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段时间,我为自家两岁多的女宝理发的事头疼不已。即便她在客厅玩得不亦乐乎,但一看到我给电动理发剪充电或张罗拿围裙,她立马不玩了,开始哇哇大哭,边哭边喊“疼、疼……”等一切准备就绪,一剪子下去,她倒安静下来,呼吸匀称,像打瞌睡一样一直到理发结束。
类似的事情不止一件。比如喂药,她一看到妈妈拿药就哭,还不停喊“辣”,等把药灌进嘴里时,她不哭不闹,咽下去还不停咂嘴,大家都知道小孩吃的药多数是加了蔗糖的。再比如打防疫针,一进医院大门,女宝就开始挣扎,到科室里面坐定,她已经哭得梨花带雨,等护士“噗”一声扎上针,她竟然不哭了。打针本身应该还是有点疼呗!
我想这应该是典型的恐惧心理在作祟,直到遇上绘本《第五个》。
绘本封面,五个小家伙——企鹅、小鸡、小熊、青蛙和小木偶排排坐,仔细看就会发现,它们好像都受伤了,企鹅少了翅膀,小鸡脚下的轮子掉了一个,小熊一只胳膊打着绷带,青蛙的伤在背上,小木偶呢,鼻子断啦!再翻下去,扉页上只剩一个小木偶了,只是它的头转了个方向,靠右边什么都没有,故事就这样开始了——
正文画面上五个小家伙跟封面上差不多,只是相对封面背景更冷清些,即便有一盏灯,也是泛着冷光,感觉有些压抑。原来这是一堆损坏了的玩具,它们在等什么呢?
——门开了,出来一个。一只瓢虫从透着温暖亮光的房子里冲出来,之所以说是“冲”,你能看到开门带的风将吊灯都吹得摇摇摆摆。
——进去一个。这回进去的是企鹅,其他几个玩具都盯着它的背影,那小木偶眼睛睁得圆圆的。
——还剩四个。大门关上,四个小家伙在静静等待,从小木偶的嘴角可以看出它没有原来开心。它估摸着企鹅究竟会发生什么事情。
——门开了,出来一个。企鹅出来了,跟原来不一样的是,它长了一对新翅膀。
——进去一个。
——还剩三个。
——门开了,出来一个。
小鸡掉了的轮子安上了。应该等小熊进去,看表情小熊非常紧张。小木偶好像也开始紧张起来了。
——进去一个。
——还剩两个。
气氛紧张极了,青蛙伸长了舌头,接着整个身子“人仰马翻”在椅子上。小木偶更是无助,它不由自主地摸了摸自己的半截鼻子。
——门开了,出来一个。小熊出来时活蹦乱跳,它受伤的胳膊完全好了。
——进去一个。
——还剩最后一个。
当青蛙爬进屋子,门关上后,空荡荡的屋子里只有小木偶一个,恐惧一下子涌上心头,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门开了,出来一个。青蛙是蹦着出来的,头上多了一顶王冠。看到这里,小木偶呢?
——独自进去。小木偶将帽子拿在手中,忐忑不安地朝门内走去……
——医生你好。哇,原来是一位老大夫,他正笑眯眯地看着小木偶呢,手中拿着扳手,准备给小木偶修鼻子!
合上书,你会发现封底只有一扇门,门下面透出一丝温暖的灯光。我们不知道这回小木偶害怕了没,等到门打开,小木偶以怎样的方式出现在大家面前呢?
绘本内容就这么多,我们从现有的资料看,恩斯特·杨德尔写下这本书里寥寥几十个单词的时候,已经70多岁了(老人在2000年,也就是这本书出版3年后去世),而图画作者诺尔曼·荣格也同样是年近花甲。或许正是因为他们的年龄,情节上原本简简单单的绘本多出了太多的东西,在不到100个德语单词里面,似乎有说不尽的情感和沉思。
其实,我最关注的还是那个小木偶,在推开那扇门前经历了怎样的担心、无助和恐惧。想起对写作文有恐惧心理的小伙伴,是不是跟小木偶有相似的心理呢?
突破作文心理障碍还是有办法的,大家可以试试。
大声说出来。多数小伙伴觉得说话比作文容易得多,那么你就可以将想写的东西说给爸爸、妈妈、老师、其他小伙伴,或者另外愿意听的人。本来,作文就是作者和读者交流的过程,记叙文不是你给别人讲一个熟知的故事吗?说明文,就是向别人介绍他们所不熟知的事物;议论文,是针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当然这是一种假定的情境,因为读者并不真正在你身边,也许读者不像你想象的那样感兴趣,但这是突破作文障碍的最好办法。
角色互换。作文前可以想象你不是你自己,而是作文的读者、老师或者其他人,想想他们对于作文的主题有什么看法、想看到什么信息。把自己拉到常规思维之外,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问题并写出更无懈可击的作文。
学会模仿。据说不只是作文,人类的实践活动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读得多了你就会发现,平时的作文,细琢磨下,如果不是模仿这个人,必定模仿了那个人的。不妨大胆地去模仿,有人把模仿换了个高大上的名头,就叫:向大师致敬、向经典致敬!
以上几个方面,仅仅是从操作层面说的,小伙伴们看清了:热爱生活、勤于观察,做个生活的有心人,这才是突破作文心理障碍的根本。
如果《第五个》中小木偶仔细观察下它走进大门前发生的一切,它还会恐惧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