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翠,郭桂萍,李梦婷
(四川工业科技学院,四川 罗江 618500)
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趋势,国际间的交流日趋繁多,国际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要想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人才的竞争必不可少。
随着国家提升国际竞争软实力的需求和受教育者对国际化就业能力的需求,在国家政策引领和行业组织积极参与下,我国高等院校国际合作办学取得了新的进展,国际合作与交流的类型和规模也进一步扩大,中外合作办学也进入了快速发展的时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展了中外合作项目。目前,国内高校的国际合作交流形式主要有中外合作办学、国内外教师的交流与互访、境外师资引进、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开展留学生教育和学生对外交流等。且目前已开展了国际合作办学项目的高校也存在生源质量较差、国际教育师资力量短缺,教育质量监控不够以及缺乏国际教育评估体系等问题。而在留学生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数量不多,且专业分散;汉语水平低,交流存在困难;培养方案现实性较低;管理困难等问题。因此,如何提高留学生培养水平,创新中外合作办学机制,培养国家所需要的复合型、创新型、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推进教育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高高等教育国际竞争力尤为重要。
随着高等教育与世界的并轨,随着我国变革高等教育思想和深化教学改革,必将进一步促使留学生教育培养模式的不断改革[1]。四川工业科技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开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老挝的教育合作,以老挝留学生培养项目为主要目标,明晰国际交流互访为常态,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国际化办学思路,积极搭建优质国际教育服务平台。我校重点借鉴国内外高校留学生培养的成功经验,深刻把握高等教育规律、学校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围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高等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率,形成人才培养长效机制,围绕这一目标构建人才培养新体系,其具体内容可概括为:以提升老挝留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为基础,以强化专业职业能力学习为主体,突出中国文化学习教育,突出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即“一基一体两突出”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
语言交流不畅是留学生学习中最大的困难。为了让留学生更好的投入学习,很多学校都是开设一年的语言课程,我校也不例外,但是为了更好的提升语言能力,我们通过细化汉语课程设置,从听、说、读、写、译各方面提高老挝留学生的汉语能力。
留学生求学,其目的就是就业,为了提高留学生的就业率,强化职业能力势在必然。我校对留学生专业课教学进行监督、评估,确保留学生不断提高专业课成绩,积极参加专业实践课程,注重教学特色、实用效果。
招收留学生,不仅仅是传播先进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文化的交流与传播。如体育课练太极、中国武术为主体,传播中国文化,体悟文化精髓,增强留学生身体素质。
应用型人才的特点之一就是知识应用的能力,而非科学发现和创造,可以理解为主要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人才的实际操作能力,强调实用性。在要求留学生完成专业课程要求的同时,让留学生参与实训培训,在实际操作中,增强职业意识,获得职业技能。
21世纪经济社会、科技教育形势迅速发展,教育必须基于国际化,必须树立现代开放的理念,融会贯通国际高等教育先进方法与思想,改革精英教育下的传统教育观,以现代理念指导教育类型定位和人才培养工作。我校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不断创新,解决招收留学生过程中的突出问题,让留学生了解我国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确保培养出语言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合格国际人才,为中国——东盟经济共同建设、政治互信贡献力量。我校以培养具有东盟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后备型人才为主要目标,充分利用语言文化教育优势、城市功能优势和学校教育资源优势,与老挝南塔省教育厅展开多方面合作交流。
我校与老挝南塔省教育厅就合作共建预科班汉语培训学校事宜进行沟通,初步拟定了框架协议。框架协议中明确了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就双方负责的事宜作了简单说明。该决定是我校自2013年招收老挝留学生以来一次突破性的创新,以国家对招收留学生汉语要求为指导思想,让老挝学生在本国学习汉语,既方便管理,更为今后到中国进行专业学习提供了必要的语言支持。同时也为省内、国内高校输送符合招收留学生汉语水平要求的老挝学生,大大提高了老挝留学生汉语水平,为“一带一路”中国企业输送国际化本土人才。
通过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深化课程改革,细化管理过程,改进培养模式,确保中外合作育人和人才培养与服务社会的方向。加强老挝留学生思想建设、职业能力培养,落实我校“应用型”办学定位。依据留学生就业需求,制定科学的培养方案,为留学生提供众多实习锻炼机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国际人才。
在管理、教学过程中,了解老挝文化以及国际所需人才要求,从而更好地与留学生沟通,有针对性地培养适应国际社会的有用人才。尝试按照“系统配套、特色突出、需求导向、就业倒推、项目带动、动态优化”的课程建设原则,强化汉语提升训练,确立了以语言课程为基础,专业课程为重点,实践课程为引领,网络课程为辅助的课程建设思路,使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语言障碍是留学生培养过程中的首要问题。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重视汉语教学,保证学生经过两年的学习具备基本的汉语交际能力和阅读书面语能力,为在国内参与毕业实习做准备。掌握汉语的学生将具有更大的职业发展空间,这是留学生学习汉语的动力之一。[2]
一是为提升留学生整体教学水平,规范已开设的语言以及专业课程,由校领导牵头,对已招生留学生的国外高校开展交流访问,发展创新课程设置,制定精准优质的国际人才培养方案。
二是推进外教进课堂和双语教学,让留学生通过外教课堂,提高英语口语和听力能力。在中文老师授课的同时,增派老挝语辅导员帮助课堂理解,极大提高了留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更好的语言学习效果。
三是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在语言教学中使用图片作为教学工具,结合学生感兴趣的话题,进行中文教学;通过构建校内学生学术活动平台和校外专业实践平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现课内与课外、理论与实践的对接,解决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个体轻合作的问题。每年由学生组建团队,自主举办“征文比赛”、“演讲比赛”、“中国诗词大赛”等学术竞赛活动,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合作意识。
四是注重文化认同教育。设置多门公共必修课,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增强留学生应用能力,强化文化认同教育,如倡导留学生参加学校的“早诵经典,晚习武术”,体育课练习太极,融汇中华文化精髓,让留学生共享学校特色教育资源。我校招收留学生的物流专业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均为本校重点学科专业,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和良好的教学资源。二级学院在要求留学生完成专业课程要求的同时,也为留学生参与实训培训提供良好机会,在实际操作中,增强职业意识,获得职业技能。
随着“汉语热”在世界各地持续升温,2017“汉语桥”全球外国人汉语大会于今年4月启动。我校乌康·万巴瑟、南凤·冯凯山、颂萨·努勒乔玛尼3名老挝留学生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我校代表队成为全球成功晋级复赛的36个代表队之一,也是四川省唯一晋级的团队,和复旦大学等全球一流团队共同受邀赴中央电视台参加汉语大会复赛。此外,在本次大会“我的中国情缘”短文征集活动中,学校两名留学生波瑟·勒尼莎和滇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五名。
我校通过选派教师外出培训、交流访问、聘请外教等方式,引进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等方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培养了一支教学理念先进、外语水平一流、中外结合的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师资队伍。我校由外事职能部门牵头,在英语教研室及外教的共同努力下,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外语学习氛围,促动教师参与到学习外语的行列中,不断提高师资队伍外语水平,丰富国际文化知识。定期组织外事部门辅导员、教师交流学习,相互学习老挝语、汉语、英语,提高辅导员、教师沟通交流能力,开阔专业课教师国际视野,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外语授课能力。加大教师海外培训力度,分期分批对专业课教师进行海外专业培训,带动我校其他老师的外语学习热情。
围绕“以学生为中心,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体,兼顾专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以知识、能力、素质为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以模块化教学改革为抓手,以精学专业课程为基础,以突出实践教学为特色,以人文素质教育为保障,构建了“一专多证”的国际化应用型学生培养机制。
采取外事工作部门统一管理,二级学院协助的管理模式。既保留二级学院的管理主动权,发挥二级学院的能动性,又设置外事科作为留学生服务窗口,使留学生事务有一个归口部门;既保障留学生事务处理的精准及时,又对留学生事务进行宏观掌控和合理化安排。通过老挝留学生社团组织,鼓励留学生参加文化、体育、艺术等各类活动、比赛,如我校组织留学生参与足球比赛和书写比赛,鼓励留学生在校内文艺表演中演出具有民族风情的节目,丰富留学生的课余生活,提高留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留学生庆祝老挝重要节日,如国庆节、泼水节,让留学生感到家庭般的温暖和亲切,并且鼓励中国学生积极参与,促进中老文化交流,为老挝留学生与中国学生建立起友谊的平台,让留学生在学校有归属感。为了进一步促进留学生汉语学习应用能力,根据老挝留学生学习、生活习惯,学校安排留学生和中国学生混住宿舍,增强双方交流沟通与语言协作。
要更好的实现教育效果,就需要深入社会,增强交流。学校可以安排外国学生出外参观,如参观博物馆、艺术馆、风俗文化村等,这样可以增加他们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同时,还需要让外国留学生多和中国学生、中国家庭进行交流,使其融入到他们的生活中以了解中国。[3]
“一基一体两突出”的留学生人才培养模式,是在明确人才培养理念基础上,确立了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中心、国际化办学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这一模式既是学校办学方针、办学指导思想的体现,又是人才培养工作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和教学活动全过程,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还需要不断完善,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