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因素及对策探讨

2019-02-22 10:22田兴峰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职业倦怠医学生人文

田兴峰

(山西医科大学汾阳学院 学生处,山西 汾阳 032200)

高的职业认同感可使个体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医学生是医务工作者主要的人才储备力量,在我国医学事业发展中占据着重要位置。职业认同教育是帮助医学生了解职业性质和个人意义,构建职业目标并形成正确的社会价值观的过程。职业认同程度的高低决定了未来医学生职业发展的好坏和医疗事业服务水平的高低,因此,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尤为重要。本文主要从加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必要性、影响因素及对策方面进行探讨。

一、加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必要性

《The Lancet》于2016年发布的一项研究表明,在2005年到2015年的十年间,我国25岁—34岁的医生比例从31.3%下降至22.6%。这意味着,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正处在职业上升期的年轻医生因为有更多优于医生职业的选择而跳槽[1]。季小红等的研究表明,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教育现状在整体上不容乐观,学校应该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教育[2]。目前,诸多因素削弱了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急需干预。这些因素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医务人员长期从事高强度、超负荷的工作,身心疲惫,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健康状况。近年来,因超负荷工作导致年轻医务人员猝死和自杀的现象时有发生。第二,医患关系紧张、尊严感和薪金收入性价比的“双低”等因素导致医学生对其今后职业生涯的态度不够乐观,难以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职业认同感随之下降,从而进一步影响到医学生对未来职业的选择。

二、影响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重要因素

(一)比较严峻的职业环境带来负面效应

近年来,医患纠纷不断发生,医闹事件常有报道。遭受谩骂侮辱、威胁恐吓,甚至肢体攻击的医务人员数量在逐年增加。医务人员一般一周工作60个小时以上,长期存在夜班白班连轴转、无休假等超负荷工作的状况。此外,职称晋升在技术和科研方面都有较为严格的要求,职称晋升难和晋升节奏缓慢使医生对未来的职业发展缺乏信心。上述诸多不利因素导致医学生对职业环境存在负面认知。特别是进入医院实习后,医学生对医务人员的工作实际有了切身体验, 认为医生的收入和劳动强度、工作压力不成正比,进一步加深了医学生的负面职业认知,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教育效果。

(二)较高的学医成本与职业价值观之间存在矛盾

与其他专业相比,医学专业课程相对较多,临床实践和实习任务比较重,学习压力比较大。较长的学制加上近几年国家对医务人员高学历、高标准的从业要求及规培制度的建立,实现医学生到医生的转变至少需要八年的刻苦学习和临床实践。目前,我国高中阶段职业生涯教育开展得不够深入,部分学生选择医学专业主要是听从家长的意见,对医学专业缺乏了解。这种建立在信息不充分基础之上的职业选择具有不确定性。大学是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职业兴趣发展和形成的关键阶段,医学生在校期间未形成良好的职业价值观和职业意识,会导致其自我认知和职业定位模糊。此外,在一些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下,部分学生产生了当医生是为了赚钱的错误价值观,学习动机不端正,缺乏奉献意识。

(三)医生职业倦怠风险较高

职业倦怠是个体在工作压力下产生的以去个性化、无效能感和情感衰竭为主要特点的心理状态。医生的职业倦怠是其未能有效应对工作压力而产生的一种极端反应。医生是职业倦怠的高发群体,在工作中表现为态度消极、敷衍,有畏难、逃避情绪,没有耐心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在生活中表现为睡眠质量差、食欲不振、精神萎靡,遇事急躁等。医生的职业倦怠不仅影响其自身的职业发展和身心健康,更会影响整个医疗服务体系的质量及和谐医患关系的构建。在周颖等进行的一项医护人员职业倦怠感的调查中显示,在196名接受调查的医护人员中,有65.3%表现出一定程度的去人性化,有82.4%存在情感耗竭,有73.9%认为个人成就感降低[3]。个人心理资源匮乏易产生职业倦怠,从而影响工作满意度和职业忠诚度,这对加强医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医学人文教育缺失

刚踏入医学院校的新生对医学专业的特性、培养目标、职业必备素质及医学内在精神等相关情况知之甚少,其职业认同感易受到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人文教育是增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重要手段之一。很多医学院校重视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对人文教育重视不够,人文教育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相关课程设置比较单薄,课时数相对较少,教学形式局限于认知教育,实践教学环节匮乏。王兰英等明确提出,当前医学人文教育处于被忽略、从属地位,人文技能与人文理念相脱离,人文知识的传授等同于人文精神的传授[4]。在实际中,容易使医学生更多地关注疾病症状及治疗方法,忽略了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让病患感受不到医者的职业情怀和人道主义精神,这与当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有着密切的联系。

三、加强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的对策探讨

(一)营造良好的医疗环境,增强医学生的职业自信心

应加强立法并完善医护人员工作保障体制,确保医疗纠纷事件能得到妥善解决。同时,在职称评审中加大对临床技术的考核比例,适时调整和完善薪金制度,助力医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新闻媒体应恪守职业操守,不以偏概全,不渲染炒作,本着公正的态度将社会舆论推向积极的发展方向,提升医务工作者的公众形象,逐步提高其社会地位,实现其奉献自我的职业自尊[5]。医院应面向社会多开展普及医疗知识的讲座,让大众了解医学最新进展及局限性,从而增进对医生的信任,为医患之间搭建沟通平台。同时,医务人员要加强自身职业观和价值观的塑造,为参加临床实践的医学生树立榜样,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肯定学生的成绩,使医学生充分体验到工作的乐趣,在实践与实习期间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进而增强他们的职业自信心。

(二)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帮助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

职业生涯规划是为实现个人职业生涯发展目标而制定详细计划并实施行动的过程。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非常重要,主要包括职业准备和医学职业素养的培育两个方面[6]。职业准备是由合理的知识结构、职业技能锻炼和职业素养培养等构建的能动过程,有助于医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认知,明确职业目标,按照职业定位做好专业技能、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从业准备,并自觉按照职场准则充分开发自身的潜能。医学职业素养是医生从医、应对纷繁复杂的医疗环境和强化职业责任、规范职业行为的根本,可分为显性素养和隐性素养两个方面。显性素养主要指的是专业技能,它是医学教育教学的中心;隐形素养主要包括医学职业理念、职业精神、职业态度和职业思维等,可推动显性职业素养的外化。加强对医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根据时代特征和岗位需求培育医学生爱岗敬业、服务病人的职业价值观,可以有效培养医学生正确的就业观和择业观,并且可使医学生从职业需求出发,有针对性地提升职业能力,为未来提升医疗服务质量奠定基础。

(三)积极心理学为强化医学生职业认同教育提供保障

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的革命,强调幸福、希望、乐观、幽默、能力、爱、成就等积极心理品质,致力于帮助人们了解自我,实现自我价值。面对一线医疗工作者成为职业倦怠高发人群的现状,医学院校要积极应对,在教育和教学过程中,将积极心理学贯穿始终,激发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使医学生以乐观的态度应对学习、实习中遇到的困难,不断挖掘自身潜力,为成功地解决将来工作中面临的问题,摆脱职业倦怠的困扰提供保障,以饱满的精力和情绪投入医生职业中,并以高职业认同感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四)加强医学生人文教育,培养职业情感

人文教育是对人性的提升、人格的塑造和价值观建立的教育。医学院校不仅要强化专业理论方面的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沟通能力,增强学生服务理念。应加强医学伦理学、医学心理学、医患沟通等课程教育模式创新,切实提高这些课程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中开展“师德师风和医德医风”主题教育活动,用先进典型事迹来感染学生,培养学生仁术爱仁、精益求精的医德素养,引导学生逐渐树立关爱生命、救死扶伤、奉献自我、服务社会的崇高精神和高尚品质,从而在校园、医院乃至整个社会形成良好的执业环境,营造推己及人、无私奉献的社会氛围[7]。此外,医学院校还可组织开展教学实践和社会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推进医学生的人文教育,提升医学生职业归属感。

猜你喜欢
职业倦怠医学生人文
住院医师的知觉压力和职业倦怠特征分析及对策
职业倦怠,别“倦怠”了家
医学生颈痛情况及相关因素分析
人文绍兴
人文社科
扩展阅读之职业倦怠
医学生怎么看待现在的医学教育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