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振贤
(云南省昆明市中医医院 云南 昆明 650011)
随着交通及建筑业的飞速发展,椎体骨质损伤的患者逐渐增多,患者在外伤后出现持续疼痛、活动受限、不能负重等症状,但是多数患者经X线平片及CT检查无阳性发现,不仅给临床治疗造成困难,还给患者及家属带来困惑,因此如何提高椎体骨质损伤的诊断准确率成为临床医师研究探讨的工作重点之一[1]。为探讨1.5T磁共振STIR序列对椎体骨质损伤的诊断价值,现将我院收治的40例椎体外伤患者的临床资料报告如下。
抽取的40例椎体骨质损伤的患者中有35例有明确外伤史,有5例患者有骨质疏松症,入院3天内均经X线及CT检查未见明确骨折征象,并排除了之前有颈腰背部疼痛者、脊柱肿瘤者及脊柱感染史者。其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年龄48~81岁,平均年龄68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17例,坠落伤11例,摔伤7例;主要临床症状:脊柱区域局部疼痛,压痛明显,活动受限,伴皮肤肿胀者23例,伴肢体麻木疼痛者11例;受伤至磁共振检查时间为2小时~7天。
采用GE公司optimamr360 1.5T磁共振对所有患者受伤部位椎体进行常规自旋回波(SE)T1WI序列,快速自旋回波序(FSE)T2WI序列,脂肪抑制(STIR)T2WI序列扫描。患者取仰卧位,针对受伤段椎体选择相应的线圈及扫描参数。
40例患者经磁共振检查发现45个椎体内有小片条带状或线状T1低信号,34个椎体内有不规则T2等高信号,而STIR序列显示56个椎体内有高信号,经临床证实STIR序列对椎体骨质损伤的检出率为100%。
由于脊柱作为人体最为复杂的、多骨联合而成的骨结构,周围组织结构较多,X线平片检查极易受重叠组织的影响而出现漏诊。近年来CT诊断技术,尤其是螺旋CT技术不断发展,其临床应用日益广泛,成为脊柱外伤检查的常规方法之一,应用螺旋CT的薄层后处理及三维后重建技术,能够清晰地显示出脊椎碎骨片的移位及附件骨折情况,但是对于椎体未出现骨折,仅是发生骨挫伤的情况,CT无法做出准确的判断[2]。
脊柱骨挫伤是指在脊柱受到直接或间接外力作用时发生的骨髓出血、水肿和骨小梁的微骨折,其微小的病理改变不足以使病灶与正常骨组织的密度出现差异,因此X线平片或CT检查均会表现为阴性[3]。由于骨髓主要由脂肪和富含水分的造血细胞构成,在MRI检查中,这些组织成分所具有的不同质子密度和组织驰豫时间能够形成不同强度的信号;骨髓水肿是由于细胞外间隙较多液体聚集造成,因此MRI对骨髓水肿的检测最为敏感。另外MRI所具有的不同扫描序列,使得它不仅能较好地反映出骨髓的解剖细节,还可以清晰地显示出各组织和成分之间的信号差异,有助于发现早期的、细微的骨髓水肿[4]。
1.5 T磁共振扫描各序列对椎体骨挫伤的表现及敏感性有所不同。骨挫伤在T1WI序列中呈斑片状非线性的低信号,其敏感性可达91%,在T2WI序列中呈斑片状等或高信号,其敏感性仅为51%[5]。STIR序列扫描是基于脂肪组织的短T1特性,应用脂肪抑制技术所得的扫描序列,可用IR或是FIR序列来完成,能够明显抑制骨髓内的脂肪组织信号,使得骨水肿与周围组织背景形成鲜明对比,从而使椎体骨挫伤区域在STIR扫描后低信号影的背景下呈现出明显的高信号[5],其敏感性高达100%。
1.5 T磁共振STIR序列对椎体隐性骨折的检出率也较高。由于椎体隐性骨折的主要病理学改变是骨小梁发生断裂,而骨皮质无中断,因此其他影像学检查也不易发现,而应用1.5T磁共振STIR序列进行扫描,隐形骨折会呈清晰、锐利的细线状、条带状高信号影,极易作出诊断,准确率可达100%。
1.5 T磁共振STIR序列还能够用于骨质疏松所致压缩性骨折中对陈旧亦或是新鲜骨折鉴别中。当骨质疏松所致的椎体压缩性骨折为新鲜骨折时,所致的水肿表现为T2像和STIR序列信号增强。
综上所述,1.5T磁共振STIR序列对椎体骨质损伤,尤其是椎体骨挫伤具有较高敏感性及准确性,不仅能够明确骨挫伤的部位及范围,还能够发现微小的骨髓水肿、充血及骨小梁的微骨折,能够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