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与路径
——兼评龙钢华教授《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综论》

2019-02-22 20:21袁龙
关键词:华文话语作家

袁龙

(邵阳学院 文学院,湖南 邵阳 422000)

2019年5月,在《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发布两周年之际,中国微型小说学会在安徽铜陵举办“中国微型小说创作与理论研讨会(铜都笔会)”,讨论“小说与故事:微型小说如何建构自己的话语体系”的议题,总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微型小说“讲好中国故事,讲中国好故事”的历史经验,有必要且有价值。笔者拟从资源与路径的角度浅谈自己对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的一点认识,求教于方家。

一、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

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纯文学日益边缘化,微型小说这种被视为“平民艺术”的小说文体自20世纪七十年代末复兴至今,经过四十余年的发展,已然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五个方面:一是有为数众多的作者。小小说是训练作家的最好学校,因此中国当代微型小说作家群既包含林斤澜、刘绍棠、汪曾祺、王蒙、冯骥才等成名作家,也涌现出凌鼎年、孙方友、侯德云、张记书、沈祖连、滕刚、秦俑等一大批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职业不同年龄段的作家。在微型小说作家群中有上百位业余作家因写微型小说而成为中国作协会员。二是有专门的微型小说(小小说)刊物和数量庞大的读者群。国内影响较大的微型小说刊物有南北两家,分别是江西南昌的《微型小说选刊》和河南郑州的《小小说选刊》。这两份于1985年同时面世的杂志在网媒兴盛、纸媒衰落的当下,每期半月刊仍然有数十万的发行量,足见微型小说具有广泛而稳定的读者群。三是微型小说作品数量惊人,并涌现出不少精品。中国大陆有一千多家报刊杂志为微型小说提供发表园地,随着诸多发表微型小说的网络公众号的兴起,微型小说作品的具体数量难以精确统计。2018年,冯骥才的微型小说集《俗世奇人》(足本)获得第七届鲁迅文学奖,标志着微型小说这种“民间文学”获得“精英文学”的认可。四是成立了中国微型小说学会、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等组织,组织成员除了中国大陆微型小说作家、理论批评家和杂志编辑,也包含欧美、东南亚诸国,以及港澳台地区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作家和理论批评家。其中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主办的两年一届的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已经连续举办了12届。微型小说成为世界各国华文文学交流最为广泛的文体,其文化意义远远大于文学意义。五是微型小说理论批评与微型小说创作齐头并进,在微型小说的创作技巧、艺术特征、个案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收获,发表了评论文章、研究论文数千篇,出版了五十多本理论批评著作。

我们简要回顾华文微型小说四十余年来的发展脉络和成就,不难发现微型小说从“平民艺术”逐步发展成为世界华文文学交流和文化交流的重要文体,暗合文学史上某些文学思想观念、母题、题材、文体、技巧等由底层民间逐步扩散上升至精英社会并经典化的历史发展经验,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理论场域与话语。因此,要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必须回到微型小说本身及其周边,以下几种重要资源应当重视:

首先,微型小说创作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华文微型小说作者的创作理念和作品是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的直接资源。就笔者近几年主持或参与华文微型小说课题研究的切身体验而言,华文微型小说研究有“三多三不够”:对微型小说作家作品个案研究多,综合研究不够;对微型小说作家作品写作技巧关注多,对微型小说作家的创作理念关注不够;对手机小说、闪小说等新兴名词关注多,对微型小说与手机小说、闪小说的异同,对闪小说与寓言故事的异同等基础问题辨析不够。这些情况导致现有的微型小说理论研究并不为微型小说作家所认可。因为优秀的作者会不断尝试创新,追求一种新的可能,以创作来挑战理论,甚至颠覆理论。香港及东南亚华文微型小说创作就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小说应重视营造情节和塑造人物等观念提出了挑战——不重视情节,反而弱化情节;不写典型人物,而是将人物符号化。但这并不妨碍其艺术上具有可取之处,因为他们揭示了被西方小说观念遮蔽的中国传统小说观念,即小说可记录现实而“与正史参行”,既可叙事也可抒情而“济《诗》与《春秋》之穷”,描写人物受魏晋绘画和人物品评的影响,注重“以形写神”。[1]这也引发了另一个需要关注的话题,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不能仅仅借助外来的小说理论资源,更应该关注本土的传统的小说理论资源甚至艺术理论资源。

其次,华文微型小说的批评与理论也是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美国密歇根大学的托马斯·福斯特教授认为:“小说描述而不解释”,“好小说真的会在文本之外继续”,“小说是互动的”。[2]这就意味着,好的小说作家只负责描述,而解释的工作则留给了读者,作家和读者通过文本对话、互动。读者中有一种特殊的读者,就是批评家。批评家的工作不仅要阐释、评判小说创作的意义和价值,更要为小说创作提供理论指导。按照克罗齐的说法,批评是一种再创造。微型小说批评也是一种创造性活动,其价值与意义并不低于创作。但是当前多数的微型小说批评与其说是批评,倒不如说是一种“必然性”的表扬与夸赞,隔靴搔痒的溢美之词造成了微型小说创作表面上一片繁荣,实际上同质化倾向严重。批评不光是唱赞歌,鼓励微型小说创作,也要挑刺,以理论引导微型小说创作。因此重新审视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微型小说批评与理论,总结经验得失,也是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的重要资源。

第三,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不能忽略时代与媒介对华文微型小说发展的影响。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虽然老舍、茅盾在五十年代就为微型小说创作鼓与呼,但微型小说在中国大陆的复兴并不能简单地说是大众文化影响的结果,而是“文革”结束后,在百废待兴的时代环境下,揭露、反思“文革”伤痕与表现改革开放新生活,各地方党报副刊兴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就促使我们回到历史语境,对当时的时代与媒介进行考察研究。张春的《中国小小说六十年》[3]关于这方面的研究用力颇深,围绕《人民日报》等媒介与微型小说的发展做了较深入的探析。笔者也尝试探寻《微型小说选刊》和《小小说选刊》这两本微型小说品牌杂志对中国微型小说(1985—2015)三十年来发展的影响。[4]研究媒介,离不开对刊物、网站、自媒体的主编、编辑、出版者的研究。因为作为“为他人做嫁衣”的幕后工作者,他们的理念深深影响着刊物、网站、自媒体的发展、选本的出版和微型小说创作及其队伍建设。而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为微型小说的跨媒介发展提供了可能,微型小说与微电影、微视频的融合已成潮流。同时,媒介主办、承办、协办的各种微型小说赛事与政治、文化、商业宣传相结合,在文学市场化的时代背景下如何影响微型小说的创作与发展等问题都值得我们去思考辨析。

二、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的路径

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的理论研究并非近两年因“话语体系热”才出现,刘海涛的《微型小说学研究(三卷本)》[注]该套书是刘海涛在九十年代出版的《历史与理论:20世纪微型小说创作》《规律与技法:转型期的微型小说研究》《群体与个性: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作家研究》等专著的基础上修订而成。、[5]顾建新的《微型小说学》、[6]凌焕新的《微型小说艺术探微》、[7]姚朝文的《华文微篇小说学原理与创作》[8]等理论著作的出版说明学界已有不少学者早已自觉地从事这项工作。这些学者从微型小说的特征论、创作技巧论、作家作品论等方面探索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的路径,筚路蓝缕,功不可没。上述学者的著作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侧重从写作学的角度归纳微型小说的特点和创作技巧,强调“螺狮壳里做道场”,偏向于“尽精微”。这就启发了微型小说研究同行者龙钢华从“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角度入手,探索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的路径。

龙钢华在1995年试水发表了几篇微型小说之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和科研兴趣,将微型小说作为自己的科研重点,先后发表了数十篇有关微型小说研究的论文,并于2006年出版了《小说新论——以微篇小说为重点》[9]一书。该书除了从“微篇小说创作论”的角度论微型小说创作的精微之“技”,更是从“小说观念与基本要素论”“微篇小说特征与源流论”两个“致广大”的方面对微型小说的相关理论做了深入探讨。随着研究和思考的不断深入,龙钢华发现微型小说“微”而不“小”,不仅在当今纯文学日益边缘化的背景下“独领风骚”,而且“成为展示华文文学魅力乃至中华文明的一种积极有效的话语表达”!

因此,在总结前人借用短篇小说、古典诗歌思维方式,从写作学角度归纳总结微型小说的创作经验和艺术规律的基础上,龙钢华教授带领其研究团队,以文学的、历史的、文化的、国际性的视野在微型小说研究领域开疆拓土,为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探索路径,完成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综论》[10]一书。该书上下两册共1466页、124万余字,从“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综论”和“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代表作家作品研究”两大板块观照世界华文微型小说,兼顾了对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的宏观把握和微观解剖。

从宏观的角度而言,该书做了以下三方面的探索工作:

一是追溯微型小说源流,梳理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的历史发展脉络和分布版图。该书对近百年来中国大陆微型小说发展史的梳理不仅注意到中国古代笔记小说等传统小说的影响,也关注欧美、日本等外国微型小说对中国当代微型小说的影响,凸显出当代华文微型小说一方面继承中国古代微型小说传统,一方面吸收外国微型小说精华,双向共时发展的特点,填补了中国现当代文学微型小说史研究的空白。

二是拓宽了微型小说研究的范畴。该书除了探讨微型小说的作家、作品、读者等文学要素之外,还从微型小说的载体、组织交流与评奖及产业化等多个维度综合考量微型小说,从而衍生出文本批评以外的微型小说存在方式研究。

三是从多角度审视微型小说的文学性与文化特质。该书从微型小说的名称争论、群体概貌、美学价值与文化特质、创作发展等角度聚焦当代华文微型小说的发生背景、作家群体(含少数民族作家和女性作家)特点及创作风貌,分析当代华文微型小说的大众文化特征、底层文学性、平民化的审美趣味及社会价值,探讨当代华文微型小说的叙事模式、创作发展、产业发展与理论发展。这些研究表明该书对微型小说的研究不囿于文学性研究,而是将其拓展为文化研究,丰富了微型小说研究的内涵。

从微观的角度来看,该书对世界华文微型小说代表作家作品做了细致的个案研究。根据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的分布版图,该书按照三七开的比例,兼顾老中青三代作家、女作家、少数民族作家及不同风格的原则选取了83位海外和中国大陆具有代表性的华文微型小说作家进行个案研究。这些微观的个案研究各具特色,能于多样化的个性中反映出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的某种共性,实现微型小说创作与理论批评的相互印证。

要言之,该书是龙钢华教授带领其团队多年沉潜研究世界华文微型小说,探索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的阶段性成果,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第一,该书将微型小说研究的内部研究与外部研究相结合,整合了微型小说自身及其周边的重要资源,拓延了微型小说理论研究的半径,从微型小说的历史发展论、文学特征论、文本批评论、文化产业论等方面勾勒出构建“一体多面”的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的意图。第二,细致扎实的文本批评和个案研究不仅展示了当代世界华文微型小说题材、风格、技巧等方面的多样性,也说明了该书的理论构建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扎根于微型小说的文本和现实,突出了微型小说理论研究与批评的主体性。

当然,该书并不能囊括微型小说理论研究的所有话题,但这种“致广大而尽精微”的路径探索为从事华文微型小说研究的后来者提供的参考价值不言而喻。简而言之,构建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对微型小说自身及其周边的重要资源进行梳理、比较、归纳、整合,也要探索合适的理论路径,才能逐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华文微型小说话语体系。

猜你喜欢
华文话语作家
作家的画
“和而不同”的华文教育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现代美术批评及其话语表达
义不容辞,争为华文教育的“播种人”——连线常州外派华文教师
浅议小学语文阅读指导策略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话语新闻
话语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