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爱贞
摘 要:孔孟思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其道德教育思想对教师的师德养成有重要的推动。作为新时代教师,应该学孔孟之德,践孔孟之行,促师德养成。学孔孟思想修德正己,用传统文化兴教育人。
关键词:孔孟思想;传统文化;师德养成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8-3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1-0020-02
2019年8月,一群湖南师德养成教育的追梦人怀揣师德教育梦想欢聚在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山东曲阜。这次培训的课程设计注重理论与案例分享相结合,授课专家既有山东和湖南高校的教授,也包含中小学校长和一线名师,还有孔子研究学院和孟子研究学院的专家给学员从专业的角度诠释孔孟思想的内涵和智慧。整个培训理念就是让学员在学习过程中悟师德明事理,传师道铸师魂;让学员在山东这个被孔孟思想浸润的沃土中明白师德的意义,坚定师德的信心。
一、学孔孟之德
孔子的教育方法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狠抓德育的根本,孔子以道德教育著称于世,“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二是重视方法和途径,孔子也指出了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由近及远,推己及人”。 作为新时代教师,该向两位圣人学习什么呢?
(一)学孔子的循循善诱
正如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至圣循循善诱的思想正是当代物欲横流的教育现状中,教师善待每一位学生所缺失的耐心和仁爱之心啊!
(二)学孔子对学习兴趣的重视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师德下坡其实也是教师职业倦怠的一种表象。教师是一项良知职业,更是一份爱的事业。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纯洁无瑕的学生,是一群可塑性很强的国之栋梁,需要教师有一颗仁爱之心、一颗与之同乐的童心和一颗艺术家的匠心,还需有一种锐意进取和乐意奉献的精神。只有真正爱上自己的职业,爱上自己的学生,才会成为一名师德高尚的教师。
(三)学孔子的知行合一
子曰:“道听而涂说,德之弃也。”师德建设、师德培训、师德教育和师德养成也一样,它们不是唱高调、喊口号,不是把孔子、孟子的思想挂在嘴边,尽管让教师读背圣人的名言能自觉提高觉悟,但是真正要修养师德,正如陆游的《冬夜读书示子聿》说的那样:“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师德养成需要锤炼教师的初心,鞭策教师的使命,在实践中践行师德、弘扬师风。
(四)学孔子的因材施教
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笔者也想引用圣人这句话来分析现阶段教师师德养成现状。由于种种原因,教师队伍中出现了极少数有损师德的问题,这些教师甚至还不知道自己的行为有辱职业道德,这就是“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而大部分教师现在处于“困而学之,又其次也”的现状,所以需要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重视、培训机构引领,开展科学有效的师德培训,搭建学习平台,用专业的课程和有效的途径引领广大教师修养师德。
(五)学孔子成事必备条件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要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准备好他的工具。这是一种比喻,即如想做好一件事,必须先具备做这件事的先决条件才能事半功倍。由此,笔者想起这次培训研讨交流热烈的场面,研讨问题来自所有学员的共同心声:师德养成的有效途径是什么?完整的师德评价机制应涵盖哪些因素?作为省首届师德培训者,怎样起到引力辐射的作用?教师专业培训如何与师德培训有机结合,师德与教师待遇发生冲突时如何处理?在这里,笔者个人的观点是无论多么伟大的事业和抱负,首先要在满足个人生存条件下才能有更进一步的行动,最终一步一步达成目标。教师的师德养成也一样。只有在生活无忧、身心快乐的情况下才能干好教书育人的工作。
(六)学孟子的内省
“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就是自我反思、自己内省、自我审察,以求得“良心本心”。孟子曰:“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强调养德的功夫关键要从自身的道德修养开始。师德养成同样需从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出发,正如习主席说的,一个有道德情操、有理想信念、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老师才能是一位好老师,才能称得上师德高尚的好老师,才能是学生敬仰的好老师。
(七)学孟子的性善论
孟子德育思想的鲜明特点是重视道德的培养和道德意志的锻炼,孟子提出一要“养浩然之气”;二要“改过迁善”,成就道德的实质在于无愧于心,“仰不愧于天,俯不祚于人”;三要加强意志锻炼,孟子宣扬“良知”“良能”,但同时他也注意到环境对人性的培养和发展的重要作用,这应该是源于孟母三迁的启迪吧。
二、践孔孟之行
孔孟之道的精髓是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而笔者认为,孔子作为教师的鼻祖,他的最高修养就是为人师表了。只有教師在各个细节上做好学生的榜样,学生才会找到做人做事的标杆,才会有学习的目标。学生和教师应该是互为镜子的作用,教师是学生的镜子,有什么样的教师就教出什么样的学生。学生是教师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学生就能看到什么样的教师。
第一,利用节日和生日活动培养懂感恩、爱家人的情感。创新传统节日文化,为学生搭建平台,重温节日仪式感。如在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和春节,笔者会布置学生一道感恩作业,让学生在传统节日里学礼仪、尊孝道、重亲情、知感恩,在活动中传承美德,在实践中熏陶文化。
第二,师生共同洗刷教室和公共区,培养学生爱劳动的美德和会劳动的技能。在班会课上,笔者把劳动标兵的名字写得最大,发的奖品最好,始终告诉学生一个道理:劳动是一个人赖以生存的必备能力,一个不想劳动、不会劳动的学习尖子生是不完美的,而一个爱劳动、会劳动的潜质生是高尚的。笔者使劲地夸奖不怕苦、不怕脏、爱劳动的学生,这一招特管用,让学习后进的学生找到了一条走向成功的路,让班集体中每个学生都找到存在感。学生只有融入集体,才能得到锻炼和发展。
第三,开展读书活动,激发学生爱上阅读的好习惯。“得语文者得天下。”这是2018年高考后的一句流行语,这句话告诉我们,语文学科成了拉分学科,体现了母语的重要性。阅读是语文教师必须提上日程的重要事情,笔者顺势而为,利用阅读课和周末时间引导学生和家长开展多种形式的阅读活动,旨在让学生爱上阅读,养成阅读习惯,学习和传承中国优秀文化。
第四,借助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每次班会笔者都会选好主题、做好课件,和学生一起聊安全、劳动、卫生、亲情、学习等话题,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不说习惯决定命运,至少好习惯可以成就好人生。
第五,有效利用“互联网+”平台做好家校工作,为学生创建一条通畅的成长跑道。要想工作轻松有效、有成就感,教师要学会向家长群体借力,有了家长的支持工作便会事半功倍。教师和家长在教育学生方面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家校沟通成功了,可达到互赢,反之则徒生苦恼。每学期伊始和结束,笔者会给家长各写一封信,中途会组织全体家长会和部分家长会,有时是面对面,有时是通过微信群和QQ群或者班级公众号,只要以“一切为了孩子的发展”为家校共育的中心点,家校沟通就水到渠成了。
第六,加入教师成长共同体。2010年,笔者参加国培计划全国班主任网络远程培训,因笔者的网络班级建设在全国遥遥领先,湖南省培训专家张爱平导师推荐笔者加入了山东郑立平老师创建的全国班主任成长研究会(民间)这个自主学习团队(现简称“心语团队”)。一直到现在,笔者坚持在团队参与学习、研讨、读书、行走,和群里名师一起阅读,学习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积极参与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笔者教学之余坚持写作,现担任《心语月刊》走进经典专栏工作和主持心语湖南群工作。在阅读中吸取,在写作中吐纳,在研讨中思考,在活动中展示,才能在自主成长中看见他人的美、教育的美。
三、促师德养成
首先,做好自己,辐射同事。从备课组到年级组、教研组再到学部范围,在教学和教育两方面带好头,做好师德榜样。笔者作为一名党员教师,应该带头以德立学,以德施教,以德育德。守初心,担使命,师德养成功在学生,利在国家。“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其次,汇报领导,重视师德。笔者在来山东的路上就给校长发了信息,建议校长搭建平台,一起进步。学校可以成立班主任工作室和师德师风专项工作办公室,把师德养成纳入晋职评优和教育教学考核细节。以班主任工作室为载体,让党员教师和班主任作为核心成员,组织有校园特色的可操作性的师德研讨活动,把活动分话题、分专栏,素材通过工作室平台向全校师生和家长开放,把师德养成活动和教育教学结合起来,真正落实师德建设常态化、长效化,营造风清气正的教育大环境。
再次,加强学习,提升能力。与高人为伍,与智者同行。边教、边学、边研,多与专家和名师交流,启迪心智,提升修养,开阔视野,提高心境。教育是一种与时俱进的事业,要有终身学习的思想和了解时代的能力,才会被学生喜欢和尊重。专业知识和师德要求都会与时俱进,不学习,无以立。笔者坚持自费利用寒暑假去参加一些团队的专题研讨活动,无论是台上的交流還是台下的聆听都会产生链接效应,笔者把想法说出来,把他人的思考记下来,在一些共鸣共享的过程中擦出教育的灵感。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N].光明日报,2018-02-01.
[2]杨泽波.孟子性善论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3]姜 伟.孔孟思想对思想政治教育的个体性功能影响研究[J].黑河学刊,2010(9):101-103.
[4]魏羲之.弘扬孔孟教育思想,培养人格健全新人[J].师道·教研,2017(8):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