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德义
摘 要:纵观国学经典《论语》,“君子”一词出现的次数最多。人们称开篇第一句话为“君子三问”,称最末一句话为“君子三知”。文章通过对“三问”“三知”的论述,让读者基本了解了儒家文化培养君子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关键词:儒家文化;“三问”;“三知”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7-10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31-0017-01
对于一本书来说,第一句话——即全书正文的开篇和最末一句话——即全书正文最末的一句话,最为重要。读懂了,弄通了,理解了,对于全面准确地掌握全书的主旨思想和精神实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拥有如同西方文化之《圣经》地位的《论语》,开篇第一句话是“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
这句话人们称之为“君子三问”。其如江河之发源,大厦之基石,乔木之根本,是全书的立论基础,也是全书的重中之重、要中之要。
第一问,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其中“习”字最为关键,可理解为“复习”“温习”“练习”的意思。后面章节有关联的如“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篇》)又如,“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论语·述而》)意思是说,在学习新知识的时候,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情吗?言下之意,君子应以学习为人生第一乐事。
第二问,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意思是说,与来自远方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探讨君子之道,乃是人生乐事。推而广之,来自远方的朋友,这个“远方”是可以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基于此,与古今中外的友人一起探讨人生问题,何尝不令人手舞足蹈也。
第三问,子曰:“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这一问“愠”字是关键。意思是说,你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修行深远,但是人家并不了解你,并没有给予你应有的尊重,相反低看你,甚至鄙视你,你不为之动容生气,依然以礼相待,这才是君子的行为。与这层意思相关的《论语》后述有多处,如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又如“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等。
《论语》的最末一句,人们称之为“君子三知”。即“知命”“知礼”“知言”。它既然是全书最末一句话,自然也是对全书的总结。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论语·尧曰》)
关于“知命”。在这里,“命”即是“天命”。孔子在总结自己的人生时曾经说过自己“五十而知天命”。“天命”之“天”是外在的自然而然的存在,“命”是内在的自然而然的存在,而内在的自然而然的存在也是道德理性的存在。也就是说,在这里“天”与“命”是统一的,“天”“命”即是“天命”。它既有内在的纯粹道德理性的存在,即是人格之天的含义;也有外在的相当于人们今天所言的自然规律的存在,即是化育之天的留底。可见“天命”含有自然、义理和人格方面的多重意义。孔子强调“天命难违”,即“君子有三畏”,其中,第一畏就是“畏天命”。如果人们不懂得敬畏那些自然而然的存在,包括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規律性和人的内在道德理性的存在,也就是不“知命”,是不能够被称为君子的。
关于“知礼”。儒家文化也可以称为礼仪文化、礼治文化。孔子认为“礼”是人立身行事的规范,是人与人之间交流的一种上下尊卑、长幼秩序,是个人人格的相互尊重和维系人类社会生活的纽带。一个人如果无视礼仪礼节,不讲规矩,也就是不“知礼”,就无法安身立命于社会。
关于“知言”。孔子认为,“言”为心声。听其言,观其行,察其心。只有认真倾听一个人的言论,并且细心观察他的行为,就会对他的品行有大致的了解,才能正确地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若要“知人”,必先“知言”。
《论语》位居儒家四书五经的核心地位。儒家学说乃是“人”学、仁学,也是君子之说。照现在的说法,是教人做君子的学问。而君子则是儒家文化的理想人格。从《论语》的首尾句的“君子三问”和“君子三知”中,可以基本了解儒家文化(即君子文化)培养君子的目标、内容和方法。
参考文献:
[1]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2]廖芝馨.《孔子家语》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