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心理障碍与建议探讨

2019-02-22 14:41张在磊
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张在磊

(遵义医科大学,贵州 遵义 563000)

农民工在城镇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农民工群体的规模继续扩大,进城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化,由过去的一人外出向“举家迁徙”转变[1]。2017年国家卫计委发布的《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7》指出,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达2.45亿,以家庭为单位的流动趋势明显,其方式演变为夫妻携未成年子女与其他家庭成员共同流动的阶段[2]。农民工随迁子女,主要是指这部分流动人口中的未成年子女,以及在城市出生但父母是农民工的子女。农民工随迁子女是一个相对特殊的社会群体,他们来到城市生活本应该接受更好的教育,但现实是他们在城市学习生活有很多的不适应,心理健康问题仍然是他们面临的主要问题。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心理健康问题亟需解决,探究解决这一问题的具体路径,对随迁子女的成长成才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心理问题

(一)存在自卑心理,具有社交障碍

随迁子女普遍较为自卑,而且这种心理一旦产生便难以在短期内消除。自卑心理会使得随迁子女在思想、情感、行为等方面出现异常,给他们的学习生活带来极大的影响。存在自卑心理的孩子,常伴有忧虑、羞怯、恐惧、内疚等负面情绪,不愿意与人沟通。他们在与城市同学交往时表现的过于谨慎,缺少深层次的交流,交流内容也会尽量避开自己的父母和家庭,因此他们很难与城市孩子成为朋友,社交圈仅局限于随迁子女群体。由于缺少广泛的交际圈,随迁子女对生活环境的适应能力逐渐弱化,久而久之社会交往能力更加薄弱,社交障碍表现得越发突出。

(二)心理敏感脆弱,自我评价偏低

自卑使得随迁子女有意无意地排斥城市生活,但又无力改变现状,最终走进心理困扰的怪圈。在学习生活中,随迁子女表现的不够自信,缺少积极参与的勇气和展示自我的主动性。他们往往过分看轻自己,对自己的评价偏低,就算成绩较好的同学也表现的过于谦虚。同时,他们会过分在意城市同学对自己的看法,担心同学看不起自己,有些心理过于敏感的学生还会将老师善意的批评理解为讽刺嘲笑,因此在学习上不敢轻易向老师和同学请教。

(三)缺少学习动力,生活态度消极

很多随迁子女不理解学习对于他们的重要性,在学习上比较随意,因此他们的学习成绩整体上不理想。在课外时间,随迁子女把大部分的精力花在了漫无目的地玩耍和帮助父母劳动上,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与城市学生之间的差距越拉越大,便更加认为学习是可有可无的事情,最后彻底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加上父母工作性质的原因,随迁子女们不得不跟着父母随时迁移,特殊的生活环境与身份地位使得他们对人生价值的认知出现偏差,并认为不读书仍然可以像父母一样打工赚钱,便安于生活现状。

(四)存在敌视情绪,易产生反社会行为

当前,虽然全社会在保障随迁子女教育公平方面做出了努力,但很多措施实施起来与随迁子女的现实需求还有差距。在学习生活中,随迁子女或多或少都会亲身经历一些不公平的现象,致使他们对社会产生一些不满情绪。一些随迁子女耐挫折能力较差,当他们在学习和社交付出努力却得不到回报时,总是显得不够冷静,容易意气用事,解决问题缺少客观理性的分析。另外,有些孩子本身自尊心较强,易受外界因素的影响与干扰,而且有时他们心理期望过高,又急于改变生活现状,对社会差别的强烈不平等感,加深了他们对社会的敌视情绪和对立感。如果他们的这些负面情绪得不到有效控制和疏导,会引发偷盗、抢劫等报复社会的现象,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农民工随迁子女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家庭因素

第一,很多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子女的心理健康不够重视。一般情况下,农民工从事的工作比较辛苦,他们没有过多的时间关心子女学习以外的事情,在生活中与孩子的情感交流较少。由于自身文化水平不高,农民工便把所有的希望寄托到子女身上,这给子女们带来了无形的压力,然而他们对子女的学习并不能给予实质性的帮助。第二,家长能够提供给子女的物质能力有限。从农村转入城市,物质上对随迁子女的冲击很大,但家长却无法满足子女更多额外的物质需求,这使得他们与父母容易产生情感上的矛盾。此外,随迁子女在与城市孩子相处时极易产生攀比心理,物质得不到满足加深了他们的自卑感和仇视情绪。第三,家长能够提供给子女的教育能力有限。作为城市的“外来人员”,农民工工作和住所的不稳定性,决定了子女很难拥有固定的学习环境,一般也享受不到较好的教育资源。农民工缺乏相应的教育资源和教育能力,使得他们对子女学业的干预处于“不合拍”的状态[3]。家长在子女面前的教育话语权显得软弱无力,因此很多随迁子女慢慢产生对学习的厌倦与回避心理,学习态度变得消极,这也成为随迁子女与城市子女实现教育融合的主要障碍。

(二)学校因素

第一,很多学校只重视学习成绩,忽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主任和任课教师平时对学习成绩的要求过高,随迁子女承担的课业负担和学习压力非常繁重。有的学校没有单独开设心理课,甚至也没有专门的心理教师,因此很多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无处可诉,若不及时加以引导,会导致他们极端思想的产生。第二,很多教师在思想行为上没有做好表率。存在不少教师看不起农村孩子,平时不太注意自己的言行,有意无意地讽刺甚至是挖苦农民工子女,城市孩子和随迁子女容易受到差别化对待。还有的教师不了解随迁子女,虽然在处理一些问题时的初衷是好的,但是处理方式很容易被学生们误解,这加深了老师与学生之间的隔阂。第三,学校与家长的沟通机制不健全。班主任与家长沟通只注重学习方面的反馈,把孩子们的心理健康作为次要内容,沟通内容过于片面。他们之间的沟通方式过于单一,家长和学校之间缺少及时有效的互动,很多老师在遇到具体问题后才与家长联系,错过了处理问题的最佳时机。

(三)社会因素

虽然我国已经全面取消非农业户口与农业户口的性质区分,但事实上“城市人”与“农村人”的社会身份并未消除,户籍差异是长期以来阻碍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根本原因。受户口限制,有些公立学校会想方设法提高农民工子女的入学门槛,不仅要求农民工子女缴纳借读费,还会要求其父母出示户口本、工作证、暂住证等[4]。进入公立学校读书对随迁子女来说非常困难。因此,绝大多数的随迁子女选择就读准入门槛相对较低的打工子弟学校,还有很多家长不得不将孩子送到非正规的打工子弟学校,或者选择在费用昂贵的私立学校就读。此外,随迁子女从小生长环境差、成长经历坎坷、生活水平不高,而城市孩子各方面的条件比随迁子女都要优越。受父母对农村固有偏见的影响,城市孩子便潜意识地与随迁子女保持距离,这使得两者在关系融入方面存在障碍。并且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随迁子女与城市孩子交往时,不可避免的会对自己的身份产生困惑,在交往中刻意将自己与城市孩子隔离开来,心理上排斥城市的生活及群体,造成孤独自卑与人格障碍。

三、促进农民工随迁子女教育融入的建议

(一)加快推进教育制度改革,保证随迁子女享受公平教育

首先,各地政府要整合城乡文化,完善针对随迁子女的教育制度,接纳和尊重随迁子女的文化特质,引导城乡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培养和提升随迁子女对城市的文化认同。为方便随迁子女入学,各公办中小学应按照“免试就近入学”的原则,在容量许可的条件下,接受学区内的随迁子女入学。其次,为更有针对性地解决随迁子女教育融入问题,政府部门应定期组织专家对区域内的教育情况做好调研,结合实际出台相关政策。同时,各地教育管理部门还应对各中小学教育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跟踪管理,确保随迁子女享受与当地学生相同的公平教育。最后,要制定政策重点加强农村的教育医疗资源的投入力度,努力提升村民的福利待遇,减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此外,应着力改善农民工所在城市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强其生活聚集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随迁子女及其家人的休闲娱乐提供活动场所,彻底消除农民工及其随迁子女的心理自卑感。

(二)促进家校合作,构建多方联动的教育体系

第一,要构建家校合作机制,建立共同参与的培养模式。为加强与家长们的交流沟通,班主任应创新与家长的沟通方式,运用好QQ群、微信,以及家长会、家长委员会等线上线下平台,将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健康情况及时反馈给家长。班级家长委员会应有半数以上随迁子女的家长,学校通过定期召开专题会议,与各位家长共同解决存在的教育问题。此外,班主任和心理教师要深入做好家访,主动与家长们交流座谈,及时了解随迁子女的生活情况,发现问题时和家长共同商定及时解决。第二,要营造轻松欢快的学习生活氛围,增强随迁子女的归属感。整个社会对农民工和随迁子女要多一些关爱,帮助随迁子女尽快适应城市生活。通过氛围的营造努力缩短随迁子女与城市孩子之间的“心距”,使孩子们真切地感受到学校和社会的温情,乐于接受人们的帮助。在学校,教师要引导学生相互关心,对个别心理健康问题的学生,要给予特别的关爱。教师也要注意沟通方式,善于营造轻松活泼的课堂气氛,既不能偏袒城市孩子,也不能伤害农村孩子的自尊心,对待所有的学生要一视同仁。第三,要健全和创新心理课程教育,使心理课真正达到教学目的。除了发挥好心理课堂教育的引导作用,学校还可以定期开展讲故事比赛、经典朗诵、清明节扫墓、红领巾进社区等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鼓励随迁子女报名参加。通过参与活动增强随迁子女的参与感,提高他们对社会的认知程度,在潜移默化中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三)家长要转变教育观念,注重对孩子们的关心

第一,家长要做好表率,生活中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保持健康向上的生活习惯和人生态度,做好孩子们的榜样。作为父母应注意教育孩子的方式方法,不要轻易地贬低孩子的能力或品质,对孩子多一些正面的评价和鼓励。第二,家长要改变自己的家庭教育观念,真正做到民主的家庭教育。学习不只是子女的事情,家长们在平时也要加强学习,定期参加各类社会教育培训班,努力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以言传身教的教育方式和积极进取的学习态度影响子女。要理性看待孩子的学习成绩,不能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以免给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负担。第三,家长要正确看待工作和子女教育之间的关系,努力配合好学校的教育。在工作之余家长要主动向老师了解子女的学习情况,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类活动。平时要尽可能给孩子们更多的陪伴,多花些时间与孩子在一起,帮助孩子树立信心,为孩子的身心健康营造和谐的家庭环境。

猜你喜欢
农民工子女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以农民工欠薪案“两清零”倒逼发案量下降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对农民工不想留城不必大惊小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