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中职业技术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山西 晋中 030600)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7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大国小农”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农情。农业属于完全自由竞争领域,进入门槛低,生产周期长,风险大,靠天吃饭,规模小,生产效率低。要想实现从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就显得尤为重要,而这一转变的关键就在于高素质的农业实用型人才支撑。资料显示,美国每户平均土地经营规模达173 hm2,而我国的平均农业土地经营规模仅为0.6 hm2,由此可见,中国单位劳动产出(农业劳动生产率)与美国的巨大差距[1]。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快,“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未来引领农业发展的将是“创新红利”“科技红利”和“人才红利”[2]。
我国通过启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计划来化解“未来谁来种地”和“如何种地”的危机。但是,在实施过程中,存在培训内容与农民需求不对接、培训时间与农时不吻合、培训形式单一与农民需求多样化不适应、资金使用存在“大水漫灌”、培训课程偏重理论、重视前期培训轻后续服务、培训主体多元化、资金管理过于僵化、缺乏系统思维等问题。解决问题重点在创新,首先在培训方式上采用O2O模式,线上采用远程视频直播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授课,线下集中在农时季节,引导农民到生产企业、基地、园区、实验室去参观,去现场实操。其次是课程内容创新,改“填鸭式”为“点餐式”的教学方式。突出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加快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乡村振兴计划稳步实施。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产业振兴,而要实现产业振兴必须先实现人才振兴。
1.1.1 农民自身问题
由于培训对象筛选不精准,参加培训的农民年龄偏大、文化水平偏低(初中居多),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新型职业农民,出现了“要我培训与我要培训”的矛盾,农民主动学习意识不强,缺乏学习的内生动力。学院教师去县里给农民免费培训核桃管理技术,培训完了农民问“为啥不发纪念品”,给农民讲创业培训,农民坚持10天培训的目的是为了一袋米和一桶油,这正是农民目光短浅与文化素质偏低的体现。
1.1.2 培训老师问题
首先,教学内容与农民需求脱节,偏理论轻实践,讲课的方式方法也没有吸引力。
其次,培训教师大多数请的是大学教授或者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有些人不愿意和农民打成一片,甚至看不起农民,嫌他们素质太差[3]。有一位扶贫工作组的领导就讲过,他在县里面扶贫,请大学教授给农民讲课,开始200人听讲,到最后剩下30多人听讲。第二次他自己亲自上台讲课,从开始的40多人听,到最后成了150多人听,可见差别之大。究其原因,这个扶贫干部年轻时从事农业技术员工作,经常下乡给农民讲课,他了解农业、了解农村、了解农民,更懂技术。有的农村企业和农村合作社在聘请技术顾问时,不愿意请专家教授,认为他们解决不了实际问题,费用还很高,宁愿到山东寿光请农民技术员指导生产。有一家盆栽蔬菜企业就是从寿光聘请的技术顾问,种植过程中有问题先打电话、视频沟通,解决不了再亲自过来处理,每年技术服务费才2万元,这样能解决实际问题,又收费低,“没架子”的技术员很受农民欢迎,所以选好合适的老师是培训成功的关键。同时,老师必须有奉献精神,要爱农业、爱农村、爱农民,能吃得了苦,下得了田,手把手传授技术才是农民心中的英雄。
以往培训采用“大水漫灌”式培训,培训班也是“只数人头不看面孔”,培训结果评价也是只看数量不重视质量,结果是政府出了钱,农民没有学到真技术,培训效果不佳。
1.2.1 年底集中培训与顺应农时的矛盾
每年的培训时间集中安排在10—12月份,这个时间除了养殖业和设施农业之外,都错过季节了,这不符合“适时、适地、适用”的原则[4]。
1.2.2 大班制封闭培训与农民个性需求的矛盾
目前培训方式是在酒店集中上课,每个班几十个人,采用3+2(3天理论+2天实训)和5+2(5天理论+2天实训)模式,培训的课程都一样,与农民多样化的需求不适应。
1.2.3 “拼盘式”的课程设置与农民系统化培养模式的矛盾
培训课程缺乏精细设置,内容过于宽泛,偏重于理论,课程之间缺乏内在逻辑,教师之间没有沟通与交流,甚至内容有交叉重复现象,导致培训内容与农民知识系统提升不一致。
1.2.4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普通农民生产性培训的矛盾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在“新”上下足功夫,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应更加注重新的经营理念、新的生产经营知识培训,而目前的培训主要是生产适用性技术培训,是针对普通农民需求的。2017年鸡蛋价格大跌,2018年猪肉大跌,这是农业“产能过剩”的结果,必须进行供给侧改革。所以,培训就不能只针对养鸡和养猪技术了,要培训农民用互联网思维经营农业,走优质化、差异化、品牌化路子,走规模化、电商化发展战略。
1.2.5 长期效益与短期效益的矛盾
培训主体多元化,有好多地方由民办机构承担培训任务,这种形式不利于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有序推进,应该选择一个政府能够有力监管的主体,如职业院校、农广校等,扎扎实实地开展长期有效的工作,避免某些民办培训机构为了谋取利益的短期行为。
1.3.1 培训资金管理规定过于死板
农业技术培训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实际工作中应根据实际需求灵活掌握。而死板的规定严重制约了培训机构和培训人员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影响培训效果。
1.3.2 资金“撒胡椒面”问题突出
现在的培训实质是普惠制培训,尽量做到“雨露均沾”,看似公平合理,但效果不佳。目前,有规定只要参加过培训的农民,3年内不得再参加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是个系统工程,需要长期跟踪培训和系统的知识提升,需要资金的相对集中,突出重点使用。
一是要精选培训对象,把真正愿意从事农业、有潜力、有激情的农民组织起来进行培训。
二是对发证的新型职业农民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扶持力度。
三是对实践中涌现出来典型人物进行广泛宣传,使新型职业农民得到更多的社会认同、尊重和支持。
在培训方式上采用O2O模式,线上采用远程视频直播等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和授课,线下集中在农时季节,引导农民到生产企业、基地、园区、实验室去参观,去现场实操。要加大课程创新,改“填鸭式”为农民“点餐式”的教学方式。
2.2.1 科学组织培训
要做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必须处理好以下4个关系:①培训时间与农时协调好。②师资选择与培训质量协调好。③课程设置与农民需求相呼应,改“拼盘式”课程为“点餐式”培训。④培训方式与农民自身特点对应好,课程设置要按地域、按农时、按品种,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因人制宜制定,在系统化、实用、有用、好用上作文章,探索学分制、弹性制的学习机制。
各个区县要针对本地不同产业成立专业机构,如晋中市榆次区针对5大主导产业,对应成立5个专业机构,即农业中心、蔬菜中心、果树中心、畜牧中心、林业中心进行服务管理,健全了“做给农民看,带着农民干,帮助农民赚”的全程服务体系。“做给农民看”就是建立科技示范基地、示范型园区、加工型龙头企业,采用基地企业示范,引导农民改变传统观念,促进“三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推广应用。“带着农民干”就是围绕提质增效和农民增收,调整种养殖业结构,优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帮着农民赚”就是通过扩大订单、农超对接、农村电商、农产品深加工与包装、打造知名品牌方面下功夫,解决农产品难卖、贱卖问题,帮助农民取得更大的收入[5]。
2.2.2 重视新型职业农民培训
改“大水漫灌式”为“私人订制式”培训。先对农民进行分类,按需培训。培训新型职业农民要与普通农民区别对待。新型职业农民又分为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和服务型,各个类型中又分为不同的专业。因此,培训班的课程设置上就要细化,如:休闲农业(农家乐)班、会展农业班、创意农业班、设施农业班、智慧农业班、农村电商班、田园综合体班等,还可细化到某一种作物、畜种、食用菌班等。地方政府必须有明确的发展思路来促进产业发展,比如晋中市榆次区围绕全区“粮、菜、果、牧、苗”5大主导产业,确立了“粮食集约化、蔬菜设施化、果品优质化、畜牧园区化、苗木特色化”的发展思路,根据这个发展思路分门别类地安排培育对象和培训课程,这样针对性强,农民学习积极性高。
2.2.3 创新培训服务方式
政府牵头,组织专业队伍,利用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培训,开辟多种渠道、多种内容的培训及服务。比如组织开发农产品市场信息实时播报手机APP,利用微信、微博介绍典型成功案例,传播先进技术和经营理念,利用信息直播平台实时指导农民生产经营,利用网络开展远程视频教学等多种形式全方位地指导与培训。
2.2.4 推广田间学校“点餐式”教学模式
课程设置上与农民需求相呼应,实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的菜单式培训[6]。主要是根据产前、产中、产后遇到的实际问题,农民什么时间需要什么样的培训,就组织专家到田间地头开展针对性的点对点培训,注重受训人员的参与性、互动性和启发性,让农民学员在实践中自己去发现问题,讨论问题、形成观点。最后由专家针对具体问题给予指导,让农民学员在学中干、干中学,变“零点式”培训为线性系统培训,田间课堂寓教于乐,推进职业农民的培育。
做好资源整合,建立分层次、系统化的培训队伍。首先发挥大专院校及科研院所教师队伍和科研人员的作用,建立起高层次的培训专家团队。其次,组织好当地农技推广人员的知识更新和能力提升培训,建立起中层专职技术人员的培训团队。最后,发挥当地土专家、优秀新职业农民的作用,建立起身边的、引领型的基层培训团队。还要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后续服务团队和资金保障,前期培训有资金支持,大家热情很高,但是对农民的后续服务实际上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加大后续资金支持和人员保障。
注重机制创新,一是改变培训考核方法和内容,以任务完成和质量考核为主导,建立任务目标、资金使用包干责任制,在规定资金使用范围的基础上,放宽程序管理,给予培训机构更多的灵活性,提高基层人员的积极性。二是资金计划要按照新型职业农民系统性综合提升培训要求进行调整,变普惠制为突出重点培训。
新型职业农民培训要有系统化的思维,对农民培训应该因地制宜、循序渐进地实施,不是参加一次培训就能成为新型职业农民了,培训不能片面追求数量,也不能追求政绩,更不能急功近利,要看效果,要用互联网思维去创新培训模式,对新型职业农民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培训才能达到预期目标。应由政府牵头,社会力量配合,把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与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创业培训等培训从课程体系到师资团队进行全方位整合,围绕新技术作文章,按照国家“科教兴农、人才强农、新型职业农民固农”的战略要求[7],突出目标导向、需求导向和问题导向,进一步提高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作针对性、规范性、有效性,抓好教育培训关键环节,推进认定管理,完善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会管理、讲诚信的新型职业农民队伍,推动乡村振兴计划稳步实施。