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争录,张 博
(1.西安外事学院,陕西 西安 710077;2.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117)
伴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正在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推进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战略。”[1]这是“十三五规划”党和国家对教育信息化提出的新要求。“教育信息化是手段”[2],实现教育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教育才是当前教育信息化的终极目的。众所周知教育的重心在教学,而教学的重心在“教与学”,为此说“教与学”是教育的重中之重。其实一切教育活动都是围绕“教与学”这个重中之重展开的,在当前飞速发展的信息技术对教育产生革命性影响的今天,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信息技术对“教与学”产生深刻变革影响的过程,网络信息技术与“教与学”深度融合,产生深刻变革,进而最终形成新的教学形态,这也就实现了信息化教育的目的。信息化教育最终必须通过“教与学”的变革实现,“互联网+‘教与学’”的变革才是信息化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
教育是特定时代的教育,脱离特定时代的教育是不可能存在的。伴随着时代发展变化教育必然也要进行相应的发展变化。当前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度发达信息技术引领的信息时代已经到来,这些必然对教育也会产生深远影响。当前教育作为网络信息时代的教育,这些决定了教育必然向着信息化的方向发展。教育信息化就是当前信息技术在教育中广泛应用的集中体现,其实当前信息技术已经被广泛的应用于各级各类教育中,从类型方面来讲无论是普通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等都已经逐步的信息化;从层次上来讲无论是学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都在信息化;从地点方面来讲无论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都在进行信息化;从办学形式方面来讲无论是全日制教育还是非全日制业余教育都在进行信息化;从有无学历来讲无论是学历教育还是非学历教育都在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当前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最为明显的时代特征,但是必须看到这只是当前具体各级各类教育信息化表面现象的体现,教育信息化的实际推行不能够仅仅看这些表面现象,而更为重要的是应该关注在现实的教育中如何进行贯彻落实。
从现实的要素来看“教与学”是教育中最为关键核心的要素;从教育工作开展来看“教与学”是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重中之重;从以往教育变革落实角度来讲教育教学的变革最终是通过“教与学”的变革落实。教师的教、学生的学、教学过程中的“教与学”这是古今中外各级各类教育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古今中外任何教育的变革最终都是通过这些要素的变革实现。当前的教育信息化其实质是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有机融合。信息技术与现实中教育深度有机融合是当前教育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根本要求。信息技术与现实教育最终变革要素的深度融合,也就是说教育信息化发展要求信息技术必须与现实中的教、学、“教与学”进行有机的深度融合,通过信息技术与教、与学、“教与学”的深度融合,达到与教育真正的融合,“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3]。
无教、无学、无“教与学”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现实中教学的存在,没有现实中教学的存在,就不可能有教育存在。反之亦然,无教育的存在,就不可能有现实中的教学存在,没有现实中的教学存在就不可能有教、有学、有“教与学”的存在,这是具体贯彻落实教育信息化的根本要求。正如教育学之父赫尔巴特说过从没有见过无教育的教学,也没有无教学的教育一样。“教学是教育的手段,教育是教学的目的”[4]。任何教育都必须通过具体的教学手段来表现出来,任何教学都蕴藏或者体现着某种教育思想、都是某种教育思想的贯彻落实。对于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来说亦是如此,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化教育、是信息技术化教育思想的实践,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与信息技术实现融合的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要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有机融合形成一种新的教育形态。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决定了教育信息化必须通过信息技术与现实中的教与现实中的学、现实中的“教与学”进行深度的有机融合。当然需要说明的就是这里所指的信息技术与教、与学、“教与学”深度的融合,是一种普遍性的融合,而不是仅仅局限于某种具体类型、具体层次的融合,而且这种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融合也是一种思想层面的融合。当然这种普遍性的融合、思想层面的融合最终必须落地,必须通过具体的信息技术与某一具体类型层次“教与学”的实践的深度融合才能够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深度融合。而要做到与某一具体类型层次“教与学”的深度的融合这是受到多种因素共同的影响,具体来说受教的因素、受学的因素、受“教与学”因素等共同的影响。鉴于受到影响因素的复杂综合性,这里不再多进行的讨论。
但是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要求,这点是毋庸置疑的,而且必须时刻清醒的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深度的融合包含两层含义,不仅具有思想层面融合的含义同时包含着实践层面的含义,同时还必须看到这两层含义之间的关系,实践是思想观念指导下的实践,思想是指导实践观念的思想,思想层面与实践层面二者之间并不是水火不相容,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5]。既可以通过思想层面来改进实践层面,同时还可以通过实践层面改进完善思想层面,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我们在现实中将具体的信息技术与“教与学”深度融合,处理好思想层面与实践层面二者之间的关系,这样才能够真正的促进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同时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的根本要求。总而言之,信息技术与“教与学”深度融合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根本要求。
信息技术与“教与学”融合产生深刻变革的过程其实就是教育信息化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是手段,信息化教育是目的。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深度融合产生的深刻变革是信息化教育目的实现的根本途径。只有通过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深刻变革,才能够从根本上实现信息化教育目的。
信息技术与教的融合的深刻变革是信息化教育最为重要的途径之一。这里的信息技术与教的融合中的教,不仅仅指学校课堂教学中的教而且还应该包括教师本人乃至能够对学生产生教的影响所有因素,也就是说这里的教是很宽泛的概念,从地点来讲包括学校、家庭、社会等方面教的因素;从形式方面来讲包括有形之教还包括无形之教;从内容方面来讲包括语言、文字、神态、动作等。信息技术与教融合的深刻变革其实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校、家庭、社会、有形、无形、语言、文字、神态、动作等各种表现形式的教深刻融合的变革。对于每一位受教育者个体来说,他不仅受到学校教因素的影响,同时还要受到家庭教的因素、社会、有形、无形、语言、文字、神态、动作教的因素共同影响,而且也只有这些学校、家庭、社会、有形、无形、语言、文字、神态、动作等方面教的影响因素具有一致性,形成一股合力,这样才能够产生教的最佳效果。为此,信息技术与教融合不能够仅仅让学校的教师、学校教的因素参与其中,而且应该让社会、家庭、环境、标识等方面对受教育者产生教的因素都应共同参与其中,都应该自觉地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的融合引起深刻的变革。只有家庭、社会、学校、有形、无形、语言、文字、神态、动作等方面教的因素都与信息技术进行深度融合的时候,这样才算真正意义上信息技术与教融合产生深刻的社会变革。
在论述了信息技术与教融合的深刻变革的内涵及重要性后,下面就来具体的论述信息技术怎样与教融合,实现社会变革。
首先,应该认识到信息技术与教融合的必要性与可能性。从必要性方面来讲,伴随着信息技术的高度发展及在人类社会的普及运用,当前人类社会早已经进入到了信息时代。“教育具有时代特征”[6],信息时代必然要求教育信息化,要求教育与信息技术的深度融合,而信息技术与教的融合就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的具体化体现。从上面的层层类推中,可以看出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决定着信息技术必须与教进行融合,信息技术与教融合具有时代发展的必然性,这是信息时代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必然趋势。从可能性方面来讲,“教有法、教无定法”[7],没有固定不变教的形式、手段。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史,可以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中看出,无论是文字、造纸术、印刷术、第一次工业革命等这些先进科学技术的出现,都会对人类教的形式、手段产生这样或者那样的影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说明教可以与这些技术进行融合,能够充分地利用这些技术发展自身。众所周知,信息技术是当前先进科学技术发展的最新产物,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本身就是科学技术,为此从前面的推理可以得出,信息技术的出现对于人类教的形式、手段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也说明信息技术具有与教融合的现实可能性。
其次,探寻信息技术与教融合的结合点。由于这里的教是比较宽泛的概念,包括前面提到的学校教的因素、家庭教的因素、社会教的因素、有形教的因素、无形教的因素、语言教的因素、文字教的因素、神态教的因素、动作教的因素,那么信息技术与教融合的结合点,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校教的因素、家庭教的因素、社会教的因素、有形教的因素、无形教的因素、语言教的因素、文字教的因素、神态教的因素、动作教等因素分别融合的结合点。而要探寻这些因素分别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结合点,也就是说等同于探寻信息技术与学校教的因素、家庭教的因素、社会教的因素、有形教的因素、无形教的因素、语言教的因素、文字教的因素、神态教的因素的结合点。为此下面就分别从学校教、社会教、家庭教、有形、无形、语言、文字、动作、神态等方面分别入手,来阐述具体如何探寻二者的结合点。学校教的因素包括教师、教学设施等都应该契合信息技术时代发展的要求,自觉地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学过程中去,在实践融入不断磨合的过程中就能够找出恰当合适的信息技术与教的融合点;家庭教的因素主要包括父母、家庭学习环境等,都应该高度认识到信息化时代到来,自觉地将教育子女的方式与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融合,在家庭教育实践中不断的尝试探寻合适的家庭教育因素与信息技术融合的结合点;从社会方面来讲,整个社会应该营造一种信息技术的氛围,通过社会这种信息技术的氛围,来对受教育者进行恰当合适的社会教育,而社会教的因素与信息技术融合点的产生过程,其实就是探寻信息技术与社会教的因素融合点的过程;有形教的因素是指具有实实在在物质形态,看得见摸得着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教影响的因素,在有形教的实践中探寻信息技术与之如何进行融合,进而也就能够找出二者的结合点;无形教的因素是指那些没有具体实在状态依然能够对受教育者产生影响的因素,在无形教的实践中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不断地尝试探寻无形之教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经过多次无形之教实践尝试就能够找出二者的结合点,同理语言、文字、动作、神态方面也可以采取同样的方式方法,找出与信息技术的结合点。
最后,在探寻到合适结合点的基础上进行变革教。这里的变革教是指变革没有采用信息技术之前的原有的教育教学方式,信息技术代表最为先进的科学技术,采用最为先进的信息技术必然对原有的教育具有颠覆性,为此必须变革原有的教。由于教育本身就是一个整体,将教划分为学校的教、社会的教、家庭的教、有形的教、无形的教、语言的教、文字的教、动作的教、神态的教,这些都只不过是一种人为的划分方法而已,对于具体的受教育者个体来说,个体所受的教是整体的教,也就是说对于具体的受教育者个体来说,所受的教可能同时包括以上几种或者所有,为此下面就从整体教的基础上,来阐述如何变革教。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开放性、丰富性、无限性都能够对教方式、方法产生深刻的变革。当然信息技术对教的变革关键还在于对思维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蕴藏着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那就是运用信息技术所具有的各种特性进行思维的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今天教的影响应该是最为深刻彻底的,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信息技术变革教其实就是信息技术思维方式变革教。为此应该充分地挖掘利用信息技术所蕴藏的信息技术思维方式,将这种先进的思维方式与教进行有机融合,进而从思想认识方面解决问题,那么就有可能从根本上变革教,无论是家庭的教、学校的教、社会的教、有形的教、无形的教、语言的教、文字的教、动作的教、神态的教等都应该自觉发掘并融入信息技术思维方式,相信一定可以实现信息技术与教的深刻融合变革。
学是教存在的前提、没有学就不需要教的存在,同理没有教和学的存在,也就不需要教育的存在,从学在教育之所以能够存在重要性方面来讲,学是教育之所以能够存在最为根本性的要素,信息技术与学的深度融合的变革是信息化教育的根本。在论述信息技术与学深度融合的变革之前,很有必要对这里的学进行重新界定。从其所指对象来说,这里的学特指人的学,而非机器、物的学;从所指学的对象个体差异来看,这里的学包括学龄前儿童、学龄期儿童、少年、中年、老年等人生不同年龄阶段的学习者;从学习的形式看,这里的学不仅包括有形的学、还包括无形的学。从是否利用先进网络信息方面来讲,还可以划分为线上的学还有线下的学等各种形式。其实信息技术与学深度融合的变革就是信息技术与上面这些学结合所产生的变革。为此下面就来具体的阐述信息技术如何与这些学深度融合。
信息技术与人的学深度融合,是指将信息化人的学,而要信息化人的学的关键在于找到信息技术与人的学的结合点,分别从信息技术和人的学的内涵、外延、特点等方面进行深入的分析,“找出结合点”[8],然后将二者不断地进行融合,需要说明的就是信息技术与人的学融合的过程是双向的过程,既需要信息技术方面积极主动接近人的学,更需要人的学主动接近信息技术。还需要强调一点就是信息技术与学的深度融合不仅仅是人的学运用信息技术这么简单的过程,而最重要的是信息技术思维与人的学思维之间碰撞火花的结果。信息技术思维与人的学思维深度融合的过程也就是信息技术与学产生变革的过程。信息技术与所指学的对象个体差异融合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必须从信息技术与所指具有个体差异学的对象两方面入手,具体来说不同年龄阶段的个体、不同经历的个体、不同学习偏向的个体之间都是存在明显差异的。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也不可能有完全相同没有丝毫差异的两个人,即使是同卵双胞胎之间也是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此信息技术与不同学习者之间深度融合,关键点还在于个体自身,个体自身对于自己学习偏向、学习追求的深入了解及对信息技术思维的认知程度,及个体自觉融入信息技术的态度等都能够对个体差异与学的融合产生深刻的影响。而正是这些影响因素决定了信息技术与个体融合可以通过个体了解自身学习状况、提高自身对信息技术思维能力、应用能力的掌握情况、提高自身的信息技术使用的自觉性,就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不同学习者之间深度融合的变革。
信息技术与各种形式学融合的深刻变革,其实主要还是通过学的人、具有差异的个体的深度融合变革来体现出来,与前面所提及的比较类似,为此就不再进行阐述,只是想强调的一点,就是结合的时候不仅要重视形即形式的融合,更要重视神即思维的深层次的高度融合,形神兼备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学深度融合的变革。
在前面分别阐述了信息技术与学、与教之间的深度融合变革之后,我们再来阐述信息技术与“教与学”深度融合的变革。为什么要将“教与学”做为整体进行研究,这是因为“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并非水火不同炉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的关系”[9],没有学就没有教、学是教的前提,没有教就不可能有学、学需要教作为前提条件,现实中的“教与学”是一个整体存在,二者之间的关系犹如太极图中的阴阳鱼一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存在。另外“教与学”都是教育中最为重要核心的关键的要素,抓住了“教与学”就如同抓住教育的牛鼻子,为此在阐述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时候,将“教与学”做为整体进行深入的研究。下面就具体的从“教与学”的方式、策略、方法来阐述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深度融合变革。
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方式深度融合来说,就是用信息技术化“教与学”的方式,信息技术所蕴藏的思维方式与“教与学”的方式进行结合,当然这种结合不能够仅仅的局限于思想层面的结合,而更为重要的是在现实实践中的结合,将信息技术思维方式与现实中的“教与学”进行有机的融合,当然要做到这些需要从思想理论与实践操作方面同时着手,共同推进,这样才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与学”深度融合。此外,之所以要从思想理论与实践操作两方面同时着手,还是因为思想理论与实践操作二者之间是相互促进、共同成长的关系,“思想是行动的先导”[10]。思想理念来源于实践,同时又能够指导实践,通过思想理论指导可以促进实践的发展,同样丰富发展的实践也能够完善改进理论。为此,必须从信息技术思维方式与“教与学”的理论与实践两方面共同推进。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策略深度融合变革,信息技术化“教与学”策略的过程,这里“教与学”的策略其实包含三层含义:教的策略、学的策略、教学的策略,信息技术与教策略的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学的策略深度融合、信息技术与教学策略的深度融合,分别取决于教、学、教学,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教、学、教学这三者积极主动的努力,就能够实现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策略深度融合的变革。信息技术与“教与学”的方法融合的变革,通过信息技术思维变革教的方法思维、变革学的方法思维、变革教学的方法思维,信息技术分别与教、与学、教学之间进行融合,需要指出的是这一过程不仅仅是信息技术单向化教、化学、化教学的过程,同时还是教、学、教学向信息技术靠拢的过程。
达到信息技术内化到教的方法、学的方法、教学的方式方法的境界,就能够真正彻底实现信息技术化“教与学”方法、引起“教与学”方法变革的初衷。通过充分地利用信息技术支撑的思维方式、便利条件、丰富资源,就能够从根本上彻底实现信息技术化“教与学”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