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果业工作总站 山西 太原 030001)
山西具有悠久的中医药文化,是全国药材主产区之一。近年来,山西省充分利用资源优势,科学布局,合理规划,以产业扶贫为重点,一手抓中药材全产业链发展,一手抓药食同源产品、功能食品等非医药类产品的研发生产,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带动,山西省中药材产业的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由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可知,山西现有1 788种中药材,其中有1 625种植物药、30种矿物药、133种动物药。安泽连翘、恒山黄芪、万荣柴胡、运城黄芩、长治苦参、潞城党参和新绛远志等都是闻名全国的晋产药材。
近年来,通过政策引导、资金扶持、项目带动,遵循中药材道地性,发挥山西道地药材优势,合理规划区域布局,重点建设了以安泽连翘、恒山黄芪、万荣柴胡、运城黄芩、长治苦参、潞城党参和新绛远志等为主的道地中药材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进一步优化了太行山、恒山、太岳山和晋南边山丘陵4大中药材生产基地。
据有关部门统计,截至2018年,新发展药材种植面积56 695万 m2,全省中药材总面积206 770万 m2,较2015年增长了9%。占全国中药材总面积的5%,排名第9。其中,连翘76 705万 m2、黄芪39 086.2万 m2、柴胡21 810.9万 m2、黄芩约21 277.3万 m2、远志约8 204.1万 m2、地黄5 135.9万m2、党参3 868.8万 m2、丹参4 669万 m2。此外,还有山药、黄精、瓜蒌、菊花、芍药、牡丹、半夏、桔梗、防风、穿地龙、射干等60余种中药材,采收面积77 372万 m2,总产量43.6万 t,产值57.3亿元。
全省有24个2 001万 m2以上的中药材生产县。建成667 000 m2以上的中药材标准化基地57个,建成黄芪、党参、苦参、柴胡等种子种苗基地52个。中药材产业收入占全乡(镇)农业经济收入30%以上,从事中药材产业生产经营活动农户数占乡镇农户总数30%以上的专业乡镇20个,中药材产业收入占全村农业经济总收入的60%以上(含60%),从事中药材产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农户占全村总农户50%以上的专业村有61个。
随着山西省功能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0年)的出台及国家卫计委将黄芪、党参列入国家药食同源目录,山西省利用中药材产业崛起工程项目资金,加大产地初加工、功能食品和药食同源产品研发扶持力度,有力提高了中药材加工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山西省中药材产地初加工产品的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31%,精深加工产品销售额占总销售额的45%,加工消化中药材原材料的能力提高了2%。
2017年,道地中药材规范化基地建设被列为“8311”产业扶贫工程的重要项目之一。近两年,随着脱贫攻坚战的打响,产业扶贫成为农民脱贫增收的有力抓手,中药材产业也被部分贫困县区作为脱贫致富的主导产业[1]。如平顺县凭借其潞党参、连翘、柴胡、黄芪、黄芩等10多种道地中药材和丰富的中药材资源,被评为“全国一流中药材基地特色县”,还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县,截至2018年,平顺县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了37 772.21万 m2,总产值3.38亿元,有2.6万农户种植中药材,其中贫困户1.2万户,农民人均药材收入超过3 700元,中药材产业已成为平顺农民群众脱贫增收的主要渠道。目前,全省贫困县区已累计建设了29 901.61万 m2的道地中药材规范化基地,累计带动贫困户5.9万户,带动贫困人口158 158人。
山西天之润枣业有限公司与澳大利亚弗林德斯大学合作建立了“药食两用海陆生物资源功能食品联合实验室”,研发海洋-陆生药食两用生物资源结合的新型食品,以红枣为主要配料,初步研发出4款系列产品。
在平遥县建成了集中药材批发交易、物流配送、养生咨询、健康培训、文化传授、旅游观光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以“晋药网”为载体,线上交易累计2.6亿元,交易已覆盖全省11个地市和60个县区,以及江苏、安徽、湖南、河北、河南、甘肃等部分省市。
总体上看,山西省中药材产业发展态势良好,取得了明显成效,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第一,中药材良种选育水平不高。优良的种质遗传基因和特定的自然生态环境是道地药材形成的关键。但是山西省在良种选育工作方面比较薄弱,中药材生产使用的种子大部分是农民自繁、自育或从外地购买的,品种混杂,整齐度差,产量、品质不稳定。
第二,中药材生产标准化程度低。山西省种植规模较大的中药材有30余种,但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技术的推广仅为30%。生产中存在农药、除草剂和生物调节剂使用过量的问题,造成中药材品质下降,中药材生产标准化水平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都制约了中药材道地性的保护和发展。
第三,加工能力不足。全省中药饮片企业只有23家,中成药生产企业63家,从事药食同源功能产品、中药洗护、中药农药(兽药)、中药保健等产品生产和研发的企业数量更少,当前中药材加工率不足30%,拉动效应不足。
以“有序、安全、有效”为目标,以道地中药材全产业链和药食同源产品及功能食品发展为重点,以项目建设为突破口,以产业集聚发展为模式[2],坚持与产业扶贫开发相结合,加快建设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提升加工水平,提高科技水平,推进中药材生产的“十化发展”(产地道地化、种源良种化、种植生态化、生产机械化、发展集约化、产业信息化、开发多样化、产品品牌化、研究基础化及管理制度化)。
根据《全国道地药材生产基地建设规划(2018—2025年)》,优化山西省道地中药材布局,重点在太行山、恒山、太岳山、晋南边山丘陵区4大中药材区域建设道地中药材产业群,加强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设,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形成连翘、黄芪、潞党参、柴胡、远志和黄芩等道地药材集聚、区域联动、各具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逐步培育恒山黄芪、潞党参和安泽连翘等一批区域品牌,不断提高产业发展的精准度。依托项目建设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示范园),推动平顺、陵川、黎城3个中药材产业园区的建设,积极推进长治上党特优区建设,提高中药材标准化生产水平[3]。
加强支持和引导道地大宗中药材产地初加工设施建设,规范清洗、筛选、整理、分级标准,建设规范化中药材初加工示范基地。充分发掘中药材的功效,拓展中药材边角料的市场空间,提高中药材原材料的利用率和产品附加值。探索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有效的中药饮片管理机制,全面推进黄芪、连翘、黄芩、柴胡、远志、党参、苦参等山西道地中药饮片集约化、高端化、差异化生产经营,提高中药饮片质量和科技含量,打造山西特色中药饮片品牌。
依托龙头企业,加强产学研结合,大力发展以黄芪、党参和连翘叶等为主的精深加工,研发具有生产功能和保健功能等非医药类中高端系列产品。同时,在培育新型企业的基础上,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鼓励现有食品企业和药品企业向功能食品转型,创新生产加工模式。面向全国搭建功能食品、药食同源产品研发平台,引进先进技术、设备和人才。目前,山西省已涌现出党参脯、党参饼干、党参酒、党参膏等党参系列产品和黄芪蜜、黄芪茶、黄芪酒、苦荞酒等一系列功能型产品。
充分利用山西省道地药材优势,与京津冀发展、“一带一路”等建设项目相结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创新招商引资形式、给予政策优惠、创造良好的营商环境,引进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产业发展。重点培育龙头企业,给予资金扶持,鼓励其对精深加工和药食同源产品的研发[4],延伸产业链条,增加产业综合效益。同时,不断探索中药材产业与乡村旅游、休闲观光等相结合的产业模式,拓展产业新业态、新功能,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中药材产业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已有部分县区走在前列,探索出了“中药材+观光、中药材+休闲、中药材+农旅”等新的发展模式。如陵川县已连续举办了3届“太行连翘节”,大力推广了“陵五味”产品和连翘茶、连翘牙膏、中药面膜等深加工产品以及“陵五味”“太行药乡”“中国药仓””“中国连翘之乡”等陵川中药产业特色品牌。安泽县利用当地丰富的连翘资源,连续两年依托央视《乡约》栏目,举办《乡村大世界——走进安泽黄花岭》等系列精彩活动,全县旅游综合收入达2.13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