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探析

2019-02-22 10:22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9年7期
关键词:四个自信全过程育人

叶 青

(太原工业学院 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山西 太原 030008)

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1]。“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动力。把“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对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确保“四个自信”入耳入脑入心,培养时代新人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四个自信”的思想意蕴探究

“四个自信”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它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的。这一思想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自身力量的确信、对取得的辉煌成就的肯定,也体现了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中国共产党坚定不移地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决心。

道路自信源于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奇迹。实践证明,中国选择并始终坚持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是一条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富民强国的正确道路。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充满信心地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铸就中国道路新辉煌。

理论自信源于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指导下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并与时俱进的产物,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真理性决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科学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赋予这一理论体系强大生命力。我们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实践的发展中将更加彰显真理的力量,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启新征程、续写新篇章。

制度自信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比较优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90多年奋斗中建立起来的制度体系。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的长期稳定、持续发展,足以证明这一制度的合理性与优越性。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的繁荣富强、人民的幸福安康、社会的和谐稳定就会有更加坚实的制度保障。

文化自信源于中华民族5000多年所孕育的深厚文化底蕴。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2],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富滋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根植的文化沃土。我们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筑牢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基,助力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二、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教育的必要性

1.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必然要求。“加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一项战略工程、固本工程、铸魂工程。”[3]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各种社会思潮的传播广度和速度在不断扩大和加快。西方敌对势力利用其经济和科技优势,以更强烈与更隐蔽的方式对我国主流意识形态进行渗透,其西化战略在加紧实施。如果高校不能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动权和话语权,就会使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真理性和生命力产生怀疑,信服西方价值观和话语体系。“四个自信”的本质是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核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高校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前沿阵地,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加强大学生“四个自信”教育,构筑起思想防火墙和行动主阵地,巩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高校的主导地位。

2.增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重要环节。“育才造士”“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坚定“四个自信”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所在,与高校最终培养出“什么人”“为谁培养人”密切相关[4]。把“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将“四个自信”理论优势转化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资源优势,可以进一步丰富、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推动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体现出时代的精神和特色,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活力和生命力。同时,“四个自信”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也对大学生起到激励和引导作用,深化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认知认同,坚定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从而有效地把大学生凝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下,达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现实需要。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5]今天的大学生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力军,其专业水平固然重要,但政治立场、价值取向更重要。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四个自信”教育,有助于他们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冲击下保持清醒的头脑,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避免错误思想的诱导;有助于他们正确理解和把握“四个自信”与个人全面发展、民族复兴的密切联系,激发爱国热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找准人生的方向和奋斗目标,在为社会做出较大贡献的同时实现自身价值。

三、“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路径

1.把“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全过程,发挥课程育人功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主渠道。“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发展新成果,要有机融入到本科生开设的五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

首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深入研究“四个自信”与每门课程的切入点和契合点。教师在备课中应采取集体备课方式,根据各门课程的不同特点,对各门课程实行合理分工,达到各门课程内容之间的有效衔接和配合,实现五门课程中“四个自信”内容的相互补充,形成有效合力。其次,在教学中要着重把 “四个自信”与大学生的思想特点、认识困惑和接受习惯结合起来,与改革开放发展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结合起来,把“四个自信”的总体讲解和个别理论观点的重点阐释结合起来,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现实性和针对性,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

2.把“四个自信”融入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全过程,发挥环境育人功能。校园文化环境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增强大学生对“四个自信”的价值认同具有重要引导作用。

首先,要以校园文化活动为载体。根据不同专业特色精心设计与“四个自信”相关的、富有时代特色的活动,将教育性、知识性与趣味性融为一体,增强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大学生的参与度,增强“四个自信”教育的渗透力。其次,要净化校园舆论环境。既要充分发挥校刊、广播、橱窗等传统媒介的作用,更要挖掘“两微一端”等新兴媒介的宣传教育功能,掌握舆论的主动权,激浊扬清,形成传播“四个自信”、弘扬社会正气、积聚向上向善正能量的校园氛围。最后,要建设良好的宿舍文化。以文明修身为重点,打造积极健康、文明和谐、有内涵有特色的宿舍文化,使“四个自信”教育生活化、生动化。

3.把“四个自信”融入大学生社会实践全过程,发挥实践育人功能。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提高是一个由理论到实践、由课堂到社会,是一个由知到行的过程。社会实践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形式。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能让大学生增长见识、接受教育,培养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而且能让大学生在现实中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用科学理论作指导解决问题,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6]。

高校要从本校大学生的实际出发,充分整合校内校外实践资源,以“四个自信”的内容为导向,探索和建立与专业学习相结合、与社会服务相结合、与勤工助学相结合、与创新创业相结合的社会实践形式。让大学生在了解国情、了解民情、了解自我的社会实践过程中,加深对“四个自信”的理解和感悟,巩固自信心、提升自豪感。使他们深刻体会实现“中国梦”任重而道远,切实增强为实现中国梦奋斗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4.把“四个自信”融入教师队伍建设全过程,发挥教师队伍育人功能。高校教师是把“四个自信”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的组织者和实施者,只有建设一支政治素质过硬、业务能力精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四个自信”的教育质量才有可靠保证。

首先,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以德为人先、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提高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使其以良好的师德师风影响和带动学生,以仁爱之心塑造学生的灵魂。其次,要在教师队伍中深入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研究学习。让广大教师对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发展有科学的认识和理性的思考,自觉树立“四个自信”理念,从而切实提高整个教师队伍的政治素养和工作能力,使他们真正做到既教书又育人,成为大学生的良师益友。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使命是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可靠的建设者和合格的接班人。“四个自信”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重要理论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思想武器。高校应积极采取行动,充分发挥课程育人、环境育人、实践育人、队伍育人的功能,把“四个自信”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感和实效性,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目标的实现。

猜你喜欢
四个自信全过程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全过程造价管理模式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分析
土建工程中全过程造价管理的有效应用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党的历史为“四个自信”提供史鉴支撑
厚植“四个自信” 不断夯实意识形态阵地
坚定“四个自信”增强意识形态话语权
让创新贯穿深化医改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