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辩证思维

2019-02-22 12:58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曹 亚 芳

陕西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汉中 723000)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实现了党的指导思想与时俱进,同时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的指导地位,自觉地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自觉地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分析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和人类文明的进程。其思想集中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的时代特征:它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进程,另一方面适时地总结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过程,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升了其理论的现实感召力和时代魅力;它一方面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发展的实践进程,另一方面积极构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框架,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结构的完整体系与历史演进中的逻辑自洽;它立足中国社会发展的实践需要,把社会实践作为检验一切科学认识与价值标准的试金石,把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统一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中;它立足时代发展最前沿,用中国智慧勾勒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了中国特色与时代发展普遍要求的统一。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揭示其中所蕴含的辩证思维的当下显现,展示了该思想内在地包含着时代性与民族性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它用中华民族的独特禀赋和社会主义的先进追求反映着人类在当下共同发展的时代夙愿。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时代品质和辩证思维特征,有助于更深入的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当代价值。

一、 把马克思主义原理的历史继承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超越相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新时代的发展实践为基础,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观、唯物主义的辩证法、人民群众的鲜明立场和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追求推向了新境界。

第一,深化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马克思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1]585。习近平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放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正确认识到当代中国的伟大功绩和理论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在90多年的奋斗中不断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深入的过程中取得的,是对170多年以来的近代历史中中国人民由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延续,是社会主义500年历史走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时期,更是对中华5000年文明的历史传承,是将社会主义的先进性融入中华民族的大文明中去。对于当前社会上有人用改革开放后发展成果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过程的错误观点,习近平用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观正确对待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指出二者在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习近平用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社会历史观回应各种错误思潮和各种企图否定中国共产党历史的虚无主义思潮,强调对待历史问题,一定要放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来认识和处理,对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也一样要着眼于新的实践和新的发展。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发展观,清醒认识世情、国情、党情的变和不变,发挥历史发展主体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才能更好地面对和解决前进中的社会历史问题。

第二,进一步坚定了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共产主义理想是马克思主义者为谋求人类解放、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对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科学信念,是共产党人持之奋斗的最高纲领和最终目标。但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只有在社会主义社会充分发展和高度发达的基础上,共产党人的远大理想才能实现。邓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需要我们几代人、十几代人、甚至几十代人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2]379。习近平同志更是提醒我们,“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我们必须立足党在现阶段的奋斗目标,脚踏实地推进我们的事业。如果丢失了我们共产党人的远大目标,就会迷失方向,变成功利主义、实用主义”[3]116。精神上就会缺钙。习近平强调,我们既要胸怀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只有信念坚定,才会有政治定力,不会陷入共产主义渺茫论和过时论的错误思潮,不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犯或左或右的错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理想信念建立在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性认同上,正确看待理想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的辩证关系,用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指引我们前进方向,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我们社会发展实践。

第三,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习近平立足于中国历史经验和现实挑战,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方法论。首先是创造性地使用战略思维谋全局。在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过程中,既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方向不发生变化,又成功推动我国内政外交、治党治军治国等各个领域发生深刻变化;既着眼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又着眼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同发展。其次是以辩证思维化矛盾。善于把长远目标的实现和现实问题的解决相结合,把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联系,实现了以调整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抓党的作风建设为“先手棋”推进党的建设领域的全面改革,以“一带一路”倡议为重点部署对外开放新格局。习近平能够从纷繁复杂的表象中掌握规律,能够在追求均衡发展的过程中抓住“牛鼻子”作为突破口,能够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做好现实工作。三是以创新思维增活力。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使我党对创新的认识有了新的历史高度,并使自己的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成为创新成功的典范,指导我国经济结构的升级和国家治理的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四是以底线思维定边界。习近平既对领导干部的言行划了红线,又对可能出现的风险和最坏局面做好准备和预案。这些思维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自觉运用,标志着以习近平为核心的中共领导人在治国理政的思想方法上为人类文明增添了新内容,极大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时代功能和社会价值。

第四,更加科学地维护人民利益福祉。马克思主义一再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革命的推动者。坚持群众史观是科学社会主义最基本的原则之一,共产党人只有一切为了人民群众、全心全意依靠人民群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才能不断取得胜利,“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能得以实现。习近平在第一次当选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面对中外记者就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以后执政的过程当中,始终强调人民的主体地位和中心地位。习近平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始终强调要以人民的获得感作为衡量成功与否的标准,在全面依法治国中强调为人民创造更公平正义的社会环境,在全面从严治党中更是强调要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为强烈的问题。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把实现中国人民全面同步步入小康社会作为当下现实目标,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为中长期奋斗目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始终把人民放在社会发展布局的中心位置,在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又进一步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再次指出,“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党的群众路线贯彻到治国理政全部活动之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4]。

二、 把理论体系的完整性与历史发展的逻辑自洽性相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紧紧围绕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时代课题,回答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布局、总方向,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邓小平同志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做出了更为完整、更为透彻的巨大发展,

第一,实现了基本内容的全面覆盖和全方位突破。习近平的治国理政思想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各方面的全部内容,包括“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治党治国治军、内政外交、改革发展稳定等各个领域,并通过“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整体推进,实现了其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为使中国经济的发展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创造性地提出“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3]513。为人民民主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习近平提出要加强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与依法治国之间的统一性。为了凝聚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上提出要培育和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强调要使教育医疗卫生脱贫等各项改革措施落地生根;在生态建设方面,也提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5] 230的著名论断,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提升到了更高境界;在党的建设方面,为永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强力推进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的制度改革。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理论特征的系统性不仅体现在内容的完整性上,搭建了党政军民学等各领域的主体框架,追求各领域之间的相互支撑、相互配合,而且强调各领域之间及各领域内部构成要素之间的逻辑自洽性,使其呈现出系统性的自我生成。

第二,呈现出思想内容各部分相互支撑的逻辑层次性关系。在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中,新一届党中央运用系统化的现代思维谋划国土空间的整体开发,指出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进行生态文明建设。为避免过去空间性规划重叠冲突,部门职责交叉重复,地方规划朝令夕改等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坚持生态保护全国“一张图”,树立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理念,通过中央直接制定顶层设计,从上往下推动美丽中国建设,把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结合在一起,着眼于更科学、更有效、更长远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实现全局性、整体性地统筹推进。在党的建设领域,其系统逻辑既表现为党的建设构件的完整性,也表现为建设内容的层级性。系统的结构不仅包括了思想建设、制度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等方面,而且更强调思想意识等上层建设与制度法规等实践建设的相互促进、密切配合,实现组织工作与个人修养的良性互动。在制度建设的层次上强调制度的集成性,要求通过一个标准、一个系统、一个平台实现党内法规互通互融的归整;思想建设的层次性体现为以党员干部的道德建设为基础,狠抓党员干部的党性教育和自我剖析,并最终确立对共产主义理想的坚定信念,实现了思想建设的由低到高的逐步提高。在个人作风建设方面,以基层的民主生活和上层的理论先导等方式展开包括生活、工作、思想等在内的三大作风的教育,防止生活作风的贪图享受和腐化堕落、工作作风的人浮于事或家长习惯、思想作风的脱离群众和脱离实践。在整个过程中实现党的理论通过思想建设来表达,通过制度建设来约束,通过作风建设来体现,让每一个党员干部的言行举止无不反映党的建设的任务和要求,增强中国共产党的核心地位。

第三,丰富了以实践为基础的理论体系与逻辑演进的统一性。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治国理政的改革进程中,逐步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使其在各个领域进一步深化,逐步消解了社会发展现实中呈现的繁杂纠葛;致力于追求治党治国治军的成熟制度,谋求中国共产党长治久安的执政环境,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迈入了新时代。在“四个自信”的逐步确立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完整的系统结构和自洽的逻辑关系结合起来,以共产党人的勇气和担当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回答了我们的事业是为了谁、依靠谁和怎么办等根本问题,提出了处理各种关系的基本遵循,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6],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聆听时代、坚持真理、修正错误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也将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得到进一步完善,这是逻辑在历史过程中的显现,也是理论在历史过程中的丰富,理论体系的日益完整与逻辑内容的日趋自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相互促进、相互补充。

三、 坚持以服务实践为目的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相统一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关键时期提出的,他用许多的新理念、新观点、新思想、新理论回答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步骤、发展条件等现实问题,是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胜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撑。这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最好的体现和坚持。

第一,体现了对实践主体的人的约束与满足的统一。人是社会实践活动的主体,也是实践关系中的客体,作为社会管理的领导者的中国共产党如何实现引领作用和示范功能,习近平提出要管好“关键少数”,约束了领导层的“关键少数”,就能有效管治全体党员干部;满足了底层民众生存发展的基本需要,就能调动全体人民的积极性。在党政领导干部密切联系群众的实践教育活动中,中央领导身体力行,同时要求“各级领导干部要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从具体事项做起,认真执行各项规定,自觉接受监督”[3]126。对于勤俭从政方面,李克强也强烈表态“中央政府带头,一级做给一级看”[3] 273。为了取信于民也是造福于民,向全社会承诺公费接待、公费出国、公费购车只减不增,这些首先从中央做起。为破解地方党政一把手监督问题,中央提出强化上级纪委对下级纪委的领导,利用中央的巡视制度和地方的巡察制度,凸现党内监督的力量。在党管干部方面,强调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而在干部考察上,则要看他在民间的名声,强调更多从谈话调研中听取民意,从老百姓的口碑中看其德行;在干部任用上,强调能上能下的淘汰制。对领导干部的管理坚持标本兼治,治标清源,只有党政干部廉洁了,人民群众对生产生活需要的满足才能有规范的途径和可靠的保证,全面深化改革的实践才能更好推进。

第二,体现了国家治理规范化制度化的要求。习近平曾经在一份关于党的作风建设的材料上批示道,“下一步,关键是要抓住制度建设这个重点,以完善公务接待、财务预算和审计、考核问责、监督保障等制度为抓手,努力建立健全立体式全方位的制度体系,以刚性的制度约束、严格的制度执行,强有力的监督检查,严厉的惩戒机制,切实遏制公款消费中的各种违规违纪违法现象”[3] 120。在廉洁政府建设方面,习近平强调要“善于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反对腐败,加强反腐败国家立法,加强反腐倡廉党内法规制度建设,让法律制度刚性运行”[3] 136。认为制度建设如釜底抽薪,能从源头上有效防治腐败,让一切社会实践规则公开公正。李克强也强调要加强制度建设,用制度管权、管钱、管人,给权力涂上“防腐剂”,戴上“紧箍咒”,不断铲除滋生腐败的土壤,认为只有把制度建设起来,办起事情来才会有效果。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党的十九大的报告中更是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指出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和法治国家,更加全面的阐述了对国家治理制度化的基本要求。

第三,体现了解决社会问题的实效原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在中国社会发展的问题指引下形成的,问题导向也成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务实原则的基本表现。习近平的系列讲话一贯将强调问题意识,指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切入点在于抓住当下的主要问题,任何理论方针政策都要以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对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正确认识和社会各领域中存在的关键问题的正确把握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的现实基础,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旨趣指向。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一些突出问题尚未解决,“群众在就业、教育、医疗、居住、养老等方面面临不少难题”[4],社会矛盾和问题交织叠加。为了着力解决这些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明确了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6],基于对中国社会发展现状的正确认识,党中央要求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贯彻落实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方略,只有落实到位,才能彰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原则与价值原则的统一。

第四,发展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真理观。社会历史活动的主体按照一定的社会规则作用于客体对象,马克思主义认为这样的实践过程首先是一种客观物质活动,在客观实践基础上产生了各种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真理性,不仅体现为主观对客观的符合,更体现在一定的立场站位和目标价值上,形成自己对特定历史主体实践过程的服务目的,在此基础上显示真理科学的具体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实践为目的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对作为实践活动主体的人的恶性的制约和善性的积极调动上;更强调对社会发展现状的准确判断和矛盾法分析,体现了对高层级实践基础条件满足的重要性;实现了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功能,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关注,极大的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真理观,“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一定能够展现出更强大、更有说服力的真理力量!”[6]

另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既表述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中国特色,又反映了人类社会最新的时代内容[7]。它用中国特色和时代内涵实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内容与形式的有机统一,它兼具语言文明和政治文化双重角色,一方面反映了我国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意识,另一方面也充分反映了我们我国的历史特征和民族精神。其思想表达的中国范式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政治文化内涵,二者密不可分,相生相随;其鲜明的政治站位和深刻哲理借助民族文化形式越发生动活跃,折射出习近平新时代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的时代价值。中国是后发展中国家,在其政治话语的现代化同在经济发展的现代化上一样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因此长期以来我国的现代性话语跟随着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发展亦步亦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身显现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对当代中国意识形态话语权的自觉,这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彰显,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能。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时代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完美的特色党建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