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的国内研究综述

2019-02-23 06:35丁美杰
考试周刊 2019年7期
关键词:毛姆研究综述问题

摘 要:本文从总体研究和作品研究两大方面梳理和总结了国内学术界近年来对英国作家毛姆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研究的不足以及有待阐释的空间。

关键词:毛姆;研究综述;问题

英国作家毛姆是二十世纪广受欢迎的作家之一,其写作生涯著作颇丰,著有游记、回忆录、文艺评论多部,涉及除诗歌以外的多个艺术领域,并有所建树。毛姆的文笔细腻、清楚、简约又生动,作品的中心主题多数围绕着人性、成长、孤独和自由,除此之外,他出色的叙事能力和对复杂人性的去脸谱化塑造亦吸引了世界上众多学者的兴趣,对毛姆的研究也成果颇丰。

一、 总体研究

在英国的文学界,毛姆及其作品因为种种因素遭到了冷遇甚至是苛责乃至侮辱。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的文学评论学者们态度更显冷淡,尤其在翻译界,译者们通常对翻译毛姆的作品兴趣缺缺,这又进一步导致了国人对毛姆的不甚了解。国内发表的毛姆评论主要集中在对他的几部长篇小说及著名短篇小说的探讨上,内容不够丰富深刻;而国内的文学史著作要么忽视毛姆,要么只是对他进行一些简略的评论。但就是这样一个不为学术界所重视的作家却赢得了无数读者的心,而且这种热情并不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有所褪色。

我国学者普遍认为纵观毛姆一生的创作,其成就大都体现在小说的创作上,他侧重于对平淡人生的描述和探索,他的小说通常缺乏重大的社会意义,而是以异域情调,文笔生动,故事性强,客观冷静著称。代表作有《人生的枷锁》《刀锋》和《月亮与六便士》等。毛姆笔下的诸多人物都是成长励志型的,拥有自强不息的精神,经历无数磨难与挫折,为实现梦想而努力奋斗。比如《月亮与六便士》中的主人公就是这一类型人物的典型代表。毛姆的小说中所塑造的人物是复杂鲜明的,很少脸谱化,对揭露人性的阴暗复杂面拿捏得恰到好处。《人生的枷锁》中的菲利普便是文学史上令人印象深刻的经典人物。吴元迈主编的《外国文学史话》就是以“异域风情显人性”这一标题来介绍毛姆的。

二、 作品研究

毛姆一生爱好旅行,游历四方,所到之处皆落笔成文。1919年,毛姆和他的秘书一起到中国游历四个月之久,收集创作素材,并拜见了他心中的一代儒学大师辜鸿铭。他的自传小说《人生的枷锁》中就提到了到中国。毛姆对于东方的渴望来自对作家王尔德的景仰,他曾经热切地追随崇尚标新立异、为艺术而艺术的奥斯卡。王尔德对庄子的“无为而无不为”的思想大为嘉许,即顺乎自然,摈除自我,做一个静观天地的主人。在《作为艺术家的批评家》中,王尔德表明“无为而为才是世界上最艰难而又最聪明的事”。“我们活着,就是要无为而为”。这也是庄子思想的隐现。事实上,毛姆还能自如地引用《庄子》中的典故。《在中国屏风上》的《戏剧学者》中,他这样评价同戏剧学者的谈话:“同一个卖弄学问的教师争辩是无益的,正如海洋的圣靈同江河的圣灵议论一样”。显然,毛姆这是在把自己与他人有关戏剧的讨论比作是《秋水》中北海若与河伯的对话,暗讽对方见识浅薄:“井蛙不可语于海者,拘于虚也;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笃于时也”。毛姆的作品中经常会出现中国的奢侈品被用来装饰那些上流社会贵族人物的客厅。最后毛姆怀揣着对中国的无限向往踏上了中国。

毛姆以他小说中趣味生动的故事情节以及神秘的异国情调赢得了众多读者,亦令毛姆的创作与中国的关系成为很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从1992年胡亚瑜的《故事大王的东方万花筒——评毛姆的东方题材小说游记》开始,揭开了研究毛姆作品中中国形象的序幕。除此之外,吴超平在其代表作品《试论毛姆对中国文化的误读》中,认为毛姆站在一种旁观者的角度,以客观、冷静的态度审视中国,观察芸芸众生的中国人形象。还有一部分学者鉴于19世纪以来整个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蔑视、诋毁以及“黄祸论”的流行,认为毛姆以傲慢,贬抑的态度观察中国,毛姆有关中国的描述弥漫着浓重的东方主义气味。尽管不难见到他对古老的东方文明的神往,然而对现实中国衰落及未来中国的发展的漠视透露出他内心深处东方主义的傲慢与偏见。石黎华的《东方主义的傲慢与偏见——论毛姆作品中的中国形象》中引用萨义德(Edward W.Said,1935~2003)在饱富争议的著作《东方学》(Orientalism,1978)一书中,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西方对东方的根深蒂固的偏见和幻想,说明西方人心目中的东方不过是其幻想的产物,西方人始终是以一种看客心理来审视东方。在毛姆的作品中,这种心态具体表现为西方人对中国人在种族上的优越感。

三、 段落修改

总的来看,针对毛姆的研究国内还存在着众多不全面和空白之处,到目前为止,除了对毛姆小说的研究,尚且无人涉及其游记、随笔、文艺思想、戏剧等领域的研究,国内也没有哪怕一本研究毛姆的专门著作,他的作品并未完全翻译成中文,这对于一个深受广大读者喜爱的作家来说,不能不说是遗憾的。此外,相关研究资料的翻译工作滞后导致国内研究的力度和质量还有待加强。为了还原一个真实的毛姆以及还原毛姆创作的独特性,我们期待更多的研究作品面世。

参考文献:

[1]李正国.国家形象概论[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6.

[2]姜智芹.文学想象与文化利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5.

[3](英)毛姆,唐建清译.在中国的屏风上[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

[4]孟华主编.比较文学形象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5](英)毛姆,张和龙译.面纱[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17.

[6]萨义德,王宇根译.东方学[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7]王寅生.西方的中国形象[M].北京:团结出版社,2014.

[8]尹萍,祁国江.文化“他者”的中国形象[J].中州大学学报,2017(5):14.

作者简介:

丁美杰,安徽省合肥市,安徽三联学院外语学院。

猜你喜欢
毛姆研究综述问题
丑角的原型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近五年农村征地纠纷问题研究综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我的毛姆叔叔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毛姆长篇小说的乌托邦情结
生命的尽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