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旸
陕西理工大学 艺术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几千年历史文明古国——中国,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凝结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如茶文化、戏曲文化、丝绸文化等。茶文化的衍生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那时茶开始被人们重视,到了唐代,饮茶之风盛行,并形成了多个“茶”贸易中心,茶文化在当时发展到顶峰。作为一种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与茶相关的音乐和人们的日常生活开始紧密相连,以“茶”为中心的一系列文化产物应运而生,如茶具、茶歌、茶服装等,这些无不体现着茶农在种茶、制茶过程中的智慧。陕南茶歌是劳动者在茶园劳作时为了缓解疲劳,提升劳作乐趣而即兴创作的歌曲,也一直是陕南茶农的精神食粮。在采茶月份[注]我国大部分茶区,季节分界明显。一般每年3—5月采摘和制作的茶叶,称为春茶;6—7月采制的茶叶为夏茶;8—9月采制的茶叶为秋茶。,茶农无论是心情舒畅的开嗓抒情,还是劳动强度较大时放松身心,都会用茶歌来抒发情感[1]。
前期的茶歌音乐文化研究,主要涵盖云南、四川、福建等地。如通过对云南茶文化及茶歌的分析,重点阐述云南茶歌《采茶调》的艺术特征与音乐特点,反映了早期民众在采茶过程中的审美体验和独特享受。进一步归纳了云南茶文化的美学特征[2]。四川北部的茶歌研究通过分析阆中和剑阁两地《采茶歌》发现,无论从调式、旋律趋势、音型片段,还是采用的“合尾”的创作技法,与广泛流传于赣南地区的《采茶谣》都有太多的相似之处,充分体现了两地文化的频繁交流[3]。对皖西地区茶歌及文化属性的探讨是从古代、近代和现代三个历史时期出发,分析了皖西茶歌在思想情感上的变化,也展示了茶歌歌词对历史时代的再现性和记录性[4]。此外,对福建安溪茶歌的研究反映了闽南地区的音乐文化,其研究从方言特点、结构特点、调式、演唱等方面均有涉及[5]。
陕南地区的音乐文化研究多以宏观视角出发,或探索陕南民歌的历史、题材、体裁和种类[6],或研究陕南民歌的地域文化和风土人情,梳理其与文学和艺术创作、与旅游生态环境发展关系的资料[7],但重点研究茶歌艺术文化的内容较少。因此,本文关注陕南茶歌音乐文化研究及其传承和发展,以期为陕南茶文化与音乐文化的融合进行更深入的探索。
所谓茶歌,指的就是在茶叶生产和饮用过程中派生出来的一种茶文化现象。通过对我国史料的查找,发现关于茶歌的记载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晋时期,孙楚在他的《楚歌》中写到:“姜桂茶荈出巴蜀”,荈指的是茶的老叶,而茶荈泛指茶叶。同代左思的《娇女诗》中写到“止为荼荈据,吹嘘对鼎立。”描写了两个玩渴了急着喝茶的小女孩,对着烧水的器皿吹气,娇憨可爱。
唐朝时期能够查阅到的文献更多,陆羽的作品《茶歌》中体现了茶音乐的基本特色,但由于时间久远只能猜测作品的大致方向,其中的具体内容已经无从得知。《全唐诗》中亦有一些茶歌的记载,如皎然被人们称为“茶僧”,他创作的《饮茶歌送郑容》和《饮茶歌诮崔石使君》都有相关的描述。除此之外,“诗豪”刘禹锡和温庭筠等文人都在其各自的诗歌中提到茶歌,如《西山兰若试茶歌》。在茶歌中,不能不提及重量级人物卢仝的作品,他被后人称为“茶仙”, 是初唐四杰卢照邻嫡系子孙,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在《会稽风俗赋》和《学林》都曾被引用,在那个时期,卢仝所作的茶歌也会配以章曲、器乐的辅助因而广为流传。
茶歌源起主要有三方面,一是古代劳动人民根据与茶相关的诗词作品改编而成;二是文人在民谣基础上进行填词谱曲,然后再流传到民间传唱;三是劳动人民自创的茶歌,他们在生产劳动过程中为缓解疲劳、抒发情感所做的音律,此类更加贴近劳动者自己的生活,因此种类繁多、生命力旺盛。在我国陕南地区,存在大量与茶有关的歌曲,譬如《上茶山》《采茶调》《请茶调》《倒采茶》及《茶山小曲》等。
茶歌源于民间,最终回归到民间。因此,茶歌在韵律上朗朗上口,内容上比较通俗朴素,紧紧围绕茶农的生产生活,他们在劳作过程中自己创作出来的音律,通过口头方式流传至今,在民间广泛流传[8]。由此可以看出,茶歌的群众基础是非常广泛的。
陕南地区北靠秦岭、南倚巴山,汉江自西向东穿流而过,与湖北、四川、甘肃三地接壤,因此,陕南茶歌还融合了这三地的文化特点,尤其是四川地区[注]据考证湖北、湖南、广西、广东、江西、福建等十几个省份大量移民迁往四川、陕西,时间前后持续多年,涉及数百万人口。史料记载,清朝康熙年间最大的移民浪潮记载为“湖广填四川,四川填陕西”,陕南地区处在移民浪潮最前端。。《新唐书·地理志》中记载,贡茶有“山南道,剑南道,淮南道”,这里的“山南道”就是指巴山地区,可见陕南茶叶作为宫廷饮料的历史已经非常悠久,伴随而来的茶歌文化也同样丰富多彩。
1.茶歌融入历史、生活,传承礼仪文化
反映人民群众真实生活是所有地方民歌的共同特点,但更重要的,还有借茶歌融入历史故事、民间传说来教化人,让人们对一些积极向上的事迹进行更多的了解,从中接受爱国诚信或与人为善的正面教育,如小调中的《顺采茶》,唱的是从正月到十二月在茶山上采茶的事情,这种排比式的描写,使歌曲别开生面,内容更为丰富:
正月采茶是新年,
收拾打扮看娇莲,
自从今日看过你,
朋友约我上茶山,
你在家中放耐烦。
二月采茶百花开,
……
三月采茶是清明,
……[注]2018年12月于汉中镇巴县,由胡远清口述,作者收集整理。
与《顺采茶》相对的《倒采茶》,从腊月唱到正月看似时间顺序颠倒,实际更重要是用故事来传达伦理教义:
腊月采茶下大凌,王祥为母卧寒冰。
王祥为母寒冰卧,天赐鲤鱼跳龙门。
冬月采茶冬月冬,秦琼打马过山东。
他在山东为好汉,丢下妻子受孤单。
十月采茶冷凄凄,孟姜女子送寒衣。
走一步来哭一声,万里长城崩在地。
九月采茶是重阳,菊花造酒满缸香。
太白喝了菊花酒,下笔赋诗几十张。
八月釆茶是中秋,张飞打马站桥头。
站在桥头抗曹兵,大吼三声水倒流。
……[注]2018年12月于汉中镇巴县,由刘光朗口述,作者收集整理。
另外,“以茶为礼”是陕南人自古的传统习俗,除了客人到家敬茶外,还以茶为礼品馈赠亲友。自古以来,茶礼在民间的婚嫁习俗中极为讲究,这一习俗传承至今,这首《手提二封茶》也正是反映陕南茶俗,描写女婿拜见丈人的情形:
小郎打扮一支花,
遥遥摆摆到姐家,
手提二封茶。
不觉走在堂屋中,
怀里掏出茶二封,
礼轻人义重。
客官这里把话提,
二老爹娘在哪里?
出来见一礼。[注]2019年5月于汉中市,由歌手彭光琴口述,作者收集整理。
2.茶歌关注细节,情感真挚
陕南地区的茶歌在创作方面,主要体现出两个特点,一是世俗性,二是多样性。茶歌源于茶农劳作,最终还要回归到茶农种茶、制茶过程中,因此陕南茶歌在创作时一个最基本的特点就是反映劳动人民真实生活。茶农在茶园劳作过程中能够根据自己心情张口即来,是他们在劳作过程中产生的真切情感体验。茶歌真正关于“茶”的内容并不多,很大一部分都表达男女之间的浓情蜜意,通过歌词展示了小伙子和姑娘之间真挚、细腻的情感。如这首《采茶调》:
左手采茶采四两,右手采茶采半斤,越采越有劲。
那边来了个小哥哥,年纪不过十八春,实在爱坏人……[注]2018年12月于汉中镇巴县,由胡远清口述,作者收集整理。
前三句唱出了采茶的情景,后面转而唱远处走来的小哥哥。茶山的事,茶山的情都包含在这优美的茶歌中。在陕南茶山不管是劳作还是歌会,确实可以见到不少让人喜爱的青年,男女双方通过劳作、对歌一见钟情而喜结姻缘的事也是常常会有的。
还有的作品借高山点茶,兴起采茶女子盼望在外工作的丈夫早日回家的急切心情,如这首《高山点茶行对行》中唱到:
高山点茶行对行,
手扳茶枝眼望郎,
新官上任衙门紧,
活活欠坏两个人。[注]2019年4月于汉中市,由刘光朗口述,作者收集整理。
3.茶歌注重方言特点,表演形式丰富
虽然陕南茶歌中也包含毗邻地区的文化特色,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结构还是比较完整的,感情表达也十分真挚,节奏朗朗上口,具有很强的地域流传性。陕南茶歌地方特点还表现在语言和形式上,在充分体现“美”的同时也融合了陕南方言和衬词,符合当地群众的审美和语言习惯,不仅韵味更强,而且缩小了劳动人民与艺术的距离,使民歌艺术真正走进了广大人民群众。如胡远清作词,康华伊作曲的《茶韵》:
大巴(呦)山(呃),云雾山,
茶歌声声醉(呀么)醉茶园,
情哥情妹(呦)云中舞(呦喂),
风情万种(噻),
似(呀么)似茶仙……[注]摘录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镇巴民歌》民歌进机关学习资料,王科玉主编,2012年4月,61页。
还有一些茶歌内容体现的是茶农的辛苦劳作,当茶农参与繁重的劳作时,就会用这些茶歌来缓解疲劳的身心。还有一部分茶农在茶园劳作中由感而发即兴创作出来的茶歌不仅仅只包含“歌”,还含有采茶的肢体动作、采茶舞蹈相配合[9]。
另外,还有一部分根据古诗词创作的茶歌,被广泛用于茶艺表演中,如清嘉庆年间任兴安(今安康)知府的叶世倬曾在《春日兴安舟中杂咏》中提到陕南茶叶,被后人编曲创作成音乐作品:
桃花未尽开菜花,
夹岸黄金照落霞。
自昔关南春独早,
清明已煮紫阳茶。[注]摘录自《安康欢迎您》文艺作品集萃,陈益强主编,2015年9月,陕内资图批(2015)0123号,16页。
这首诗歌反映出紫阳的茶叶在历史上曾盛极一时,该作品突破了传统的民歌形式,而改用陕南地区流行的地方剧种汉调二黄[注]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或“二黄戏”,陕西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等地,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四平调创编而成,有很强的地域戏曲色彩。
由于陕南地区毗邻多省,所以茶歌在艺术表现上也融合了多地特色和魅力,他们不仅仅包含陕南当地语言和韵律特色,还包括临近地区的语言和韵律特点,所以陕南茶歌既有奔放的一面,又有细腻的一面,既有高亢的一面,也有婉转的一面,这和生活环境、文化传统等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陕南茶歌文化价值既是艺术审美价值更是社会认知价值,新时期下,深入研究陕南茶歌的文化价值,对我们救助、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十分有利。目前,陕南茶歌作为陕南民歌的一个重要分支也同样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注]2006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紫阳民歌名列其中。序号为585,编号为Ⅱ-86;2008年,国务院批准文化部确定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镇巴民歌名列其中。序号为49,编号为Ⅱ-18。,这一做法无疑是对历史的尊重,对陕南茶歌艺术价值的肯定。
1.社会认知价值
无论是任何艺术都是来源于生活并且要高于生活的,陕南茶歌同样如此。一方面,陕南茶歌是茶农在茶园劳作的艺术体现,将茶农们的情感总结和提炼出来并最终凝结在陕南茶歌中,只要听到茶歌就能够感受到茶园劳作的气氛;另一方面,陕南茶歌包含着“礼仪之邦”的文化精髓,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文化底蕴,是传播中华文化的最好载体之一。十八大以来倡导文化自信是民族生命力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打造强大的“文化软实力”,需要凸显“中国特色”。这是茶歌的文化价值,同时也体现陕南劳动人民的心理和审美观念。
2.民俗文化价值
陕南茶歌在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独特的民俗文化。比如茶礼和茶歌中包含的各种节气、民间故事、传说。还有以当地富有特色的语言作为基础创作的茶歌歌词质朴,是人们真实情感的流露。通过茶歌这种形式表达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和喜怒哀乐,是劳动人民的精神寄托,也承载着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歌词的内容也反映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把陕南茶歌的民俗文化价值体现的淋漓尽致。
3.传承和发展的文化价值
每一种艺术形式在其产生和发展过程中都会受到社会环境、地区文化以及历史背景等方面的影响。随着时代的变迁和发展,在现代社会,陕南茶歌和其他地区茶歌、民歌都面临着如何将其继承和发扬光大的共同问题。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对外开放水平逐步提高,其他国家的文化大量涌入,吞噬和影响着现代人的思维和审美,对我国传统文化造成巨大冲击。1980年代开始,我国经济取得飞速发展,物质水平不断提高,精神层面的逐渐空虚使得现代人逐渐意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对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被相继列入国家或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一些几乎要消亡的传统文化被发现和拯救,并且通过一系列有效措施将它们继续发展传承。2019年5月22日,陕南(镇巴)民歌传承基地揭牌成立,这对于陕南民歌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对陕南传统茶歌进行继承和发扬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现的,而是一项长期、艰巨的任务,虽然现在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任重而道远。
陕南茶歌是劳动人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具有不可复制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继承和发扬,不能让这颗明星陨落。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科学有序的收集和整理
要想将陕南茶歌一直发扬下去,最关键的就是要有实际内容。因此我们首先要做的就是对陕南茶歌进行挖掘,并对现有茶歌进行抢救和整理,政府及文化部门应当加大经费投入,确保茶歌尽可能都被挖掘、保护起来。在搜集过程中,有文字记载的要保留文字,并且还要进行录音、录像,编纂成相应书籍、音像资料,书籍中至少要包括歌词、曲谱、背景等重要信息[10]。需要注意的是,不是所有人都能担任这一工作,研究团队必须由民俗、民间音乐方面的专家组成,只有如此才能详细整理、准确描述。
在茶歌资料的整理上尽量进行细致归类,比如对历史积淀深、传唱度高、相对完善的陕南茶歌,应该推进更深层次的内涵研究,不仅从歌词内容入手,更要对曲式、结构进行分析研究,以此为基础推出更好的作品。另外应加强专题性研究,寻找与茶歌相关的历史记忆,结合当代发展,将陕南茶歌打造成一种具有时代感的文化形式。
2.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时代是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对陕南茶歌的保护如果一味的强调原汁原味,不仅达不到继承和发扬的目的,反而很有可能将其推向灭亡。一方面,陕南茶歌的结构比较短小而且单调,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需求,所以应当进行改革和创新,创作出与现代茶园劳作、茶农审美观念相适应的歌词和旋律。另一方面,在推广初期创作旋律要避免过多使用技巧性较强的演唱方式,如高腔音、甩腔、滑音、 “得儿”音等,通过对陕南茶歌传播受限因素的研究发现,最主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装饰音过多,旋律变化较大,“好听不好唱”,自然也就丧失了学唱的兴趣[11]。因此,不方便传唱和形式的单一对陕南茶歌的继承和发扬是非常不利的。
需要强调的是,对最原始民歌的创新创作,做到旋律的“集约保护性”开发。很多具有代表性的陕南茶歌都有很强的地域色彩,甚至用这些作品中的某一句作为发展动机,都可以创作出很多民歌衍生作品。因此,我们在利用这些最原始的茶歌元素进行创作时,需要集约保护性开发,争取在原生态陕南茶歌土壤锐减的情况下创作出更丰富、更原汁原味的陕南茶歌作品。
3.积极鼓励和扶植青年一代保护与传承
过去在茶园劳作的主要是青年男女,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很多年轻人不甘于整日在茶园间劳作,因此陕南地区会唱茶歌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少,陕南茶歌正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令人担忧。因此,需要我们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对现有陕南茶歌传承艺人进行大力扶持,鼓励其创作,为其提供创作条件,可以对陕南辖区内进行一次全面的调查,掌握目前还有多少人会唱、能唱;其次,要加强对年轻人的培养和教育,可以在政府机关、企业单位推广茶歌,鼓励在校学生在课堂上和业余生活中进行茶歌学习,教师要向学生们详细介绍陕南地区茶文化和茶歌的发展历史,并且要教会他们一些经典的茶歌作品。近几年来陕南镇巴、紫阳等民歌聚集地大力推广陕南民歌,当地歌手在各种大型演出、活动中精彩亮相,如《中国民歌大会》《星光大道》等平台上进行展示和宣传,受到全国人民的喜爱和认可。
4.融合旅游文化产业多纬度创新发展
陕西省政府在2019年召开的全省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推进会上,把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融合发展作为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扎实推进文化建设”重要指示的突破点,全力做好重要景区建设、文旅线路打造等方面工作。陕南地区应抓好这一机遇,发展具有特色的茶文化旅游,以茶文化内涵作为开发背景,让游客在旅游中领略到茶文化的魅力是茶文化旅游开发的意义所在。近年来,陕南各地政府统一规划,打造了一系列茶园生态旅游景点,但茶文化旅游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在不摒弃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现代人的喜好,组织茶叶养生品鉴会,策划“学茶歌,懂茶礼”青少年传统文化夏令营,开发特色茶叶体验,带领大家从茶历史、茶种植加工、茶园采摘、茶叶品鉴、学唱茶歌、创作茶歌等方面全面地体验茶文化旅游。
积极发展茶叶产品也非常关键,近年来也有很多茶产品得到了行业的一致认可,并且用茶歌进行很好的推广。如陕南茶叶“茗门谣”就邀请汉中民歌手彭光琴对其进行宣传,在原产地汉中镇巴茶山上放歌:“白云搂山千年的腰,古道漫步茶山高。百灵巧嘴千年的叫,且听茗门好歌谣。山歌入茶好味道,茶曲独唱茗门谣……”[注]作曲胡远清,作词梅冬盛。2019年5月于汉中镇巴县,由胡远清口述,作者收集整理。良好的产业基础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前提,茶产业的大力推广可为茶文化旅游提供更加优质的旅游资源,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又可以为茶文化旅游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和更专业的文化旅游人才。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我们应当鼓励的,同时还应当鼓励创新,大力推进“互联网+茶文化”的构架体系,让陕南茶文化通过互联网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