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在特殊儿童感觉统合训练中的应用初探
——以感统训练《志勇大冲关》为例

2019-02-22 14:54
绥化学院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平衡木前庭环节

王 欢

(乐山师范学院特殊教育学院 四川乐山 614000)

教学手段是在课堂教学活动中,为了促进师生交流信息、提高教学质量,进一步实现学生发展目标而运用的方法和措施[1]。而把音乐作为一种教学手段,不仅因为音乐本身是一种艺术,有着审美性、表现性、情感性等特点,还因为教师可以通过音乐挖掘儿童各方面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参与度、专注度、提高运动兴趣,减轻运动负荷、稳定运动心理、增强认知能力等。所以,把音乐用在教学中可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感觉统合是指脑对个体从视、听、嗅、触、前庭等不同感觉通路输入的感觉信息进行选择、解释、联系和统一的神经心理过程,是个体进行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的基础[2]。而感觉统合训练就是为了提高个体感觉统合能力,减少感觉统合失调对个体生活、学习的负面影响而开展的有计划的训练。音乐手段可以是聆听、音乐游戏、奥尔夫乐器的使用和音乐演唱等形式,可以充分调动多个感觉器官的参与,对感觉统合训练的有效进行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笔者以一次感觉统合训练《志勇大冲关》为例进行分析。

一、《志勇大冲关》感觉统合训练活动案例

(一)儿童的基本情况。小L,女,2009年出生,妊娠6个月出生,刚出生时没有呼吸,该儿童为2级智力障碍,言语方面:基本可以听懂,但说话不清楚。该儿童反应能力差,但模仿能力强。她上半身灵活,下半身协调性差,肌张力高。该儿童没有上过学。

(二)感觉统合评量结果。在训练之前为该儿童用《儿童感觉统合发展评定量表》进行评估,该量表是由儿童的父母或知情人士根据儿童最近一个月的情况进行填写的量表。该量表由58道题组成,采用1-5计分的6级评分标准:从不这样记为5分,很少这样记为4分,有时这样记为3分,常常如此记为2分,总是如此记为1分。根据填写量表的情况进行分数统计,将该儿童量表的原始分转化成T分数,获得的标准分显示:该儿童的前庭功能部分为轻度失调,她经常爬上爬下,乱跑不听劝阻。由于下肢动作受限,常表现出手脚笨拙。该儿童的触觉部分为轻度失调,常常表现为不愿意与他人接触,不喜欢亲密触碰,不喜欢陌生环境,常依赖照顾者。该儿童的本体觉部分为轻度失调,表现为不喜欢翻滚,上下楼梯缓慢,容易摔倒。该儿童的学习能力部分为重度失调,讨厌数学,书写困难,阅读困难,较长的语句无法组织。

(三)训练目标及周期。训练人员根据该儿童的基本情况和量表结果进行分析,在训练中为儿童设计的总目标为:提高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提高前庭觉功能、本体觉感受和调控能力、提高认知能力,降低触觉防御。具体目标设计为:提高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低位感觉统合),在训练中兼顾认知能力训练,对10以内数字的认读、理解与运用进行同步训练,对生活中常见实物的认知以及识读常见汉字进行相应环节的训练,并注重言语能力的提高训练(高位感觉统合)。

(四)训练活动设计。训练人员对该儿童进行6 周的训练,一周为3次。本此为整个训练中的一次。本次《志勇大冲关》的训练目标为:提高该儿童的本体觉功能、促进前庭觉功能、减轻触觉防御、认知10以内数字。该次训练为综合性训练,在本次训练中,分为两个环节来进行。

第一个环节为《数字秋千》。这个环节主要是训练儿童的前庭平衡能力,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入10 以内数的感受体验。在这个环节的训练中加入的音乐手段是聆听音乐,跟着音乐节奏做动作。选用的器械有吊台、音乐和三角铁。训练采用的体/姿为:儿童俯卧在吊台,要求儿童上下肢尽力伸直与躯体水平。本次环节应该注意的动作要领是:首先,训练人员协助儿童俯卧于吊台。训练人员轻微晃动绳索,让吊台前后左右晃动。待儿童逐渐适应后,加入音乐的聆听,随着音乐的节奏进行前后左右增大幅度的晃动。本次训练选用的歌曲是《小白船》。该歌曲中船的晃动就如同吊台的晃动,符合场景。而且,该歌曲比较缓慢,儿童随音乐的节奏进行晃动,不会因动作幅度太大或过于激烈而感到害怕。在晃动的过程中,训练人员要用言语提示儿童尽力保持上下肢伸直,头部微翘,肌肉放松。在儿童适应后,训练人员用手持三角铁进行敲击,随音乐敲击出节奏,当训练人员敲击时儿童要和训练人员一起数敲击的次数,当数到10时,儿童将四肢向上抬起,做伸展状。

第二个环节为《敲敲找数字》。这个环节是训练儿童的手臂动作、本体感及手眼协调能力,并在操作的过程中加强对10 以内数字的认知。加入音乐的手段是敲打,以敲打大鼓的方式增加儿童做重复动作的兴趣。本环节选用的器械有平衡木、大鼓和数字卡片。采取的体/姿为站姿。儿童走平衡木时要抬头挺胸,要求保持身体平衡。注意的动作要领为:首先,训练人员要选用直线型平衡木来降低难度。平衡木两端放置软垫,保证儿童安全。大鼓放置在平衡木的两侧,开始时放置4面大鼓,每侧两面。每面大鼓上面放置一张数字卡片,儿童走上平衡木,来到大鼓前,如果儿童左侧放置了大鼓就由左手来敲,右侧放置由右手敲。大鼓上面的卡片是几,儿童就要敲几下大鼓。在儿童熟悉了训练流程、掌握了技巧后,可以增加大鼓的数量,且平衡木可以换为S型的平衡木来操作。在敲击的过程中,训练人员播放了《数鸭子》的歌曲,这首歌曲的节奏较为欢快,且节奏较强,儿童可以随着音乐的节奏敲鼓。但需注意,这首儿童里面的歌词也是关于数数字的,在出现数数的歌词时会对儿童数鼓面上的数字有干扰,所以,在播放了一次后,训练人员将这首歌曲换成无歌词版的曲子。随着音乐敲鼓一方面增强了儿童对音乐的感受能力和节奏感,另一方面提高了儿童的训练兴趣。

两个项目之间的衔接也是训练人员需要注意的问题,要给予儿童及时的鼓励,根据儿童的完成情况和接受情况来推进活动的进程,完成项目后要给儿童一定的强化。

二、教学策略及课堂效果

(一)结合学科知识,使学习趣味化。高位感觉统合是指大脑皮层及皮层下神经结构进行的认知、言语、情绪及记忆等心理活动与低位感觉信息的沟通、组织和概括[2]。这种高位感觉统合不仅仅是一般意义的感觉统合,而且是个体有序高效学习、创造等复杂内外活动的最终追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特殊儿童的学习需要更多的趣味性和实践性。为了创设趣味性训练,训练人员充分创设音乐环境,使儿童通过身体的运动去感受、表现音乐,同时也通过音乐艺术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消除儿童在训练过程中的紧张和不安,增强训练兴趣。由于该儿童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教育,对学科知识欠缺,且没有经历过学校的学习环境,在这次活动的设计中把数学学科中10 以内数的唱数方法和认知加入到训练中,使数数、认数这个比较枯燥的活动变得具有形象性和趣味性,易于接受。第一个环节用三角铁对儿童进行听觉的刺激,并在训练人员的辅助下,将抽象的数字转化为“听”的信息,具体感受数字的含义,从听觉记忆的角度,理解数字、记忆数字。如果儿童只是在吊台上来回晃动,进行这样重复的动作,几次之后儿童就会对这种重复的动作产生厌倦感,且要求儿童伴着数数进行躯体的伸展,儿童是很难做到的。所以,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人员加入了音乐这种教学手段,当特殊儿童随着音乐晃动时,就会随着音乐的旋律将肌肉最大幅度的放松。当训练人员随着音乐的节奏敲击三角铁时,特殊儿童的注意力则从晃动的紧张感转移到对三角铁的视觉兴趣和听觉兴趣,在这个伴有兴趣的训练中,再把枯燥的数数加进去,更容易使儿童接受。如果第二个环节中没有鼓的介入,仅仅是让儿童走平衡木时认识数字,儿童会觉得认识数字、数出数字很难,且乏味,配合度将大大降低。而且数字认知使儿童所产生的紧张感会影响儿童平衡木的训练,所以,训练人员要在训练的过程中加入音乐手段。儿童通过听音乐,敲节奏的形式敲出数字。训练人员把儿童通过视觉可以感受到的数字转化为具体的音乐活动,促进儿童本体觉的发展。最后,儿童可以通过鼓声将信息以听觉的形式录入大脑,接受信息显得更加趣味化。由于这个儿童讨厌数学,这个数字学习的音乐游戏介入,就是提高儿童数学兴趣的有效手段。

(二)多感官参与,发展儿童的创造力。感觉统合失调是指儿童的某一感觉系统、感觉系统之间、感觉与运动系统之间的信息组织与整合出现了不协调的现象[2]。这些感觉统合失调的儿童常常缺乏创新性和探索力,音乐手段的运用就有效的改善了这一现象。音乐手段是结合了听、唱、律动、舞蹈等多方式的游戏活动,充分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触觉、本体觉、前庭觉等,各个器官在音乐中接收信息,协调互动,增进了儿童的认知能力、创造能力和探索能力[3]。《志勇大冲关》中《数字秋千》的环节就充分调动了特殊儿童的听觉、视觉、前庭觉的能力,将数字信息传达到大脑中,通过伸展的动作,训练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在《敲敲找数字》这个环节中,儿童同时运用视觉、听觉、本体觉、前庭觉的能力,把信息输送进大脑,儿童通过敲的动作反馈出来。在这个环节中虽然是听着音乐的节奏敲鼓,但儿童可以根据鼓面上数字卡片的数字创作不同的动作来配合音乐,也可以敲击鼓的不同位置,来完成教师提出的“敲”的任务。在这个环节的设置中儿童可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探索不同的律动表达出来[4]。

(三)人际交往互动,改善不良的行为习惯。前庭平衡失调会导致儿童注意力不集中,无纪律性,人际交往方面易与人冲突,爱挑剔,自私,不愿意分享[5]。空间感差。而触觉失调的儿童多表现为:不愿意与他人接触,做事笨手笨脚,容易产生触觉防御。人际关系冷漠,胆小、害羞。本体觉失调的儿童则表现为行动晃动、动作不稳、准确性差等特点[6]。音乐手段的运用就让儿童在训练的过程中通过感受音乐、体态律动、乐器的敲打、乐器的演奏、歌曲的演唱等方式,增强儿童的自控能力、注意力、人际交往等。《数字秋千》的环节中,主要训练的是儿童的前庭觉,但是,在训练的过程中,训练人员运用了随音乐晃动的方法,一方面为儿童设计了一个规则,音乐响起,就应该在吊台上做训练,不能乱跑的规则意识。另一方面,让儿童养成良好的习惯。在对儿童进行三角铁数“10”伸展的过程,对儿童的注意力提高、与训练人员的人际互动都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敲敲找数字》环节中,用敲鼓的行为限制儿童的乱爬行为,为儿童良好习惯的养成奠定了基础。

(四)鼓励开口,提高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言语语言理解与表达涉及听觉对声音刺激的辨别、中枢对词汇的认知和语意的加工、言语运动中枢的神经冲动的形成和输出、外周发声器官唇、舌、声带等的协调运动以及中枢对上述各环境的反馈调节等[2]。所以,言语和语言的理解和表达也与视、听、嗅、触、本体、前庭等各个感觉器官与运动器官的整合与协调有着密切的关系[7]。感统训练可以促进儿童言语语言的发展。训练人员可以通过让儿童唱、念白、调整呼吸等方式改善儿童表现出的言语语言障碍,从配音乐发声开始,循序渐进的对大脑进行刺激。在上面的课例中,训练人员就在《数字秋千》环节中增加了一起唱数的活动,通过音乐的放松,使儿童的言语和语言得到较好的锻炼。音乐手段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训练中有积极的正向作用,音乐的听、说、念、唱、舞、敲等形式在感觉统合训练中一方面缓解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紧张感和枯燥感,培养儿童的想象力、创造力、注意力、探索力[8]。另一方面通过音乐本身来调动儿童身体各器官的感觉协调发展。音乐活动的这个特点与感觉统合训练相结合,加速了训练目标的实现。

感觉统合失调儿童在我国儿童中占有较高的比例,特别是在特殊儿童中,比例更大。将音乐参与到感觉统合训练中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可以促进感觉统合训练的多样化,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平衡木前庭环节
豁痰定眩方治疗痰浊上扰型前庭阵发症的临床疗效观察
远离眩晕一运动助您改善前庭功能
摇晃的平衡木
必要的环节要写清
汉字诗:旦
艺术“疯狂”客戴志康:从个人情怀与商业利益的平衡木上跌落
在农民需求迫切的环节上『深耕』
前庭电刺激在前庭周围性疾病的临床应用效果分析
前庭康复在急性前庭神经炎治疗中的效果评价
多环节发力攻克深层次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