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协同视角医学院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探索

2019-02-25 00:43程益群张秀军吕雄文
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9年5期
关键词:医学生协同医学

周 润,程益群,蔡 胜,张 蔚,张秀军,吕雄文

(安徽医科大学,安徽 合肥 230032)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既要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又要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医学院校作为医学教育的主阵地,是培养合格的、高素质“准医生”的重要教育基地,卫生部和教育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强医学教育工作提高医学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9]4号)中就特别指出,医学教育要“德育为先,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要将德育和职业素质培养列为医学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2]。随着医学模式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一心理一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不仅包括教授专业的医学知识和技术,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职业道德观念。所以医学院的思想政治教育至关重要,仅靠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是不够的,医学院校亟需通过“课程思政”教学改革,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过程各个环节,协同培养高素质人才[3]。

1 多元协同的理论基础

20世纪70 年代,德国哈肯(Haken)教授在其著作《系统论》中提出“系统协同理论”,所谓“协同”是指为实现系统总体发展目标,各子系统之间相互协调、合作、支持形成的一种良性循环。“协同效应”是指在系统的作用下,各子系统之间通过有机联系、配合,使系统产生整体效益[4]。

医学生的职业素养的培养通过整合学校整体的教育资源,通过构建学校内部教育系统之间及与外部教育环境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融通、相互作用、相互协调的教育运行模式,有效保证医学生在未来职业活动中的外在技术水平和内在培养质量的有机统一[5]。

2 构建医学院校多元协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路径与策略

基于多元协同的视角,医学院校在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时应着力推进以下几个方面的协同:

2.1 课程协同,构建医学生职业素养培育新格局

(1)深化课程改革, 建立一体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

立德树人是高校立身之本,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所有课程的教学过程都是育人的过程。

首先,学校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时要明确要求树立以学生为教学活动主体、以能力培养和素质提升为导向的教育教学新理念。通过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创新课程内容及优化课程设置,使思政教育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

其次,在新媒体新技术背景下,通过搭建优质资源共享平台,深化教学资源体系建设,构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医学知识相结合,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助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6]。

再次,进一步完善课程标准和教材建设,充分发挥“质量工程”项目示范、激励作用,通过学校层面的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思想政治理论课视频公开课、课程质量标准、整合课程等的项目建设,促进课程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

(2)挖掘医学特色,促进思政课程与医学人文课程相融合

由于医学院校课程总体特点是医学专业课程所占学时很高,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教学课程,主要在一、二年级开设,而且医学人文相关课程比较单一、学时较少。所以在课程设置上要通过增加人文与医学交叉能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边缘学科课程,如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医学社会学、医学史、医学法学、医患沟通类课程,将思想道德教育与医德教育、卫生法学等知识相结合,端正学生职业态度、提高学生职业素养[7]。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引入与医学人文教育相结合的素材,理论联系现实,拓展教学内容,可以通过结合生命教育、健康教育等,培养医学生敬畏生命,呵护健康,解除病痛的职业精神和职业责任。医学人文选修课程是医学人文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学校开设《医学生生命教育》《医学史》《医患沟通》《医学职业精神》《中国传统文化》《书法欣赏》《绘画欣赏》等选修课,通过人文教育、美育、艺术教育等从多方面提高人的文化素质和文化品格,从而提升人的人生境界[8]。

2.2 大课堂协同,构建立体化教育载体体系

医学是与实践密切相关的一门学科,医德是在医疗实践中慢慢形成的,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注重的是对医学生本体的人性塑造、仅靠单纯的理论知识的灌输是不够的。“大课堂观”认为课堂不仅包含了教室课堂显性课堂,还应该包括校园、医院、社会、网络课堂等的隐性课堂。教室、医院、校园和社会等都是对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能从不同层面和角度相互交叉,互相促进,用不同的方式影响着学生。

校园文化建设可以通过校园硬件和软件建设,例如对校史馆、校园景观、雕塑、道路、楼宇等进行整体规划、建设、命名,彰显学校特色,让它们成为文化育人的载体;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医学人文大讲堂、医学生宣誓、“东南学堂”等人文素质拓展活动,将思想政治和医学人文教育精髓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校园文体活动之中,拓宽学生文化视野、丰富学生精神世界;抓好学生组织与社团建设,开展健康宣传、三下乡、社会调查等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医学生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医疗机构是医学生实践教学基地,也是开展思政教育的前沿阵地,通过让医学生在医院、社区卫生、预防疾控中心等机构开展社会实践、导诊、陪诊、临床二级学科见习和预防医学调研实践、参与社区医疗服务等实践活动,使医学生在实践中培养和发展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职业观[9]。

通过以社会实践作为“第二课堂”为抓手,多途径拓展人文教育。引导学生利用图书馆、社会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实践教学,在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社会的同时,促进学生医学职业精神从知到行的转化。做到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于一体,贯穿教学全过程[10]。

2.3 师生协同,构建主体和谐德育模式

教学是师生共同组成的双边活动,必然存在着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教师与教师之间的互动关系[11]。教师和学生都是高校思政课教学活动的主体,而且是相对独立、地位平等的主体。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的高度协同是课程思政顺利进行的起点和基本保障[12]。

“课程思政”的实施对于教师的人文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只有具有良好的人文素养,才能将知识传授与思想教育有机融合起来。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把学生培养成一种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当是这种人。”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学生,也会影响到医学生以后的职业精神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是在师生互动中,师生双方德性与德行的完善过程,从而达到最终实现教学价值的目的[13]。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软实力,尤其是青年教师队伍更是学校发展的中坚力量。首先,要高度重视师德师风建设,建立健全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实施细则,采取学校统一部署,建立学校、院系、教研室三级管理模式,严格落实“师德一票”否决制度,进一步完善教师评聘考核机制。其次,完善教师培训制度,着力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综合素质和青年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能力提升教学水平。开展教师岗前培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等培训,并举办课程思政教学竞赛、教案比赛、多媒体课件比赛、示范公开课活动,推动实现所有课程与思政课同向同行,打造金课,淘汰水课,开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新局面。再次,建立教育教学奖励制度,开展最受欢迎教师教学奖的评选,开展“课程思政”试点教学改革示范项目立项等,积极探索多种奖励机制,促进教师积极参与教学研究与教学改革,激发他们投入教学的激情,拓宽教师发展的路径。

在现在思想舆论相对多元化的时代,网络和社交媒体伴随着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他们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日益增强,他们要建立和谐师生关系,只有通过民主平等、共同参与的合作式方式才能有效提高思政课实效性。教学的过程是师生之间共同参与的心智活动,教学价值的实现过程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内化知识为基础,以培养能力、养成品格为主要目标,这意味着教师主体的施教内容要成为学生主体的内化内容,必须师生协同合力而实现。教师的思维方式需要适应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师生之间有共同的语言,在共同理解的基础上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知识的构建中来,这样通过有效的师生沟通,才能使教师及时有效地掌握学生内化学习内容的程度和进度,才能更好地改进教学,从而有效实现各项教学价值[14]。

2.4 教评协同,构建有效的保障体系

所有教育目标的实现最终要落实在每个课堂,体现在每个课堂的教学之中,教学质量评价是学习与实践的“指南针”,教师通过在教学过程中收集学生学习的证据,采取相应的效果评价方式,比如可以通过专题讨论、口头报告、书面评论、项目书等形式考核学生的学习效果,做好学生的学习成果评价。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思想进步、发明创造、社会贡献、能力培养等现实表现融入教学评价体系中,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15]。在教评协同的情况下才能使教学目标和学生学习效果有效联系起来,避免目标与效果相脱节。

同时科学的评价制度能对教师的教学成效进行合理的判断,是思想政治教育运行的有效保障,通过健全教学评价制度,能调动教师教学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对教师投身教学指明了方向。当前,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局限于课堂教学,而忽略了教学其他环节。因此,要进一步完善教学评价制度,将实践教学环节、参与课程、教材等教学建设与改革,进行教学研究等教学活动纳入评价体系,使评价作为杠杆发挥诊断、激励和规范的功能,从而达到调节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目的[16]。

猜你喜欢
医学生协同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蜀道难:车与路的协同进化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四化”协同才有出路
三医联动 协同创新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医学、生命科学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