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宇恒
(贵航集团三0二医院 贵州 安顺 561000)
消化道疾病的发生几率比较高,直接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纤维胃镜检查是诊断消化道疾病的有效方式,但是方式本身存在有创性,由于部分儿童的抑制能力差,不积极配合,导致疾病筛查难度提升。但是由于超声检查的局限性,在当前临床报道中需要进行造影剂分析,合理应用。为了分析胃肠超声造影在上消化道疾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选择近一年我院接受的8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作为案例,随机分为甲组和乙组,分别实施的是胃镜检查和胃肠超声造影,检查后对结果分析。报道如下:
选择符合基本本次研究要求的800例消化道疾病患者作为案例,结合实际情况随机进行分组(n=400),甲组中男女比例21∶19,患者的年龄区间5~18岁,平均年龄(11.2±0.3)岁。乙组的男女比例是3∶1,年龄区间5~17岁,年龄均数(10.2±0.2)岁。基本资料分析后得知,所有患者符合基本要求,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实施的是常规性诊断模式,严格按照流程要求实施。乙组则实施的是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方式,采用的仪器是ACUSON seqa-512凸阵探头,频率设定在2~5MHz,术前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特点分析,按照年龄差异服药,口服胃肠超声造影剂后,患者平卧位、侧卧位、站立位多切面扫查。采用胃部病变的标准进行各个部位的超声检查。
在本次研究中对两组患者的检出率进行分析。
录入统计学软件,采用软件对数据分析,计数资料以[n(%)] 表示,行χ2检验,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400例患者中,检出患者330例,检出率82.5%,乙组的400例患者中,检出患者380例,检出率95%,对比后,乙组的检出效果明显。
上消化道疾病是当前儿科常见的一种疾病,患者表现为恶心、呕吐以及食欲不振等,经过胃镜检查后,可以对胃、十二指肠等粘膜情况以及病变程度等进行分析。胃肠检查模式属于侵入性的操作方式,在当前实际报道中,需要进行病变情况分析,确定金标准。胃镜检查属于侵入性方式,由于儿童上消化道解剖结构和成人不同,因此在文献报道中需要进行患者的病症分析,避免出现其他异常反应[1]。
儿童自身耐受性差,不能完全配合,导致诊断难度提升。超声检查方式属于无创的模式,近些年来在应用过程中,胃肠超声造影剂应用后,在胃肠道内形成均匀的点状回声,减少或者消除胃肠道超声伪像。在整个干预治疗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对疾病情况分析,要求进行的是病变现状分析[2]。
在当前临床研究中注重的是形态结构分析,造影剂通过顺利,胃底周壁比较光滑,体和窦壁层次相对完整,幽门自然开放,为了避免出现误诊的现象,要求对超声造影局部的增厚水肿情况分析,考虑到疾病具体情况以及粘膜褶皱等情况等,在诊断的过程中进行图像分析。超声声像图表现为十二指肠球形态规整,根据面积以及基本概况等,胃肠超声造影检查比较敏感,微小的病变包括:粘膜红斑、出血点等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病理改变。在造影剂应用中,对于粘膜肿胀和增厚等现象,要求提前进行造影检出情况分析[3]。
考虑到浅表层的诊断情况,在超声图像分析的过程中,确定局部壁层次情况,以超声声像图作为基础,在当前影像学分析的阶段,表现为局部低回声增厚,球壁粘膜可能存在其他异常反应,病灶组织比较小,直径大约在3~4mm左右,根据溃疡表层的具体要求,形态分析很重要。病灶周围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现象,采用超声造影方式进行检查和诊断,可以对病灶组织的具体情况掌握。首先实施胃镜检查后,对超声诊断的图像资料分析。儿童胃型小,在检查过程中不需要频繁进行体位的变换,儿童上腹部脂肪层比较薄,干扰程度低,在超声检查的过程中,采用胃冠状斜切面,往往能得到满意效果[4]。
儿童胃肠超声诊断,本身有一定的优势,方式方法比较准确,能为儿科提供简单和便捷的方法,也是胃镜检查的补充。在当前临床研究中,针对胃肠超声造影检查的具体情况,在后续病症分析的阶段,需要提前对病理特征掌握,实施胃肠超声造影分析,便于对疾病早发现和早治疗。很多患者存在恐惧的情绪,尤其是年龄小的患者,自身认知度差,在诊断过程中需要对家属进行适当的教育,让家属及时陪伴在身边,给予鼓励和帮助,避免产生其他不良反应[5]。
在本次研究中甲组400例患者中,检出患者330例,检出率82.5%,乙组的400例患者中,检出患者380例,检出率95%,对数据结果分析后得知,乙组的整体效果更为突出,数据报道可知,采用胃肠超声造影方式实施诊断后,整体效果突出。
综上所述,胃肠超声造影诊断模式有一定的积极作用,符合当前具体要求,可行性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