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连志,焦凤梅
上海电力大学,上海200090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观、价值观为中心的思想教育和思想转化的过程,它需要大学生经过自身的认知、内化以及转化和外化的过程,这一过程决定了大学生本身在这一过程中的主体性。如果没有大学生的积极投入,没有大学生对相应理论与知识的切身体验和自我内化,就谈不上教育目标的实现。而要实现这一过程,社会实践是其中不可忽视的一个环节,只有经过知行转化的环节,才能实现知行合一,中国古代的道德教育和个体自我修养也历来强调知行合一。“因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重心在于疏导人的思想,而人的思想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是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的生动反映和体现,简言之,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通过塑造人的思想道德,促发人的积极行为,以营造和谐社会关系的实践形态。基于此,从教育教学角度而言,思政课实践教学就是让受教育者在课内外、校内外以及走进更广阔的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环境中,运用、验证马克思主义真理,感悟马克思主义精神意蕴,提高自身的理论思维、道德品质、价值理念和政治信仰的教学模式。”[1](P54~57)思想政治教育若想取得预期的成效,也要注重知行合一,要重视社会实践环节。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都普遍设置了社会实践环节,但是不少社会实践往往流于形式,未能组织学生有效参与,也未能有效利用这一环节,未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综合育人作用,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社会实践育人的效果。本文试图跳出以往狭隘的社会实践理念与形式,以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为主题,探索充分发挥社会实践作用,延展社会实践育人功能的综合社会实践模式。
社会实践是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发挥实践育人作用,促进知行合一,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重要育人途径。“德育在于行动,行动体现德育。”[2](P32~36)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要促进学生的思想转化,乃至在此思想转化之下的行动转化,而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也体现于外在的行动表现,因为思想的变化不容易被观察和测度,而外在的行动表现则可以直观观察和评价,大学生行为的变化体现着其思想品格的转化,体现着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应该说社会实践自2005年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普遍设置了社会实践学分,预留了一定的社会实践学时。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大背景下,尽管不同高校、不同课程的社会实践形式有所差别,但社会实践在总体上已经成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育人体系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目前,从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现状来看,社会实践模式总体上相对僵化,实践组织方式上往往以集中实践和学生分散实践相结合,实践形式大多以参观调研为主,最终以学生撰写的社会实践报告为主要考核形式,但不少学生的社会实践报告在内容上到处拼凑抄袭,使得实践报告考核形式失去了全面考核学生社会实践投入、考量实践育人成效的可靠性,这些都在较大程度上制约了社会实践的成效,背离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社会实践的初衷。因此,本文基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改革实践,提出了综合社会实践模式。
所谓综合社会实践模式就是从完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顶层设计出发,将社会实践置于整个课程教学体系的总体设计之下去考量,在有效组织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利用社会实践成果进行课堂展示、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同伴教育,拉长社会实践环节,将社会实践延伸至课堂和第二课堂,从而充分发挥实践育人成效的一种综合实践模式。
社会实践是进一步拓展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理论育人成效,促进大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进大学生对国情认知和对国家大政方针的理解,进一步拓展视野、锻炼本领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是一场“文化行走”的过程,更是实践育人的过程。“任何个体作为一个对象性的存在物,总是通过其自身的对象性活动来处理与对象的关系。”[3](P8)大学生要获得对国情的正确认知,要深入理解指导国家发展的理论,要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就一定要走进社会,在实践中检验书本上学来的理论和知识,坚持真理性和价值性的统一,不断修正自己的认识,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
目前,社会实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环节,高校一般都拨出专项社会实践经费,以各种形式支持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也必须指出,当下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中也存在着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如有不少学者指出的社会实践形式化的问题:“一些高校、一些实践团队和队员没有正确认识和对待社会实践活动,没有将主要精力放在人才培养方案与社会实践活动的有效对接上,没有放在社会实践活动内容的精心设计上,没有放在科学的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的优化上,而是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启动仪式的宏大场面和声势营造上,把更多的时间花在总结材料的制作、汇报PPT的设计上,热衷于搞合作签约仪式、提高领导出席层次、策划新闻连续报道。”[4](P107~111)结果是社会实践搞得声势很大、花样很多,但是都浮于表现、流于形式,没有做到重心下沉,使得社会实践在很大程度上“变了味”,也不能做到“以生为本”,背离了社会实践的初衷。“一些大学生对社会实践尚缺乏深入认识,仅仅注重表象,认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拉条幅、挥旗帜、拍照片’‘盖章有效’的庸俗化和形式化活动。”[5](P112~113)上有所好,下必行焉,大学生也因此无法深刻认识社会实践的价值与意义,而使得社会实践也流于形式,不少大学生要么不认真参与社会实践,要么将社会实践当成了结伴游玩、旅游观光,也因此让社会实践经费白白浪费掉,背离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初衷。“‘变质’的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背离了初衷,使大学生成为社会实践活动的‘边缘人’。一些大学生认为实践活动可有可无,甚至认为实践活动是学校强加于学生的‘负担’,对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保留观望态度,甚至消极应对学校布置的实践活动任务。如此形式主义,社会实践活动本身的价值追求将逐渐被忽略、被曲解。”[6](P110~111)上述问题的存在都在不同程度上涉及到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形式化、表面化的问题,不能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实践育人功能以及大学生增长才干和利用自身才干服务社会的功能。而且不少社会实践在完成了社会实践报告,完成了评比环节后,社会实践也就结束了,实践育人环节也宣告终结,不能很好地利用社会实践发挥余热,将其深入到课堂教学以及第二课堂中,以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功能。
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社会实践,以红色文化育人为主旨,形成“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红色文化课堂育人——第二课堂同伴育人”的综合社会实践模式。
红色文化资源是革命战争年代形成的优秀精神文化和价值资源,有着深厚的育人化人的功能,是大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要文化资源。“红色文化以革命传统和革命精神为核心,主要以‘红色资源’的形态表现出来,红色文化包含的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雷锋精神等,不仅在特定年代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对于我国经济社会的持续协调发展仍具有重要作用。”[7](P61)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社会实践,就是以红色文化资源为社会实践主题,在展开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成果,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把红色文化作为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综合实践活动的核心内容,将红色主题社会实践资源在课堂上进行宣讲和展示以及利用第二课堂进行宣讲,通过“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红色文化课堂育人——第二课堂同伴育人”的综合社会实践模式,引导学生感知革命历史、感悟红色文化、秉承革命传统、弘扬红色精神,增进对大学生的革命传统和爱国主义教育,提升学生的理论素养、实践素养和爱国情操,培育大学生的红色文化认同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
实践育人是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社会实践的初衷之一,人的思想的形成是人的思想与环境互动的产物,通过一定环境包括人为创设环境施加的思想影响,进而达成受教育者思想转化的目的。社会实践亦是引导学生到一定的环境中,通过特定环境对学生施加思想影响,脱离了实践环境所确立的思想,大多都不够稳固。“正是由于实践教学,那些凝固在书籍里、萦绕于课堂上的理论成果才能转化为鲜活、感性的行动,那些需要努力理解默会的知识才得以在学生亲身践行的教学场域中再现出来。”[8](P93~95)这样就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相关理论知识的理解,使得教学过程不再是从理论到理论的灌输和说教,而变成了实践出真知、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的育人过程。大学生走进红色文化,感悟红色文化,在其已有的历史认知和理论认知的基础上,进一步将这些既有的知识与红色文化相互映照,感性认知与理性认知相结合,进一步提升自己对红色文化的理解与体悟,从而使得实践中的红色文化进一步发挥育人效果,进一步强化红色文化的育人成效,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成效。
社会实践结束以后,完成社会实践报告并不意味着社会实践完全的结束,在基于红色文化资源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社会实践模式整体设计中,红色文化实践育人是第一步,在这一步完成以后,再进一步将社会实践“拉伸”至课堂,将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成果转变成感性生动的教学资源,将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成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予以展示,通过学生的生动演讲或者图文并茂的情景再现式讲解汇报,让红色文化走进课堂,让抽象的理论与鲜活的红色文化资源相结合,这样就大大延展了社会实践育人的过程,将社会实践育人的过程延伸至课堂育人环节。“思想政治课堂教学内容的组织必须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是对生活的提炼和对生活的超越。”[9](P270)通过红色文化社会实践成果走进课堂,教师可以在感性知识讲解的基础上进一步进行理性抽象,让书本中晦涩的理论获得鲜活的现实支撑,让抽象的理论得到来自现实的映照,就可以让学生感受到所讲授的理论内容的立体性、饱满性,从而在感性认识与理性理解相互激荡和相互映衬下进一步升华自己的认知和理解,在此基础上构建自己的理性认知,从而进一步提升课堂育人的成效,也让实践育人成效进一步与课堂育人同频共振,最大化地发挥实践育人的成效。
这里所说的同伴育人就是指同伴教育,同伴教育也称朋辈教育,“是指具有相同背景、相似经历和相似年龄的伙伴,共同分享信息、知识和观念,相互传递思想、情感,以唤起感情上的共鸣。在大多数情况下,它是一种促进社会规范在个体身上内化、达到润物细无声而奋发向上的一种教育方式。”[10](P243~244)红色文化第二课堂同伴育人就是进一步将社会实践“延展”至第二课堂,利用第二课堂如学生社团、学生讲坛等形式,将基于红色文化实践的成果在第二课堂进行展示、宣讲,充分利用大学生第二课堂的育人功能,发挥社会实践的“余热”,利用大学生朋辈教育,让大学生自己讲自己的社会实践故事,让他们以他们相似的情感、相似的观察视角、相似的理解方式来解读他们在红色文化实践中的体会和感想,激发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情感共鸣,进一步增强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进一步加深对红色文化中所蕴含的优秀价值的认同,进一步夯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价值心理基础。利用第二课堂进行社会实践成果的宣讲进一步延伸了社会实践的过程,使社会实践育人不仅体现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也体现在课堂教学中,同时也延伸到了第二课堂中,延伸到了校园文化建设中,也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容,可以说是最大化地利用了社会实践的育人成效。
基于对提高社会实践综合育人成效的理念出发,本研究在总结以往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立足于扎实做好社会实践,同时又充分利用社会实践效应与成果,努力将社会实践的育人效应最大化,提出将社会实践延伸至课堂教学和第二课堂,形成基于红色文化主题的综合实践育人机制,以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社会实践优势,充分发挥红色文化主题实践育人作用,有效促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
“红色文化实践育人——红色文化课堂育人——第二课堂同伴育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社会实践模式,可以充分利用红色文化资源,努力克服以往社会实践“孤岛化”弊端,将基于红色文化的社会实践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以及第二课堂育人活动中,做到了一份投入,三份产出,实现了社会实践资源利用最大化,效果最优化,同时充分将实践育人、课堂育人与朋辈育人结合起来,最大化地利用各种形式的教育优势,最大化地提升育人效果;还做到了感性育人与理性育人、知识育人与情景育人的融通融合,进一步提高了红色文化育人和实践育人的实效性,增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的认知认同,从整体上增进了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的实效性。
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社会实践模式,克服了以往社会实践形式化,以及不能与课堂教学、第二课堂以及校园文化建设有效联动的弊端,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社会实践改革,可以将社会实践成果有效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中,充分利用社会实践及其成果的育人功能,将社会实践过程从社会延伸至课堂,延伸至第二课堂,从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社会实践模式。当然,思想政治理论课综合社会实践模式要获得预期的成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其中发挥着关键的作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应当在社会实践方面多下功夫,多动脑筋,从更好地做好思想政治育人工作的高度出发,统筹规划社会实践,将社会实践置于思想政治教育整个顶层设计中,积极发挥充分利用社会实践、课堂教学以及学校的第二课堂平台,积极展开教学改革,以总结经验,探索形成相应的综合社会实践模式,力图将社会实践育人效应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