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农学院 北京 100000)
在2016年4月发布的《京津冀现代农业协同发展规划(2016—2020年)》中,京津冀3地农业发展被划分为都市现代农业区和高产高效生态农业区两个区。科学构建京津冀都市农业生态体系,已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重要议题[1]。德国是都市农业发源地,笔者走访了德国几座城市,重点考察德国在城镇规划中,如何实现人与自然相融合的都市农业生态体系。
德国国土面积35.7万km2,约8 000万人口,总共16个联邦州。德国有11个大都市圈遍布全国,大中小城镇均衡发展[2]。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圈是德国11个大都市圈之一。柏林是德国的首都,勃兰登堡州将柏林紧紧包围,形成了以高密度城市空间的柏林为核心,被勃兰登堡州大面积农业和零星居住点所环绕的都市圈结构,与北京被河北省包围相似。
德国规划层次清晰,分国家、州、城市与乡镇。绿地设计尽可能接近自然,错落有致,多为丛植或孤植,很少行植[3]。为降低污染,森林将居民区和工业区隔离,草坪几乎覆盖了所有裸露土地。德国有一套完整的法规和政策,保证生态体系的建设。法律规定的总原则是绿化范围只能扩大,不许缩小。据向当地居民了解,私人土地的绿地面积要占l/3以上,否则会被定罪。据考察,德国的草坪不仅面积大、种类多,草坪质量也很好,这主要得益于德国良种繁育基地培育优良草种,市民可以向政府免费领取草种,并得到政府部门的种植指导。
德国在都市农业发展初期就确立了“市民农园法”,建立了“市民农园体制”。市民“小果菜园”的规划和管理,是德国国家整体社会管理体系的组成部分之一。政府先将郊区的土地规划成块,市民向政府依法申请,政府将土地租给市民,收取一定租金。在德国,市民“小果菜园”受到法律的保护和规范。市民“小果菜园”的立法管理具有明显的生态价值取向,在种植过程中不能使用化学肥料和保护剂。
德国休闲农庄最大的特点是轻商业化,为保持休闲农庄的乡村生态特征,政府制定了许多措施。例如实施免税优惠政策的条件是休闲农庄的床位要控制在4~15个,防止扩大经营规模,而失去农业特色。马加—斯普雷区域公园是8个柏林边缘地区之一,为了保留当地历史原始特色,这个区域的湖泊、山川、草场和沼泽都未被人工划分,同时还保留了许多历史悠久和具有文化特色的村庄和教堂。近年来,有将近1/4的柏林人外出郊游都会选择这个自然公园。
京津冀都市圈具有良好的生态禀赋,可以借鉴德国柏林—勃兰登堡都市圈构建环京生态涵养区,利用燕山和太行山两大山脉,串联起门头沟、延庆、怀柔、密云、平谷5区,形成首都生态屏障,兼顾环境保护,整合各类文化资源,融合乡村美学,构建京津冀一体化生态休闲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