲草饲料工作站,云南 师宗 655700)
师宗县十分重视草食畜发展。2006年,师宗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师宗县黑山羊产业发展意见,对建设标准和养殖规模达到一定要求的,一次性给予2万~30万元不等的补助,当年,全县共兑现资金502万元,示范带动20户养殖户发展黑山羊规模养殖。2011—2018年,全县共争取项目资金1238万元,组织实施了高原特色农业肉牛示范场、草食畜牧业发展方式转变等系列项目建设。通过建设,师宗县草食畜发展扩点成线,聚块成带,规模效益不断提升,成为继生猪产业之后农业农村经济支柱产业和农村家庭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2018年末,全县大牲畜存栏17.46万头(匹),与上年同期持平。其中:牛存栏13.95万头,比上年同期增长(下同)0.07%;山绵羊存栏30.83万只,增0.02%。出栏肉牛9.21万头,增20.20%;出栏肉羊30.51万只,增1.68%。草食畜肉类总产1.94万t,增2.23%。自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师宗县草食畜已连续40年保持增长。目前,全县累计备案草食畜规模养殖场(小区)38个。其中:肉牛规模养殖场(小区)26个,肉羊规模养殖场(小区)12个。师宗县“峻王牌”黑山羊商标和师宗县黑山羊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成功,师宗县黑山羊入选云南省畜禽品种资源目录,每年10万只商品肉羊远销广东、贵州等省。
近年来,因县级财政困难,不能有效支持草食畜产业发展;金融信贷、社会融资等金融支撑体系尚未健全,进一步限制了草食畜产业发展后劲。
动物疫病防控基础设施设备不足,草食畜及其产品调运频繁,执法经费和村级防疫人员工资等难以落实到位,上述问题导致疫病传播风险加大。
全县规模化养殖占养殖总量的比例仍然较低,规范化程度不高,示范场建设档次低,产业经营方式落后,示范带动力不强,辐射效应不明显。
受传统养殖影响,草食畜在师宗县畜牧业发展中的比重偏低,产业结构不合理。在草食畜产品加工方面,从事产品初级加工的企业居多,从事精深加工的企业匮乏,草食畜生产与加工发展失衡。
师宗县草山草坡面积广阔,有天然草地面积16.21万hm2,其中,可利用草地面积12.97万hm2,占草地总面积的79.99%。牧草品种繁多,草质较好,能被家畜利用的天然牧草近400种。另外,全县年产各类农作物秸秆25.8万t,各种糠麸1万t,年种植各种青绿饲料5330hm2,总产量16万t以上。对发展畜牧业,特别是发展草食畜牧业具有十分优越的自然条件。
2018年8月开始,我国首例非洲猪瘟疫情通报后,全国各地采取多种措施严防非洲猪瘟疫病。受疫情影响,全国生猪生产下行压力持续加大,肉制品供应严重不足。为有效保障抓好非洲猪瘟防控和生猪生产恢复等工作,2019年5月召开的全国促进生猪生产保障市场有效供应电视电话会议和2019年6月国务院召开的常务会议均对草食畜工作作出最新安排部署,鼓励各地出台优惠措施,在今后一段时期,加强牛肉、羊肉生产,多举措增加肉类供应。
产业扶贫是脱贫攻坚的根本之策,是巩固脱贫、防止返贫的最重要措施,是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最有效的链接途径。师宗县草原基础较好,草食畜发展历史悠久,贫困户草食畜生产经验丰富,发展草食畜愿望强烈。按照县委县政府扶贫规划,因地制宜、精准之策,精准扶持有条件、有意愿进行草食畜生产的深度贫困户发展肉牛、肉羊等特色产业,着力推动贫困地区贫困户早日脱贫摘帽。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系列惠农扶农政策,围绕加快发展山地牧业目标,做好全面调查研究,抓实草食畜发展规划制定,明确发展任务,压实工作责任,推动草食畜长足发展。
国家和省、市做好草食畜顶层设计,持续增强产业发展项目和资金支持力度,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实现牧业增效、牧民增收。
抓实基地建设,开发利用秸秆资源,发展农田种草,突出规模养殖,全面提升草食畜标准化养殖生产水平。着力转变传统的千家万户散养和粗放式经营的养殖方式,突出舍饲、半舍饲厩养,提高草食畜出栏率,缓解环保压力。
坚持自主创新和新技术引进相结合的方式,抓好黑山羊提纯复壮等工作,提高黑山羊生产能力和良种覆盖率,扩大师宗县黑山羊知名度和影响力。加强基层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加大适用技术推广,提高草食畜生产水平。完善县、乡、村三级动物防疫体系建设,全面开展春秋两防等重大动物疫病强制免疫工作,夯实草食畜发展基础。
规范县城规划区牛羊定点屠宰和生产经营行为,专项整治相关工作,保障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清除牛羊屠宰环节肉品质量安全事故风险隐患,为人民群众营造一个安全放心的牛羊肉品消费环境。引进有实力的草食畜产品深加工企业,开展以牛羊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提升产品附加值,带动适度经营快速发展,进一步提高养殖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